制度机会、制度压力与企业战略
2017-11-30吕力李君王园园
吕力+李君+王园园
[提要] 管理学领域的制度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制度压力、制度的约束性以及制度合法性,对制度机会的分析极少。事实上,能够利用制度机会的企业并不是少数,因而有必要将制度机会与制度压力分析相整合。从企业内部而言,企业的资源与能力必须与制度机会相匹配。企业为利用制度机会,可能造成资源与能力的锁定,这种锁定一方面会形成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也会造成企业无法利用其他类型机会的问题。
关键词:显性的制度复杂性;制度敏感性;制度机会开发;制度机会利用;制度SWOT分析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11BGL003)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9月12日
企业面临多面性、差异性的制度环境,在中国转型经济的条件下尤其如此。例如,中央与地方利益不一致导致制度环境纵向冲突;多种制度逻辑的目标差异导致制度环境横向冲突;正式与非正式制度之间的不同取向导致制度环境的内容冲突。陆亚东进一步认为,除中央与地方的制度环境沖突之外,同一地区的不同部门制度环境也不一定相同;其次,地区或部门领导的变动也可能导致制度的波动。上述情形要求本土企业必须对制度复杂性有所响应,本土管理研究亦应充分关注本土制度复杂性问题。
然而,目前有关制度复杂性的中文文献数量还很少,且未抓住中国本土的核心特征。西方制度复杂性理论缘起于制度逻辑概念,制度逻辑指的是指导场域活动者的基本规则,涉及在组织场域中占优势的信念系统和相关的实践活动。THORNTON认为,西方企业主要存在六种制度逻辑:市场、企业、职业、家庭、宗教和政府,多种逻辑相互竞争主导权。上述理论应用于中国本土,如下三个特征尤其重要:(1)中国企业面临的最重要的制度是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2)THORNTON六种制度逻辑中前五种往往是内生演化发展的,而政策逻辑则往往是自上而下形成的,因而具有外生给定的性质。在制度复杂性的共演系统中,前五种的变化较慢,而政策的变化较快;(3)THORNTON主要揭示的是不同场域,例如市场与企业、职业与家庭等不同场域之间的差异或冲突,而中国本土企业所面临的政策环境,如前所述,往往是同一场域中的矛盾冲突。基于上述三点,本文将中国本土企业面临的制度复杂性问题称为显性的制度复杂性,而西方主流理论中的复杂性称为隐性的制度复杂性。
一、制度机会概念的提出与制度机会的来源
制度环境对经济活动和公司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也是经济组织效率差异的决定性因素。主流理论注意到,在转型经济中,政府的政策缺乏连续性和一致性,使得政府政策缺乏稳定性和预见性,增加了市场交易费用和不确定性。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政府政策变动导致的显性制度复杂性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机会,目前尚没有文献注意到这一点。从制度演化性这一主流观点出发,西方更加强调组织合法性的获取,而转型经济快速变化的政策以及制度复杂性,要求企业不仅做到合法性,更要快速适应制度的变化。简言之,企业需要把握制度机会获取竞争优势。
本土企业制度机会主要来源于政府政策,它包括三个方面:(1)政策优惠,包括产业政策和地方招商政策,这一类政策常常给予相关企业以资源优惠、税收减免;(2)政策性准入。发展中国家出于国家层面发展计划或国家安全性的考量,会设置某些行业的限制性准入,而这些准入在某些情形下会部分或全部开放;(3)政策导致的市场环境变化。典型的如房地产市场,政府政策直接影响房地产市场周期。如果企业能够把握上述制度机会,就可以形成竞争优势。
二、制度机会下的企业战略
(一)制度机会识别。在显性制度复杂性条件下,制度机会存在的时段很短,因此要求企业能做到快速识别。企业对制度机会的识别有赖于企业的制度敏感性。制度敏感性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企业领导者的履历。中国本土一部分企业高管本身就有政府部门工作的经历,因而对于制度机会有充分的敏感;(2)企业的政治关联。一部分企业长期保持与政府的良好关系,因而更容易获得相关信息。政治关联显然有助于企业的制度机会识别;(3)企业历史发展路径。部分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受益于制度机会,因此在战略注意力分配时将相当一部分注意力集中于制度环境。
(二)制度机会开发。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观察判断保持对制度机会的敏感;另一方面如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需要企业通过战略行为来争取。国际学术界将企业为了谋求有利于自己的外部环境而影响政府政策与法规制定和实施的策略称为企业政治策略。显然,企业政治策略的一个重点内容是制度机会开发。
(三)制度机会利用与资源、能力的匹配。无论是制度机会识别还是制度机会开发,都需要企业投入一定的资源和培养相关的能力。一般认为,企业的资源包括金融资本、实物资本、人力资本和组织资本。制度机会与企业的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关系密切,如前所述,制度机会识别和开发都需要不同于传统市场经营的专门人才,而就组织资本而言,企业需要建立与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事实上,不只是中国本土企业,美国黑石公司、高盛公司等都是善于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制度机会的优秀企业。要将制度机会转变为利润,除了识别与开发之外,最终还需要机会利用这一过程。不同的制度机会要求企业具有不同的资源与能力。以产业政策机会为例,不同的产业政策有不同的目标,大致而言,一部分产业政策围绕高新技术发展,这部分产业政策的优惠补贴需要企业在高新技术开发方面具有一定的实力;一部分产业政策围绕支柱产业发展,这部分政策优惠需要企业具有强大的生产能力;一部分产业政策围绕地方禀赋优势而展开,这部分政策优惠需要企业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企业不可能利用以上所有的制度机会,只有将企业的资源能力与制度机会相匹配,才能最终实现制度机会的有效利用。同时,企业为利用制度机会,可能会造成资源与能力的锁定,这种锁定一方面会形成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也会造成企业无法利用其他类型机会的问题。endprint
三、制度SWOT分析
從企业战略的一般原理而言,制度不仅能带来机会,也能带来压力。一项制度对于某以产业的部分企业而言是机会,由于产业竞争的存在,这一制度对于另一些企业就是压力。除此之外,一些政策如淘汰过剩产能等就更体现为直接的制度压力。Scott将制度压力划分为规制压力、规范压力、认知压力以及上述三者的组合型压力。淘汰过剩产能等产业政策就属于规制性压力。
目前,管理学中制度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于制度压力、制度的约束性以及制度合法性,而对制度机会的分析极少。事实上,能够利用制度机会的企业并不是少数,因而有必要将制度机会与制度压力分析相整合。同时,企业的资源与能力必须与制度机会的利用、制度压力的缓解相匹配。将上述思路整合起来,实际上就是制度的SWOT分析。SWOT分析从企业内部而言,它关注的问题是企业在应对制度压力或利用制度机会时的优势与劣势;从企业外部而言,它关注的是制度机会或制度威胁。以上分析构成一个完整的制度复杂性的理论框架。
主要参考文献:
[1]Guan J.,Zhang J.,Yan J.The Impact of Multilevel Networks on Innovation[J].Research policy,2015.44.3.
[2]Greenwood R.,Diaz A M.,Li S X.The multiplicity of Institutional Logic and the Heterogeneity of Organizational Responses[J].Organization Science,2010.21.2.
[3]Betjargal B.,Hitt M A.,Tsui A S.Institutional Polycentrism,Entrepreneurss Social Networks,and New Venture Growth[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3.56.4.
[4]Friedland R.,Alford R R.Bringing Society Back in:Symbols,Practices and Institutional Contradiction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