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捕捉生成 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2017-11-29施群施文英

江西教育C 2017年10期
关键词:旱灾烟囱李清照

施群++施文英

静态的课堂可以预设,动态的学生却难以控制,因此课堂总会出现险情,遭遇“意外”。教师面对这些意外生成,应准确判断出教育价值,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使课堂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效果,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一、当学生对话精彩时,抓“精彩”促生成

当学生给出精彩回答时,教师仅仅给予赏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把这种“精彩”看作教学资源,通过即时评价引领更多的学生走进“精彩”。

例如教学《如梦令》,大多数学生理解“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中的“醉”是陶醉的意思,认为李清照当时陶醉在无边的美景中。突然一名学生质疑:“老师,我觉得这个‘醉还有‘酒醉的意思。古代文人都喜好喝点小酒,酒后往往诗意大发。李清照虽是个女的但应该也会喝点。词后面写到‘误入藕花深处,也可以看出是有点醉意才会误入的。”是呀,这完全有道理。教师除了大力赞赏外,抓住这精彩的生成引领学生重新认识李清照。李清照很多词作中都有“酒”字:《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声声慢》中“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看来她确实会喝点小酒。可以想象:在无边的美景中,女词人和她的朋友玩兴大发,一改平日的矜持,一边品酒一边赏景,人喝醉了,心儿更醉了,竟“沉醉”得不知回家的路。这一醉,才会有“误入”,才会有令人回味无穷的“藕花深处”,一切水到渠成。

二、当学生争论不休时,抓“争论”促生成

在互动对话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学生面对某一问题有不同意见的情况。面对争论,教师应把握时机,让学生充分阐述观点,让不同的声音在争论中交锋。

例如教学《燕子专列》一课,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辆由车头、车身、车尾、烟囱、车轮等元素组成的列车,车头部分画了一只燕子,写了“专列”二字,其他部分要学生填上一些关键词。15分钟后,学生给出两种答案。一种是把“冷、饿、累、死”写在车轮上,把“呼吁、寻找”写在烟囱上。而另一种刚好相反。两种意见争执不休,第一种答案的学生说:“车轮是滚动的,把‘冷、饿、累、死都压在车轮下,表示没有了,消失了。”第二种答案的学生认为把“冷、饿、累、死”放在烟囱上更好,表示随风飘走了。此时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如果把‘呼吁、寻找写在烟囱上,都随风飘走了,想一想,这合适吗?”顿时,教室安静下来,学生们陷入了沉思。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思考后认为第二种答案最合适,因为如果没有瑞士政府的呼吁,没有大家的寻找,就没有燕子的获救,因此“呼吁、寻找”不能随风飘走。同时,第二种答案还隐藏着一种“因果”关系,燕子遇到麻烦是“因”,人们奋力寻找是“果”,也正因为人们的解救,燕子遇到的麻烦如“冷、饿、累、死”才会像烟囱里的浊气一樣被抛到九霄云外。

三、当课堂发生意外时,抓“意外”促生成

学生时常会提出一些出乎意料的问题。教师若敷衍搪塞,会使学生疑窦倍增;若装聋作哑或严词斥责,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恰当的做法是先了解“意外”背后的真相,而后因势利导,把学生引导到有价值的发现上。

仍以《燕子专列》教学为例,教师请学生品读第三自然段,然后问读出了小贝蒂的什么。学生有的读出了善良,有的读出了爱心,有的读出了坚强……这些答案都在预料之中。当教师正要进行下一个环节时,有个学生举手了:“老师我还读出了小贝蒂的不在乎。她不在乎寒冷,也不在乎疲劳。”教师立即赞扬:“有人说读文章一只眼睛要看到文字,一只眼睛要看到文字的背后。这个小朋友太了不起了,我们都要向他学习!”接着话锋一转:“那小贝蒂在乎的又是什么呢?”学生纷纷回答。教师继续提问:“还有谁也在乎小燕子?”就这样,教师面对“意外”顺势引导,升华了文章内涵。

四、当学生认识肤浅时,抓“肤浅”促生成

受年龄和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在理解、感悟上不是很深。教师可以把这种状况视为一种教学资源,以“肤浅”作为教学起点引导学生深入浅出。

例如,在教学《七颗钻石》时,教师首先出示第一自然段: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学生结合现有的生活经验就可以理解这段话,但怎样让学生理解更为深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笔者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自由默读 ,接着课件出示受灾的画面,干枯的草木丛林、干涸的河流水井、焦渴而死的人和动物,这些一一凸显着水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将“旱灾、干枯、干涸、焦渴”四个词移至相应的画面中。有了图示,学生很快给出答案:“因为发生了大旱灾,所以河流和水井都干枯了,草木和丛林也都干枯了,很多动物焦渴而死。”“草木和丛林都干枯了,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是因为地球上发生了一次大旱灾。”将四个词读成一组图,巧妙地链接词语的内在联系。学生在填词的过程中,明白了词语的隶属关系,自然地“对号入座”。最后将四个词通过因果关系表达出来,不露痕迹地回归到整个段落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又搭建起孤立词语与句子、段落的联系,可谓一举多得。◆(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师范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张淑光endprint

猜你喜欢

旱灾烟囱李清照
看不见的“烟囱”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板栗“旱灾”后生产管理技术
烟囱里的客房
喝醉的李清照
葫芦岛市旱灾风险评价
李清照改嫁辨证
黑龙江省旱灾等级划分及旱情分布研究
德州市2014年旱灾应对措施与经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