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账户视角下互网理财决策分析

2017-11-28陈诚

商情 2017年38期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

陈诚

[摘要]新兴的互联网金融风生水起,使得人们逐渐参与一种新的理财方式一互联网理财,投资者进行互联网理财时,会建立不同的心理账户。本文以人人贷为案例,浅析互联网理财中心理账户的决策机理。

[关键词]心理账户;互联网理财;行为金融学

一、引言

在信息化浪潮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新兴的互联网金融风生水起,其对社会和个人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迄今为止,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新兴业态如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互联网理财、众筹等百家争鸣,甚为热闹。据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互联网金融总交易规模超过12万亿,接近GDP总量的20%,互联网金融用户人数超过5亿,为世界第一。其中,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100EC.CN)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宝”类理财产品规模达1.51万亿元,2015年达到1.94万亿元,2016年上半年达到3.46万亿元。互联网理财用户的规模模迅速地扩大,如下图●显示了艾瑞咨询统计模型计算的网络理财及信贷用户规模。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内互联网用户渗透率不断加深(渗透率已达70%),互联网理财的方式逐渐被民众所熟知,中国也开始走进“全民理财”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多的参与到互联网理财中来,个人通过互联网理财产品投资的意识越来越强。据魏昭,宋全云(2016)的研究发现,2014年我国家庭金融理财产品市场参与率为9.68%。其中,银行金融理财产品市场参与率为4.61%,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市场参与率为5.94%,这说明我国家庭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市场参与率已经超过了银行金融理财产品市场的参与率。

由于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不同,在投资过程中,人们并非完全理l生的做出投资决策,而是常常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心理账户是行为金融学研究的内容之一,本文将从互联网理财投资者的行为动机出发,借用行为金融学的心理账户来分析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二、心理账户与互联网理财

近三十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将心理学、行为科学理论融人到金融学科的研究中,对金融市场的异象、金融投资领域中人们的交易行为进行研究,并且分析金融市场产生异样背后的原因以及人们产生各种非理性行为的根源。其中运用心理账户的相关理论对金融投资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完善与丰富。Fisher和Statman(1997)提出了人们在投资过程中会将资金或资产主动分配到不同的账户中,资产的分配形成金字塔型,根据资产的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人们会把现金置于金字塔的最底层,基金份额置于中间,股票资产放在金字塔的最高层。Shefrin和Statman(1999)提出了行为投资组合理论(BPT-MA),指出投资者会根据不同的需求以及期望水平来建立投资模型并根据投资模型来分配资产,资产按照金字塔分配的本质实际上正是心理账户的作用。SonyaSeongyem Lim(2006)首次利用心理账户理论实证分析投资者存在的“享乐编辑效应”的现象,即出现集中卖亏、分散卖盈的情况。而国内学者姜继娇、杨乃定(2005)通过对信息熵的分析,证实了群体投资决策者可能会在金字塔心理账户中不同层级间进行活动。李新路(2009)通过个人投资者交易记录研究发现,心理账户以非预期的方式影响投资者的决策,从而投资者常常出现非理性的决策行为。

当前对心理账户的研究还较多的集中在基于情景实验的基础上,并且样本较少,所得到的结果还没有经过大量数据的实证检验。同时,相对于“心理账户”研究来说,国内在羊群效应、过度自信等非理性决策行为方面的文献已有不少,而“心理账户”理论在股票投资上的研究也为数不多。但是如引言所述,互联网理财的渗透率已经越来越大,互联网理财逐渐成为民众理财的方式之一。据魏昭,宋全云(2016)的研究指出,我国家庭对股票、基金等风险资产的市场参与率上升缓慢,而居民对金融理财产品的投资热情日益提高,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那么,投资者在参与互联网理财投资时是否也会划分出互联网理财的相关心理账户?其参与互联网理财的行为是否有非理性的现象?由于互联网金融出现的时间较短,目前还没有对此的实证研究。仅有一篇文献(胡国生,2015)从居民参与互联网金融的行为心理出发,用行为金融学的心理账户和从众行为分析居民的投资行为,认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潜力巨大,并就其安全与监管问题进行了探讨。

三、互联网理财投资的理论分析

如前所述,互聯网理财产品大部分为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权、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收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性融资等。

假设个体可支配收入为Y,消费额为C,用于股市等投资额为I,用于银行储蓄为S,假如个体又以互联网理财的方式投资于i种互联网理财产品,每种投资额为IBi。则有以下等式:

Y-C=I+S+∑IB,等式左边为个体的货币盈余,右边即为不同的投资和储蓄。

基于心理账户理论,个体倾向于将每一项投资放入一个单独的心理账户中,进行单独处理,并忽略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不同的心理账户之间具有非替代性。本文认为由于互联网理财的发展,个体还会在心理建立“互联网理财”账户。

由于个体投资可以在三种方式间进行选择:股市、互联网理财产品、银行储蓄。个体会对每一个投资目标承担不同程度的风险,投资品种的选择都要满足心理账户中的期望风险和收益。

根据行为资产组合理论,个体会有一个安全性目标,因此他会配置足够的资产到最安全的一层:然后有着更高期望收益和风险承受力的心理账户会配置资产到高一个层次:最后才考虑是否会投资国外市场股票或新发型股票。每个心理账户都会用一定的资金数额来满足特定的目标,需要安全性的心理账户数量决定了用于安全投资的资产数量,以此类推。

假设投资者剩余货币的期望总价值Y(I,a;IB,B;s,r),0

于是有:Y(s,a;w,B)=p(a)*Y(I)+p(B)*Y(IB)+p(r)*Y(s)

假如总期望严格为正或负,基于心理账户理论,储蓄对于投资者而言是无风险的安全投资,互联网金融投资是相对有风险的,属于风险报酬,而股市对于个体来说风险和收益都是最高的。由于个体在决策时并不了解互联网理财未来的情况,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将期望效用函数的概率转换成决策权重。对于不太熟悉互联网理财市场的投资者往往在心理上增加收益率上涨的决策权重,也就是p(B)会比实际客观值要大。由于互联网理财推出时间不长,其年化利率(3%-5%)略高于银行的储蓄利率。所以在价值函数上互联网理财优于传统银行储蓄。也就是Y(IB)大于Y(s)。综合来说,互联网理财的期望收益大于银行储蓄。

另外一方面,Thaler指出,人们面对两笔收益时,更加倾向于分开获得,此时分开评估的心理满足度高于一次性获得两笔收益的心理感受:而如果两笔交易同为损失的话,投资者偏好于一次性实现损失,这时的心理痛苦程度要低于分开实现两次损失时的心理感受,对投资者而言,心理评估价值更大。基于此理论,股市上的分散盈利、集中卖亏的情况已被多位学者研究并证实。

那么在互联网理财市场,是否也存在着分散盈利、集中赎回的现象呢?互联网理财包括宝类余额理财产品、网络保险理财、p2p理财、第三方理财、以及银行开发的相关理财产品。本研究选择p2p理财中的案例作为样本研究。原因一是因为p2p理财中的一些平台已经开放数据API,其数据具有公开性、真实性;另外一方面,其它如宝类余额理财产品没有披露其交易数据,难以对其分析。

猜你喜欢

行为金融学
试论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分歧
关于行为金融学基本问题分析
我国股票市场制度下的投资者行为研究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人员行为测度研究
行为金融学背景下的市场噪声理论浅析
投资者个体与群体行为特征研究综述
基于行为金融学下的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融资融券投资者投资行为探究
从行为金融学角度分析储蓄型寿险宣传手法
投资者情绪对我国股票市场的效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