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点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017-11-29陶亚男
陶亚男
大多数的语文课堂,在班级汇报展示环节都是这组说完,那组说说,你说说我说说,这样一堂课就结束了。看上去,学生是真说了,学生是真学了,可是学生真的学到最重要的知识,真的发展了思维与创造精神了吗?学生的“你说说,我说说”“这组说说,那组说说”更多是学生间的同水平重复,学生的能力停留在他们的已知水平,并没有在这个环节进一步提高。究其原因是在课堂上教师只完成了“组织者”的角色,却忽略了“引导者”的角色,忘记了自己是“平等中的首席”。怎样克服学生学习中的同水平重复呢?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首席”的身份,运用精巧的点拨与启发,将学生的学引向更深更广的天地。
一、点在重点
所谓重点,就是课堂探讨的重要或主要的知识应侧重培养学生的重点能力,这也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如在执教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识字8》教学“包”这个字时,先播放儿歌《宝贝宝贝,亲爱的宝贝》,配上一张怀孕妈妈的照片和古文字“包”,让孩子们从字的本源来识字,对这个字的含义一下子有了深刻的理解,突出了重点,再由一个“包”开出许多生字“花”来,学生学得清楚明白,又轻松快乐。这样的点拨上出了文化味,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汉字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二、点在难点
所谓的难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时不易理解、容易混淆和极易出错的地方,这就特别需要老师的帮助与点拨,教师要一眼识破学生是真理解了还是“假性理解”。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工夫、功夫”,学生极易混淆。在小组汇报完“工夫”以及诗句的意思之后,老师并没有满足于学生这种“假性理解”。因为,此时学生的理解是从工具书中查来的,还是混沌的。于是,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选词填空:功夫和工夫。练习题:经过两年的刻苦练习,他终于练就了一身好( );才一会( ),他就捏好了一个泥人。并且教师让学生完成填空之后自己总结,谈谈有什么发现。学生们经过细致的思考与讨论,明确得出这样的结论“功夫”多指的是本领、能力;而“工夫”指的则是时间。学生一下子就将这个容易出错和混淆的地方彻底弄明白了。
三、点在学生易忽略的地方
一些具有新鲜感的词语,或者是词语比较新鲜的用法,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去特别关注。恰恰是这些地方,学生却极易忽略。如在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时,让孩子们默读5~8自然段,思考从哪里看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圈出关键词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汇报环节,有一组同学说从“绿得深沉”这个词感受到了柳树的神奇。老师适时追问:“为什么说它绿得‘深沉?人在什么时候‘深沉?”这一追问立刻将学生的思考从表面引向深入,学生们说那些有着丰富经历的人才会显得深沉,这棵柳树一定也经历了很多世事沧桑。这样的追问和点拨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深度,使学生对这个词语有了更丰富的理解,今后他们的遣词造句必然也会很精彩。
四、点在情感升华出
语文是人文情感丰富的课程,那些积极的情感体验将影响学生的一生。《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我们应该注重情感体验,感染学生,激励学生,鼓舞学生。如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第八自然段时,当在学生汇报对比手法运用的好处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段话与学生深情对读“当灞河柳随风招展,那株柳却在与命运抗争,狂风呼啸,飞沙走石,这株柳 ;大雪纷飞,其他植物早已被大雪吞噬,这株柳 ;一声惊雷在天空乍响,闪电无情地劈下来,这株柳 。”在学生的充分的想象与表达之后,教师再次出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一下子将情感升华到一个高点。
五、点在语言的生长点
语文课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师应该借助每一篇课文来教学生学会正确、灵活地运用母语来表情达意。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級上册《诚实与信任》一课时,大多数老师将教学的重点确定为明白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教师应该巧妙地抓住文中的空白,巧妙组织课堂的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实践机会。可以这样地设计:“你就是小红车主人,你回来后看到自己的后视镜坏了,你想 ;你看到了夹在前面的字条,你想: 。”让学生来想象说话,既加深了理解,又练习了语言的表达。将课文巧妙改造,让小组配合分角色表演并加入自己的想象再现文中主人公之间打电话的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言,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丰富了积累。
叶圣陶曾经说过:“课文不过是一个例子。”“学理如筑塔,学文如积沙。”我们就要以课文这个例子生发开去,将学生已经掌握的旧知和应该掌握的新知归类拓展,重新建构,扩大积累,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
综上所述,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什么都不敢说,什么都不敢做,而是要讲在精髓、说在关键,将学生们的自主合作探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大黄山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