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校企共建区域共享性职业培训服务平台研究
2017-11-30程友刚
程友刚
[提要] 建立由地方示范基地高校为(核心)主平台,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并发挥各自优势,以全面提高职业培训绩效、建立和推行一定范围内的培训质量标准为目标的区域共享性职业培训管理、服务平台。本文以盐城区域为例,介绍共建区域共享性职业培训服务平台基本动因,以及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主要内容、构建途径、实施成效,对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政校企联动;职业培训;高职院校;体制机制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金资助项目:“基于‘一主多元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课题编号:D/2015/03/019);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项目:“基于M-learning的社区教育体系策略研究与构建”(课题编号:2016SJB880116)
中图分类号:C97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9月27日
当前,盐城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急需拥有一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劳动力。全市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众多,但拥有强大师资力量、培训管理规范、培训成效明显的机构很少,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该校”)作为盐城区域唯一的省示范高职院校,在创新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开发企业职工职业技能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素质优良的双师型培训师队伍、创新职业技能培训的考核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学校已成为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并举,服务区域内中小企业开展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的特色型高校。
一、共建区域共享性职业培训服务平台基本动因
(一)区域内中小企业对在职人员培训需求旺盛。盐城市地处中国东部沿海中部,江苏省中部,人口700多万,2015年盐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8,532.2亿元,其中汽车、机械、纺织、化工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实现工业开票销售2,990.7亿元,中小企业是盐城产业的主力军,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盐城市当前主要的就业渠道,目前有就业人员25万余人。企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技术工人,但拥有一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技术工人相当缺乏,高技能型人才更是匮乏。
(二)现有职业培训机构培训质量急需提高。盐城市现有各类注册职业培训学校40余所,其中市本级15所,培训专业(工种)基本上涵盖了机械制造业、电子信息业、能源工业、纺织工业等产业岗位群。培训学校均以长训为主,培训对象主要面向初、高中毕业生,虽然它们不同形式地开展了下岗转岗、劳动力转移、再就业等培训工作,但培训管理不甚规范,培训效果较差,企业期望政府主导的专门针对企业员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二、共享性职业培训服务平台建设主要内容
(一)建成政校企联动、多方参与区域共享性服务平台。建立由地方示范基地高校为(核心)主平台,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地方特色教育机构共同参与并发挥各自优势,以全面提高职业培训绩效、建立和推行一定范围内的培训质量标准为目标的职业培训管理、服务平台,如图1所示。(图1)
(二)开发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的员工职业培训品牌。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深度参与,组建由专任教师、专业培训师等联合组成的职业培训课程体系开发团队,深入企业调查,开发新员工岗前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职业资格培训,大中型企业内部评价培训,高技术高技能培训等项目,开发相关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开发培训校本教材和相关培训资源,形成满足区域内企业员工职业培训的较完善课程体系,逐步形成特色品牌。
三、构建区域共享性职业培训服务平台的途径
(一)政校联动,搭建平台,创新社会培训资源统筹机制。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示范高校(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主体,以企业员工为主要培训对象的服务区域经济,助推地方产业结构升级的社会培训平台。近两年,该校与盐城市人社局、盐都区人社局等进行了广泛的合作,达成相关培训协议,并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化培训工作。社会化培训围绕着“做好服务、加强管理、合作共赢”的工作思路,利用学校资源优势,开拓培训项目,先后与盐城市盐都区张庄街道、潘黄街道、北蒋街道、秦南镇、尚庄镇、郭猛镇等人力资源与社會保障服务中心签订社会化培训协议。职业培训过程中,能够做到主动联系、精心安排、现场跟踪、参与考核,得到政府和企业的高度认可。
(二)动态对接,量身定做,开发企业职工技能培训课程体系。职业培训与产业需求动态对接,依托该校重点专业,与江苏悦达纺织集团、江苏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江苏金火炬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江苏驰翔精密齿轮有限公司,江苏剑桥涂装有限公司、华星电子科技等知名企业合作,“量身定做”开发了纺织设备保全工、服装制作工、电子装配工、计算机平面设计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数控技术、建筑类等培训课程体系,同时开发了相关培训校本教材,建设了相应的教案、课件、视频和试题库等教学资源库。
(三)建章立制,校企互评,完善社会培训考核评价模式。该校社会化培训工作在搞好市场开拓的同时,十分注重强化自身内涵,不断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努力完善社会化培训体系。2014年修订了《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管理办法》,对社会化培训管理和创收分配办法作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有效地调动了二级院系参与社会化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社会化培训管理方面,加大了培训质量管理力度,落实专人负责,层层分解培训目标,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位,初步完善了社会化培训管理体系。
(四)创新举措,对接产业,开展地方精准扶贫和社会服务。为了落实盐城市政府实施脱贫奔小康工程部署要求,该校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结合实际,不断探索新路径、新方法,在地方乡镇组织开展结对共建、牵手致富的同时,对有能力的,扶持发展特色产业或实现转移就业,开展“阳光工程”,实施“扶贫脱贫”。紧紧围绕盐城市政府确定产业强市、生态立市、富民兴市的工作导向,把智能终端产业明确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盐城高新区升格国家高新区以来,该校积极响应市人社局建立园区企业“一企一策”职工培训政策,提升园区企业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推动园区龙头企业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endprint
四、共享性职业培训服务平台实施成效
(一)创新培训模式,实现资源共享,提升了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实施“送培上门”、“送技入企”,深入企业,加强沟通,在企业中设立生产培训站点,将培训课堂搬进车间进行定向培训、定岗培训,进行定计划、定企业、定课程、定设备培训。近几年,该校开展了企业新员工岗前技能、在岗职工技能提升、职业资格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企业内部评价、高技术高技能等多种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有效地提升了企业员工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技能,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近3年,开发社会培训项目12项,高新技能培训教材和讲义13部,职业技能鉴定工种39个,累计培训28,022人次、技能鉴定3,087人次,实现培训收入541.1万元。据培训效果调查资料统计,改善了员工文化结构偏低的状况;提升了员工的岗位能力;加强了员工服务意识和技能水平;提高了员工恪尽职守、辛勤奉献的意识。
(二)引导员工行为,提高工作绩效,促进了企业快速发展。据2015年该校社会培训效果调查数据统计,企业员工队伍稳定率平均提高了35个百分点;企业员工规范操作,安全事故降低5个百分点;送培企业中有8家企业进行了产业升级转型,有12家企业自主或与该校合作开发了6种新产品投入市场。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送培企业同比2014年平均产值增长了3.2个百分点。
(三)示范引領,辐射周边,提升了学校服务社会的知名度。以平台职业培训为切入点,与企业紧密合作,联合开展项目申报、科技攻关,突破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量体裁衣设计培训内容,因材施教,2013~2015年度该校培训平台完成各类型培训人数2.8万余人,参与企业技术创新20余项,较好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受到政府、企业一致好评,2011年被盐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为“盐城市劳动力转移定点陪训机构”,2012年被盐城市劳动就业中心认定为“盐城市定点创业培训机构”,2013年被盐城市人社局认定为“盐城市创业培训(实训)示范基地”,2017年被江苏省经信委认定为省级“产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
五、共享性职业培训服务平台建设体会
(一)部分企业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培训是企业员工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但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发现部分员工在思想上对培训和再教育都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缺乏在新时期知识需要不断更新、素质需要不断提高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导致培训流于形式。转变培训观念,营造良好氛围。首先,让企业领导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尽快转变传统的培训观念,运用新思想,采用新方法积极搞好部门培训工作,懂得“企业靠人,人靠研修”道理;其次,让职工明白,只有加强自身学习,不断去获取新知识,才能适应企业的不断发展。懂得“培训是员工发展最大福利”的道理,从而自觉实现“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的转变。
(二)培训效果评价和成果转化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侧重于抓培训计划、培训实施、培训考核等前期管理,忽视了培训效果的评价考核和成果转化管理工作,对受训人员回到岗位后,工作态度、技能及绩效变化,“所学”转化为“所用”缺乏跟踪管理。完善评估激励机制,提升培训效果。注重加强培训工作的考核评估和效果评价,评定培训课程内容,评价受训者的学习成果转化效果,使培训工作由经验管理转化为科学管理,推动培训工作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游.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开放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10.
[2]万嵩,王营池,晏斌.“一主多元”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研究[J].成人教育,2013.9.
[3]凌瑛.公共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4]郑法钰,黄斐.对新形势下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的思考[J].继续教育,2012.10.
[5]黄道平,王玲仙.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的思考[J].中国培训,200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