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高中班级管理模式的初探讨
2017-11-30郭小慧
摘要: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在现代学校的班级管理中变得越来越僵硬、死板。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班级管理已成为学校中班级管理的发展趋势。双渠道管理模式是一种顺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而提出来的一种信息化管理和传统管理并重的班级管理模式。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班级管理;管理模式;支撑平台
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运用比较恰当的手段和措施,带领本班级中的全部同学面对班级中或者校园内所拥有的各种类型的有用的资源做出合理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反馈,用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和静态相组合的、有组织的过程管理模式,它是一种有目的性、有计划性、有步骤性的有条不紊的社会活动,进行此社会活动的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校的教学目标,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全面、自由的发展,也即是实现我们现在社会所倡导的素质教育。
班主任(管理者)工作成果的重要体现的是建设培养良好的、凝聚力强的班集体,同时这也是班级管理过程的核心工作。在实施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我们主要是针对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管理:(1)班级的组织建设;(2)班级的制度建设;(3)班级的教学管理;(4)班级的活动管理。而正因为班级建设的过程中主要是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建设和管理,因此,班主任(管理者)在班级建设过程中围绕这几个方面就产生了不同管理方式的倾向,以下四种班级管理模式是比较权威的,也是被大众班主任(管理者)比较认可的:(1)常规管理;(2)平行管理;(3)民主管理;(4)目标管理。然而,随着信息技术不断的革新,将信息技术的优势运用到教育中来已经日渐成熟。那么,怎样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当代班级管理的过程当中来呢?目前,这个问题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我也将在此就信息环境下高中的班级管理做出初步的探讨。
班級管理信息化是指以各种媒体媒介系统作为一个支撑平台,采用各种网络技术对班级的各种资源进行综合管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班级的综合素质。在此,我结合信息化和班级管理的特征,提出信息化环境下高中班级管理模式——双渠道管理模式。
双渠道管理模式即是指班主任(管理者)对于班级的管理,不再只是通过以前的单一的管理渠道,而是通过两条渠道对学生进行平行、协作的管理。第一条渠道即是师生之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不掺杂任何现代媒体信息,此渠道也即是传统的师生之间班级管理的方式。比如在教室内、操场等随处可以遇见和交流的场所,而通过这种渠道对班级的管理更加直接、便捷,师生交流起来比较顺畅;第二条渠道即是通过各种网络媒介对班级进行半虚拟(虚拟)管理的方式,通过这条渠道对班级进行管理需要网络硬件(如:电脑,手机,多媒体等)的支持以及相应的应用软件的支持。比如在电脑上建立班级主页、QQ聊天群、电子邮件等现代交流沟通的方式,从而实现师生之间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交流,教师运用第二条渠道对班级进行管理的时候,更能从各个方面全面真实地了解学生,实时地进行交互管理。根据调查,在江苏省目前高中学生中,几乎95%以上的学生都有佩带手机(学校政策允许与否暂不考虑),85%左右学生的家庭都至少拥有一台电脑,而这个趋势和数量更是日渐上升。高中学校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也越来越普及,尤其是在某些课程改革试点的学校,还将计算机的考试成绩纳入高考的成绩中(未来高中对计算机学习重视的趋势更是越来越明显)。运用双渠道管理方式对班级进行管理,既避免了传统班级管理方式的僵硬死板,而且还很自然地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因此我个人觉得双渠道管理模式的提出在未来高中班级管理过程中的适用可能性非常大。当然对于这个模式我只是做了最初的探讨,望广大学者继续探讨和完善。
本文主要讲述的是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运用双渠道管理模式将信息化管理和传统管理相结合起来,并将此模式在班级管理中进行实践。通过实践证明:运用此模式既能保证班主任(管理者)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从正面进行了解,更能够从侧面真实地、全面地、客观地了解学生。双渠道班级管理模式具有及时性、全面性、公开性、合理性、适用性的特点,体现了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对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与效率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周金山.班级管理异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谢忠杨.网络环境下的课程建设工具及其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
[3]佟瑛.“以人为本”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A].学理论:第25卷第7期,2009.
作者简介:
郭小慧,山东省烟台市,山东省烟台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