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行镇痛、镇静治疗的ICU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探析

2017-11-30任静红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16期
关键词:移位乙组甲组

任静红

(攀钢集团总医院,四川 攀枝花 617023)

对行镇痛、镇静治疗的ICU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探析

任静红

(攀钢集团总医院,四川 攀枝花 617023)

目的:探讨对进行镇痛、镇静治疗的ICU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攀钢集团总医院ICU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进行镇痛、镇静治疗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各有60例患者。对乙组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对甲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接受镇静、镇痛治疗后其SAS的评分、通气导管移位的发生率、产生痛苦记忆的人数和在ICU住院的时间。结果:与甲组患者相比,乙组患者在接受镇静、镇痛治疗后其SAS的评分更低,其通气导管移位的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甲组患者相比,乙组患者产生痛苦记忆的人数更少,其在ICU住院的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进行镇痛、镇静治疗的ICU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能改善其焦虑情绪,降低其通气导管移位的发生率,减少其痛苦记忆,缩短其在ICU住院的时间。

镇痛治疗;镇静治疗;ICU患者;优质护理

ICU患者的病情普遍较重,而各种有创治疗会使其产生较多的痛苦。临床研究表明,减轻ICU患者的疼痛感、消除其痛苦的记忆有利于其身体的康复。在这种情况下,镇痛、镇静治疗应运而生。有学者指出,对ICU患者进行镇痛、镇静治疗的临床疗效与护理干预密不可分。良好的护理干预是确保镇痛、镇静治疗顺利实施的前提和保障[1]。在本次研究中,笔者主要探讨对进行镇痛、镇静治疗的ICU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攀钢集团总医院ICU进行镇痛、镇静治疗的12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将这120例患者分为甲组(n=60)和乙组(n=60)。在甲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其年龄为42~71岁,平均年龄为(59.5±6.2)岁。其中,有全麻下进行复杂手术术后复苏的患者22例,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度呼吸衰竭的患者20例,有重症肺炎患者16例,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2例。在乙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7例;其年龄为45~76岁,平均年龄为(61.3±6.9)岁。其中,有全麻下进行复杂手术术后复苏的患者21例,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度呼吸衰竭的患者19例,有重症肺炎患者17例,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甲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方法是: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定期为其翻身、拍背,帮助其咳痰,同时对其进行深静脉置管护理和疼痛护理等。对乙组患者进行优质护理, 方法是:1)生命体征评估。在患者入住ICU后,立即对其心率、血压、呼吸频率、体温、神志等生命体征进行评估,并根据其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判断对其进行镇痛、镇静治疗的效果。2)生命体征监测。部分患者因个体差异及对药物敏感性的不同,在接受镇静、镇痛治疗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减缓、呼吸频率减慢等情况。因此,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3)每日唤醒。在每日规定的时间内对患者进行唤醒,并与其进行有效的沟通,疏导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当患者的心率、血压明显上升且达到唤醒的目的后,再次遵医嘱对其进行镇痛、镇静治疗。4)基础护理。加强对患者进行气道护理,测量通气导管距离其门齿的距离,并妥善固定导管。每隔2 h左右帮助患者更换1次体位,并对其肢体进行按摩,以防其发生压疮、肌肉萎缩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5)及时调整用药的剂量。严格控制输液的速度,尽可能对患者进行静脉泵注。根据镇痛、镇静治疗的效果及时为患者调整用药的剂量。当患者出现躁动、疼痛等情况时,可快速为其注射2~4 ml的药物,然后再确定一个维持剂量。

1.3 观察指标

1)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接受镇静、镇痛治疗后其SAS的评分。SAS评分的分值<50分表示患者不存在焦虑情绪,分值为50~59分表示其存在轻度的焦虑情绪,分值为60~69分表示其存在中度的焦虑情绪,分值>70分表示其存在重度的焦虑情绪[2]。2)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通气导管移位的发生率。3)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中产生痛苦记忆的人数及其在ICU住院的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9.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通气导管移位的发生率用%表示,用χ²检验,SAS评分和在ICU住院的时间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接受镇静、镇痛治疗后其SAS评分的比较

与甲组患者相比,乙组患者在接受镇静、镇痛治疗后其SAS的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在接受镇静、镇痛治疗后其SAS评分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通气导管移位发生率的比较

与甲组患者相比,乙组患者通气导管移位的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通气导管移位发生率的比较

2.3 两组患者产生痛苦记忆人数及在ICU住院时间的比较

与甲组患者相比,乙组患者产生痛苦记忆的人数更少,其在ICU住院的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产生痛苦记忆人数及在ICU住院时间的比较

3 讨论

ICU患者常因病情发作、进行有创治疗和术后应激反应等因素需要接受镇痛、镇静治疗。而进行镇痛、镇静治疗的效果与护理干预密不可分。过去,临床上常对进行镇痛、镇静治疗的ICU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但这种护理方法易导致患者镇静过深,致使其机械通气的时间延长,影响其血流动力学,严重时甚至可危及其生命[3]。优质护理模式的出现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临床研究表明,对进行镇痛、镇静治疗的ICU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能使其保持持续的安静状态,使机械通气与其自主呼吸同步,降低其意外拔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4-5]。

本研究的结果证明,对进行镇痛、镇静治疗的ICU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能改善其焦虑情绪,降低其通气导管移位的发生率,减少其痛苦记忆,缩短其在ICU住院的时间。

[1] 李新,张岚.程序化镇静应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的观察及护理[J].天津护理,2014,22(6):520-521.

[2] 冯洁惠,高春华,徐建宁.集束干预策略应用于机械通气镇痛镇静患者的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7):599-602.

[3] 陈英,朱明丽,娄秀芳,等.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在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6,13(3):222-224.

[4] 贾柳,王洪亮,于凯江.重症医学科患者程序化镇静方案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33(5):385-387.

[5] 兰肇金.ICU机械通气患者镇痛镇静治疗的风险管理[J].中医学报,2013,28(8):298.

R473

B

2095-7629-(2017)16-0253-02

任静红,女,汉族,1971年4月出生,主管护师,现任四川省攀枝花市攀钢集团总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擅长重症患者的护理管理

猜你喜欢

移位乙组甲组
再生核移位勒让德基函数法求解分数阶微分方程
“二青会”预赛西北五省代表队自由式摔跤甲组成绩分析
一笔业务,组、村、镇三级的会计凭证编制
一题多解求总量
宫腔填塞水囊与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观察
大型总段船坞建造、移位、定位工艺技术
Σ(X)上权移位算子的不变分布混沌性
观察莫西沙星治疗急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
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多指离断手指移位再植拇指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