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导入的原则研究
2017-11-28盖丽娜
盖丽娜
摘 要: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任何一种语言行为都离不开民俗这种特殊文化形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在导入民俗文化时不能盲目,而是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规范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和拓展性原则。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民俗文化;导入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导入应该遵循的原则
民俗是指由某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具有文化特质的关于生产和生活等各种现象的总和。作为一种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是针对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言教学行为,其宗旨在于以汉语语言为教学平台,在世界范围内有效地传播中华文化,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在教学中不可以将二者分割。不可否认,很多留学生学习汉语是基于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向往,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针对具体的词语、语境,将民俗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是激发留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弘扬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针对国情,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导入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循序渐进原则。依据人的认知规律,学生对汉语的习得是一个由浅及深、由简到繁的过程,阶段性明显。而依附于语言这一媒介的民俗教学就应该根据对应的初、中、高级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内容设计和方法选择,因人而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
(二)规范性原则。中华文化浩如烟海,各地民风民俗各具特色又千差万别,为了避免在民俗导入过程中出现混杂和盲目,以及为了避免学生在接触各色民俗的过程中出现茫然无措、认识偏差,教师在民俗导入中要向学生传播那些普遍被中华民族认可、通用的民俗文化,而不是為了猎奇或宣传一些地域民俗,即采用规范性原则。这样,既符合教育规律,又能使留学生通过民俗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文化精髓。在节日民俗中,“春节”是炎黄子孙共同的节日,在过春节的过程中合家团聚,人们穿新衣,吃年夜饭,燃鞭炮,贴春联和窗花,互相走亲访友,这些民俗世相都是多少年来沿袭下来的古老风俗,身处各地的中华儿女能够从中获得一种民族认同感。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这样的风俗,能够让学生了解春节有关的习俗背后的文化意蕴,理解中国人崇尚的“和”的历史和现实。
(三)实用性原则。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民俗知识时,不仅要注重它的使用价值,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中的实际问题,还要兼顾它是否能够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充分发挥民俗文化的社会功能。在教学中,学生接触的民俗知识有的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如接人待物的礼仪、生活中的禁忌等;也有的远离他们的生活,如中国人对“龙”图腾的崇拜,丧葬习俗的繁琐……。因此,尽管文化浸润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不能单纯地以实用性来衡量,但是对学生而言,把那些跟他们学习、生活联系最为密切,能够解决他们实际问题的民俗知识第一时间告知他们,势必对提升他们的交际能力有积极的影响。例如,中国人在宴请客人时,即使菜肴很丰盛,也会习惯性地说一些“没有什么好菜,您就将就将就”之类的客套话;受人称赞,会说“哪里,哪里”之类的礼貌用语,这些常常会引起学生的误解,让学生误以为这是对自己的不尊重。而当学生了解了这些人际交往的礼仪民俗之后,再处理类似问题就会游刃有余了。
(四)拓展性原则。民俗是处在不断的运动中,如行风一般,所以,古人又形象地称其为“风俗”。教师在教学中实施拓展性原则,一是根据民俗的发展变化,赋予民俗世相时代意义;二是让学生通过实践,亲身经历民俗世相来学习和掌握民俗的相关知识,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中国人的婚礼习俗,一方面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中国古代婚礼需经六道程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即“六礼”,它对我国历代婚礼的演变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对当前婚俗仪式也有影响。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观看影片或亲自参加中国人的结婚典礼,感受婚礼背后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意义。
二、结语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导入民俗文化,不仅能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历史文明,还可以减弱不同文明背景所带来的心理差异与隔阂。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参考文献:
[1]费尔迪南·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