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财务效应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2017-11-30程子轩
程子轩
[提要] 商业银行要升级结构推动其经济发展,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它在增强资金流动性的同时也预示着信贷资产的隐退。国内外理论界及商业银行界普遍认为资产证券化对于金融机构有着提高收益水平、增强资金流动率、改善资产负债结构的作用。那么,对于银行来说,在什么样的财务状况下进行资产证券化,以及银行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流动性或是提高收益?这也正是本文进行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财务效应;稳定性;商业银行
基金项目: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17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7XJDCA056)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9月20日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以信贷可见的流动现金作为基础的资产证券化是近年来国际市场所做的巨大金融创举。作为20世纪最为突出的创新之举之一,它可以通过发行有效证券等方式来进行集资。说起资产证券化,在另一个方面,我们也可以把它解释成以收益为目的的创造资产证券的过程,它能够降低银行流动性风险。况且从本质分析,资产证券化就是一种变相融资手段,它的作用毋庸置疑,对银行流动性的矛盾有缓冲作用,可是相对的,银行的稳定性也遭受相当影响。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近年来只升不降,为响应国家政策,我国金融机构已计划在一个十年里把不良资产率降低到香港水平。我们可以通过变卖财产、上市等手段短时间内缓解银行的短存长贷。为了降低风险,企业会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协调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方式,通过采用资产证券化的方法来缓解流动性差的资产。一方面,对于资产证券化来说,银行获得收益是首要,但同时对新业务的发展也起着关键的促进作用。当然,资产证券化最大的优点就是缓解资金紧张,降低流动性风险,把原来不可变更的虚拟资产进行变现,化为看得到的、拿得到的现金资产。
二、现今国际资产证券化现状
(一)国外学者研究分析。资产证券化也是一种在通过市场中使储蓄者和借款者用一定方式得以部分或全部匹配,然后相互对应的一种金融调控手段。在此,美国证委会把它比作一种融资技术:就是把短期内无法流动的但却稳定具有未来价值的现金资产进行重新组合转化,让它成为能够更容易流通、信用等级更高,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并且自由出售的一种工具。然而,他们也认为资产证券化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不断进行着的有活力的过程。这是外国学者对于资产证券化的说法。
(二)国内学者资产证券化研究分析。在资产证券化方面,我国学术界也很早就提出看法,通过理论分析解释了资产证券化切入方式这一问题。应该着眼于住房贷款。因为住房抵押贷款具有完备的会计和法律环境,贷款抵押拖欠风险小,行为有较高预测性等特点。资产证券化的新概念也被提出:它是一个转化方式,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转化成非抵押且具有优化的方式。在信用升级方面的观点也被提出,通过信用的区分与筛选,我们可把其中细分为内部信用升级和外部信用升级。但要进行外部信用升级前,必须先建立信用权威。但是,我国因为自身的发展原因,一直缺乏一个比较有信誉的评级机构,使得我国信用评级方面在资本市场上一直存在不足。
“住房抵押贷款”加“准表外模式”是2002年我国一位学者对资产证券化的内涵设计的合适具体的实施方法。加速了我国资产证券化的进程。健全完备的监管体系为保护资产证券化产品发展提供重要外备条件,在资产证券化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或是道德风尚的问题也值得我们去关注。同时也提到了资产证券化的宏观概念,这其实就是一个转化的过程,一级资产证券化就是将实物进行证券化,二级资产证券化就是将金融资产进行证券化。可是现如今,在经济趋势的推动下,现金资产的资产证券化才是最为世俗接受的。
三、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稳定性影响分析
1、基本功能被滥用。资产证券化的优势在于优化资源的同时保护金融体系的平衡。但是,通过一些经济危机的例子可知,这两项基本功能被滥用了。从风险方面来说,我们将适时的把一些风险转移到那些能承担风险的企业,以此来促进体系内部的风险管理,同时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面对经济危机爆发,一方面在收益刺激下,一条非常独特的销售模式将在证券化下形成,形成一条交易链,在高收益的背后忘了同时也存在着高风险;另一方面风险也没有转移给适当的投资者,反而大部分直接流入了市场中,导致透明度降低,形成了非常严重的系统性风险。
2、银行稳定性功能不断提高。资产证券化可以转移金融风险是因为在这一过程中相关利益主体都进行关联,从而使金融风险转移到相关主体方的产品上而达到资源与风险的最优配置。在运作中,公开隐含风险,像是我们日常贷方和投资方参与的信贷活动中,在操作过程中,又进一步降低了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3、资产证券化的复杂运作机制。资产证券化的收益风险评估对不同资产有不同的要求,这将大大增加评估难度。同时,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会关联很多交易主体,导致信息披露不全,而信息披露又是金融市场运作的前提,信息披露不全会严重影响到资本市场的发展。当市场价值发生变动,再加上相关不稳定因素,对其价值走向的预测难度将大大增大,容易影响市场稳定性。
(二)资产证券化对银行流动性影响分析
1、经济泡沫或由此产生。抵押机构的流动性发展是以抵押贷款为前提基础的,通过发行贷款证券,使其贷款能力不断提高。在这种趋势下,經济市场将会涌入大量贷款资金,也将引起房价飞速上涨,造成严重的经济泡沫。
2、导致贷款机构道德风险。引发道德风险的原因主要是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通过不断的证劵化抵押贷款机构可以增加资金流动性,流动性的资源增加可以使得抵押贷款机构提高发放贷款的动机,不仅对借款人财务状况和信用等级的调查会进一步忽视,对抵押贷款的监督力度也将降低。endprint
3、对经济周期波动影响。扩大流动性会导致经济周期波动幅度增大,随着房价不断上涨,银行流动性可为房市提供大量资金,以至于价格泡沫的出现,引起经济过热。当我国官方银行意识到因经济过热将产生通货膨胀时,就会使用宏观调控采取紧缩政策。市场中为应对膨胀会进行低价抛售以降低损耗,这一举动会引起证券化的价格下调。流动性的功能就得不到发挥,市场中可流动资金减少,引起经济过度下滑,导致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增大。
四、资产证券化开展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部分
资产证券化有利于金融风险的抵御能力提升、资产质量的改善、贷款人流动性风险的缓解、成本的降低,以及资产证券化贷款具有流动性等特性,对我国商业银行降低风险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存款一直以来是商业银行负债的主要方向,而贷款才是商业银行的市场倾向,因此在银行贷款业务中,房贷、车贷在银行贷款中比例明显增加。银行的资金流动性也相对增强。但就时间方面考虑,资产及负债关系还值得推敲。
基础资产一直是银行考量风险的指标,它在这一过程中作用不言而喻。关于利率风险,我们考虑到汇率的具体要求,会使用将流动性较差或者不具备的资金贷款转为证券来缓解商业银行的压力,分散风险。
(二)银行收益来源途径趋于多元化。在20世纪中后期,在西方的带领和促使下,我国渐渐开始发展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在提高资金使用率、提供新的投资品种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顺应我国现状;我国当前的大方向、大目标就是振兴实体经济,而资本市场能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为其注入新鲜血液,不但给商业银行带来贷款利益外,在发行资产和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也能获得相应收益。同时,在推行某些服务管理以及相应业务时也可获得效益。
(三)银行的内部规范及业务的公正公开。银行为了正常地进行资产证券化,需要逐步完善其信贷管理约束体系。为了使业务的规范化和透明度得到增强,我们必须将金融体系规范化,信贷资产标准化,降低风险,公开公正,建立健全优越的信贷管理基本机制。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对证券价值的认可;另一方面使银行规避风险,获得最大效益。
(四)实行资产证券化对资产负债类管理的重要作用。对金融资产进行转换,变换为现金可使资产负债结构得以改善。这种可高效管理资金的方式,使得转出资本从银行负债表中移除,大大缓解了资金压力。在我国国情的推动下,贷款风险依然只升不降,更是远远高于证券,抓住这一点,同时商业银行将自己放贷的资产进行证券化,不仅可以降低风险还可以增加收益,高效利用资源,这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一点。
(五)降低资金风险,推动消费热点的激发。资产证券化通过发展住房贷款等来实行信贷政策的内需扩大,同时,对于民营企业,他们往往很难直接接触资本市场融资,所以可为其提供新思路、新路径,但介于中小企业由于信誉和资金的约束,银行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也很少将之作为主要的贷款对象,但是对于非国有企业来说,其在企业信用等级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不同主体在基础资产证券化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異,在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督机构方面也存在较大的不同。所以,我们需要完善证券化行为的法律基础。
(六)对贷款证券化的化解以及对不良资产的转换。每一家商业银行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不良资产,这对于银行来说是件头痛的事,即使是宏观调控,这个问题也渐渐成为中国金融业发展的重大阻碍。趋于形势,我国商业银行的收益水平逐渐下降,信贷能力和资金流动性能力也严重不足,我国现代化金融制度的发展历程遭受重大挑战。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先后建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可是效率却有待提高。我国商行不良资金的查处在2005年已高达7,000亿美元。即便如此,也仍然不可懈怠,在近期的调查中发现,有近两万亿元的不良资产需待处理,形势十分不容乐观。且有学者推论,在未来的几年里,其中所暴露的弊端将被扩大化,会有越来越多新增的不良资产。可以想象,在这样一个巨大数目的挤压下,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置管理,将会给我国金融界留下怎样的隐患。
五、总结
资产证券化把资金作为现金流结构基础,它可以用于销售、转化等多方面。另外,还可以消除原本的应收款方面的缺陷,大大降低银行风险。
资产证券化在一定程度上和信贷证券具有等同效力。我们通过证券化创造的证券在外部可以获得更高信用支持价值,而对不良资产,它所获利的价值远远大于信贷资产。
信贷资产证券化一方面给银行进步空间,促进资金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却也可能会导致银行业务理念的变化和银行制度的萎缩。时代在进步,经济在发展,资产证券化给我们带来了巨大收益的同时,也埋下了隐患。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心如.资产证券化的经济学本质:马克思经济理论的视角[J].学术交流,2009.7.
[2]肖继五,李沂.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反应[J].财经科学,2009.7.
[3]徐亚平,张瑞.证券化、流动性与货币政策——基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反思[J].财经科学,2009.7.
[4]郭经延,赵睿.美国资产证券化的经验及启示[J].上海经济研究,2015.10.
[5]李丛文.信贷证券化减少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了吗?[J].国际金融研究,2015.6.
[6]刘琪林,李富有.资产证券化与银行资产流动性、盈利水平及风险水平[J].金融论坛,2013.5.
[7]姚禄仕,王璇,宁霄.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美国银行业的面板数据[J].国际金融研究,2012.9.
[8]潘秀丽.中国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风险分析及建议[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9.
[9]巴曙松,孟之静,孙兴亮.金融危机后资产证券化的新特征及监管新动态[J].经济纵横,2010.8.
[10]葛奇.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金融监管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8.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