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街巷文化初探
2017-11-30陈华
陈华
[摘 要]以赣州城市建设发展历程为依托,介绍古街巷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变迁,分析了古街巷命名的源流和典型代表,探寻它们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将赣州这座拥有220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的流金岁月和醇厚的东方魅力展现出来。
[关键词]赣州;街巷;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0-0053-02
江西赣州作为闻名全国的历史文化古城,其历史源远流长,素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称。作为古城主要交通路线的古街巷,与赣州城市的发展紧密相连。从最早的阳街、阴街始至明清时期的“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分散于城市各处,每一条街巷都是构成赣州城市历史画卷的重要经纬。
一、赣州街巷史
秦始皇时期,秦灭六国后,赣南从此被外界所认识。
公元前201年,即汉高祖六年,于赣州西南蟠龙设置赣县县治,赣州从此有了自己最早的名字。
东晋义熙七年(411年),郡城多次因战事迁移,直到梁承圣元年(552年)才迁回,并固定下来成为赣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唐朝,因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赣州进入繁荣的商贸时期,赣州城经济空前发达,一举成为当时全国四十个大州之一。赣州极负盛名的郁孤台、古天竺寺、慈云寺等,便是這一时期建成的。
五代前期,赣州城的面积由北向南扩大至3平方公里,并修建了皇城、拜将台、百胜门、建春门、镇南门等大量的城市建筑物。
宋朝时期,经济繁荣,赣州是全国闻名的三十六座名城之一。这一时期,中原南迁,大量汉民聚居于此,赣州成为有名的客乡,人口急剧增加,带来了城市的日益繁华。城市建设空前发展,主要街道由两条迅速发展为六街,诸如五路口、州前、买菜坡、南市街、灶儿巷、瓷器街、六合铺等大量的街巷就此形成。
明清时期,赣州城市建设有了极大的发展,建筑了更多的房屋,细化了更多的街巷,有了更多的徽式、宅第式、旗楼式等多种形式的公房与私房、商家与住家,“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的顺口溜便于这个时期形成。
民国时,赣州老城区的面积有了一定的外延。东大街外向南延伸至马坡岭,与赣州最早的汽车站之喧嚣汇成了一片;镇南门向南延伸到南门浮桥,与章水风流融为一体。
新中国成立后,赣州城开始较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与扩建,城市面积又向南拓展,赣州城的旧式建筑风貌较大程度地被毁,不少旧街老房屋改造成了现代建筑。
而今,赣州的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有了巨大发展,昔日的“三山”“五岭”“八景台”“十个铜钱”“二城门的风”“营角上的嘴”等景物,早已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奠基石。
二、古街巷的典型代表
1.行业街:盐官巷
位于城区西北部,西北接西津路西端,东南接马扎巷南端并与藕塘里相会,中通城墙脚下、雷屋巷。原名洪城巷,因近西门名盐码头,为官府负责盐运役吏的居所,遂清末改名为盐官巷。
2.商业街:下棉布街
今解放路东北段,即濂溪路与中山路交接处至曾家巷口一段。清初,虔城对外贸易发展迅速,毗邻涌金门码头、建春门码头的下棉布街,位置居中,得天独厚,便成了从各个码头出入城里的人群最聚集的地方。所以,它的繁华可以与今天的文清路相媲美。给今人印象较深的老店已没有哪家再唱得响名了,只有一家老百货商店——解放路百货商店,今天仍在支撑着这两条街最后的辉煌,其余全是一些小门面店铺了。
3.文化街:青云街
今至圣路及北京路西段,街名主要缘由其中有一青云坊,故街以坊名。青云街东接府学(文庙,现章贡区公安局),西联道署,北邻阳明祠、天一阁,是个官僚与文化人的汇集之地。府学乃地方最高学问处,自然是求学赶考学生的必往之地,是个文人聚集之馆所,是赣州文化人最引以为傲的处在。
4.宗教街:江东庙街
原鸳鸯桥路与谢细巷交界处至四路口,现大公路与健康路十字路口一段。街道中段江东庙乃虔诚人敬拜赣州本土一位地方神的庙宇,伴随宗教的发展,人民对于宗教的信仰加深,又因紧邻鸳鸯桥街,在当年可谓繁华至极。
5.政治街:府前街
今新赣南路。历史上,是四个时代的政府机构所在地,明朝嘉庆三十七年(1558年),分守岭北道署设于此,清乾隆年间赣州府治迁于此,1939年蒋经国任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的赣州专署迁于此,1949年罗孟文任第一任专员的赣南行署也在此办公,可谓赣南地区的政治中心。
6.军事街:马市街
此街在原济南府学(即孔子庙)大门侧,辛亥革命前,为宗崇孔子,经过府学门前,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所以游人或来祭孔的官员,将马拴于此街,故名马市街。唐末的马市街,是卢光稠筑了百胜门后的军营驻扎地。今天厚德路将它这早已名存实亡的街名改变,且注入了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
7.历史文化街:灶儿巷
灶儿巷是赣州保留下来的众多历史文化街巷的一个典型代表。因为古时很多衙役住在这里,而衙役统一穿的服装是黑色的,叫皂色,所以有人把他们叫做皂役,他们住的地方就叫做“皂儿巷”。后来谐音就变成了“灶儿巷”。
三、古街巷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1.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兼容并茂
从古老的民间传说开始,赣州古街巷文化就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开放心态,今阳明路东段(原牌楼街)上的牌楼、生佛坛前巷里的天主教堂等等处于本土文化百位中的外来文化遗迹,无不显露出赣州古街巷文化的包容并蓄。生活在古老赣州的人向各种文化敞开心扉,不但吸取了沿海地区的岭南文化,也吸取了海外舶来文化之精要。
2.实利重商的文化倾向
赣州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发达的水运交通,使它在历朝各代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贸易区。除赣南本地各区外,赣州商人的足迹,远至岭南一带甚至海外,成为闻名世界的客家人集聚地。商品经济的发展,铸造了赣州文化偏重商业的倾向。
3.深远的宗教文化色彩
“庙对庙,庙连庙,庙重庙,赣州到底有几座庙,和尚哇唔晓得,尼姑哇不知道。”流传于赣州古街巷里的歌谣是宗教文化的烙印。天王寺、东溪寺、光孝寺、寿量寺,这些屹立于赣州古街巷里的寺庙,向世人传递着从古至今的赣州人对于宗教的信仰。
4.追求超越的进取文化精神
赣南地区山多人少,是逃离中原战乱的中华民族的避难所,外来赣州人与土著赣州人融合创造了一种追求超越的进取文化精神。刘彝用智慧创造出闻名世界的城建之谜——福寿沟,而在近代文化史上,进取的赣南人中更是涌现出一批批努力超越历史的巨人。这些灿烂之星,甚至是街巷的命名,扬名巷、青云街,都代表了赣州文化的思想,追求超越、不断进取的文化精神。
赣州的街巷,并不只是由它们的名字、长度、宽度或者地理位置简单地拼凑而成的,每一条街巷的背后都有它们各自的故事,哀伤抑或喜悦,透露着它们的起源与发展史。古朴与典雅、精致与粗犷、相互辉映,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让人看不倦、赏不腻。赣州,这座拥有老者般丰富积淀的城市在不断地体现青少年朝气活力的同时,一定能在滚滚向前的历史长河中,大踏步地前进,不断谱写新的诗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