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叙事下的亲情书写
2017-11-28贺春艳
【摘 要】 《不存在的父亲》是英国作家迈克尔·道布斯最新的一部悬疑亲情类小说,2016年9月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作为悬疑类小说, 《不存在的父亲》无论从叙事层面还是情感角度,甚至是文化价值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出版价值与发行意义。
【关 键 词】 《不存在的父亲》;悬疑;亲情;出版价值
【作者单位】贺春艳,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不存在的父亲》是英国作家迈克尔·道布斯最新的一部悬疑亲情类小说,2016年9月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道布斯是一个在政治方面与文学方面均建有卓绩的人。在政治方面,他曾任英国政府特别顾问和撒切尔政府幕僚长,于保守党副主席的职位上退休。而在文学方面,目前为止他共著有10余部畅销作品。1989年其讲述英国官场故事的处女作小说《纸牌屋》大受好评,并被改编成电视剧,风靡全球。之后的《老牌政敌》系列使道布斯声名更著,《不存在的父亲》则是以《老牌政敌》系列中的主角哈里的第六次冒险为主线,讲述了哈里追逐父亲生前轨迹的情节,哈里最终发现父亲并没有死去,由此他与父亲之间的心结被一一打开。《不存在的父亲》故事跌宕,引人入胜,一经出版便获得世界范围内读者的青睐,并获得《书单》《出版人周刊》《卫报》等报纸杂志的力推,席卷欧美23国畅销书榜单。作为悬疑类小说,《不存在的父亲》无论从叙事层面还是情感角度,甚至是文化价值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出版价值与发行意义。
一、游离于悬疑外表下的真情流露
《不存在的父亲》在故事层面延续了其《老牌政敌》系列中主人公哈里的冒险情节,讲述哈里追寻父亲生前轨迹的历程,逐步揭开了“父亲的死亡之谜”。在叙事层面,小说融合多种悬疑手法,以步步解码的方式层层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谜题的破解,以离奇的碎片式线索编织成极富悬念的逻辑推理过程,兼具神秘性、悬疑性、惊险性、逻辑性、心理性等美学特征。作者将父子间的情感融于其中,使小说在叙事上呈现出别样的气质。诚如《每日快报》评论:“书中既有《达·芬奇密码》的层层解码,也有《无人生还》的步步惊心,更兼有《以父之名》的父子亲情。作者讲故事的天赋、丰富的人文知识、宗教修养、吊人胃口的才能以及关于情感的细腻描写,都在书中展露无遗。”其中,多种叙事手法的合理运用,无疑成为该小说成功的重要因素。
首先,选择以内视角为主的叙事视角。传统西方悬疑类小说都是以一种全知视角展开叙事,作者一般以“上帝式”的俯视维度对小说故事了如指掌。但在《不存在的父亲》中,迈克尔·道布斯却选择了以内视角为主的叙事视角,即主要以哈里的视角为读者层层破解其父亲的死亡之谜,并兼以外视角,即其他人物的视角对故事叙述进行补充。以主人公哈里的内视角为主来推进故事的发展,有着双重意义。一方面,强化了小说的悬疑气氛,甚至将这种神秘性移情到读者身上,使读者跟随哈里一步步勘查疑点,读者既可以是哈里破题的支持者,也可以质疑他的分析与判断。其实,与全知视角偏重于从外部环境、人物关系、线索设置来营造悬疑感相比,内视角更偏重于个体情绪与事件的关联。在《不存在的父亲》中,故事情节的发展与哈里的个体心理有着巨大的关系。另一方面,强化了小说的情感因素,《不存在的父亲》是一部悬疑类的亲情小说,悬疑是明线,亲情则是暗线。内视角的选用锐化了哈里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看到了他对父亲的憎恨、漠视又渴望、依赖的复杂情绪。小说也确实以大量的笔墨细腻地刻画了哈里的心理活动,呈现出其在亲情缺失中的孤独感,寻找真相过程中的犹疑、彷徨,以及在得知真相后的自我救赎和亲情回归的释然与温暖。以内视角的方式呈现哈里的心理变化轨迹,给读者以极强的真实感。
其次,逆时序闪回的叙事手段。《不存在的父亲》在叙述中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在顺叙过程中穿插了闪回的倒叙手法(闪回一般是表现小说人物对往事的回忆)。这种手法可以使叙事主体自由地调动叙事内容,突显其需要特别强调和关注的片段。透过这种章节性、片断性的回忆,我们知道了哈里父亲生前留下的一些疑团,明白了疑团背后可能存在的种种蛛丝马迹,如与拉尼拉格小姐、阿里·阿布·阿尔·马斯里等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还了解了哈里与父亲的关系为何冷漠至此,父子之间经历了怎样的矛盾,以及哈里曾有过怎样的少年时光等等。这些闪回的片断让我们对人物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不断调整着对人物的判断,尤其是对哈里父亲的形象的判断。道布斯大胆采用闪回的手段,将一块块小碎片嵌于小说情节之中,将一个个悬念置于章节之间,以关键情节为突出点,使小说叙述张弛有度,缓急相间,增强了故事的悬疑性和可读性。
最后,以谜题破解与亲情书写来控制叙事节奏。传统西方悬疑小说的节奏控制一般只存在于谜题破解的线条内部,以线索搜集延宕时间性、舒缓紧张感,以阶段性的真相揭示增强时间性、锐化紧张感。而《不存在的父亲》改变了叙事节奏的控制手段,谜题破解的内部节奏控制只作为一个分支的次要形式存在,真正控制故事节奏的是以双线并置为形式而建构的一张一弛的叙事模式。小说中,寻找父亲的真相这一条线索总体上一直以快节奏的方式进行。从哈里决定查明父亲死因,在父亲遗物中找到父亲与好友的合照,到去往百慕大拜访拉尼拉格小姐,结果迎接他的却是拉尼拉格的闪烁其词与逃避,并在途中遭到追杀,再到阿里·阿布·阿尔·马斯里一家死于汽车炸弹,作家芬德利弗朗西斯失踪,最后被发现死于煤气中毒,主教兰德尔·维克汉姆在袭击哈里时意外身亡,甚至百慕大的女警也被牵涉其中……原来照片中的人一个个失踪死亡,直到最后,谜团解开,真相大白。这一條故事线几乎一直处于紧张、神秘、刺激的叙事节奏中。与此同时,另一条故事线则与之相对相辅,以亲情关系的误解、寻觅、回归来缓解悬疑线所造成的压迫感、紧张感。亲情线,多从对哈里心理活动的描写展开,或是他向女友诉说对父亲的印象、情感,或是以回忆的形式描摹父子间的相处,或是以对哈里的心理变化描写来表现他对父亲的各种微妙而复杂的情感。这一条线索,道布斯处理得非常细腻,也很舒缓,正好与悬疑线形成一张一弛的叙事景观。这里既有作者控制小说节奏的外在意图,更有呈现小说主题的内在需求。这一点,也是道布斯对悬疑类小说创作思考的一个有益实践。endprint
二、爱恨交织下的自我救赎
《不存在的父亲》是一部以悬疑为表、亲情为里的小说,在华丽的悬疑推理外衣之下,其并没有掩去小说深刻的实质,对亲情的探讨才是作品本身乃至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真正的思想内核。诚如《书单》杂志评论:“父爱是海洋和天空,因其广阔、包容、沉默至深,所以无法感受到它的界限。这是一部亲情与悬疑相结合的优秀作品,跌宕起伏的情节令人紧张得无法呼吸,在整本书中,这种激动人心的感觉始终没有减弱过。然而神秘背后却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父子之间看似微薄却实则浓厚的感情,其实象征着每一个家庭。大多数人都和父亲有着莫名的距离,虽然试图靠近,却总会后退。很多时候,人只有经历苦难之后,才能真正学会如何相处。”《不存在的父亲》虽然是一场以父之名的追寻与审判,但本质上是以血浓于水的生命本质和解为终极目的。
小说在对亲情、父子关系的探讨方面,主要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儿子哈里的角度。小说以细腻的手法生动刻画了主人公哈里的心理活动,哈里的情感随着剧情的发展愈发强烈,并发生微妙的变化。哈里与父亲虽然不在一起,但在一种阴阳两隔的气氛下依旧产生着联系。作者想要通过主人公哈里和父亲纠缠不清的亲情向我们透露他眼中的亲情。哈里对父亲更多的是存在着厌恶、漠不关心甚至憎恨的情感。他认为父亲曾经有诸多行径让家族蒙羞,从拥有数不胜数的女性伴侣到做爱死在了游艇的遮阳甲板上,他甚至还将母亲去世的责任推到父亲身上。而在个人选择上,父子之间也总是充满矛盾,父亲希望哈里选读牛津大学,但哈里最终选择了剑桥,父亲盛怒之下切断了哈里的经济来源。这一切矛盾给了哈里一个漠视父亲死亡的正当理由。但实质上,哈里在潜意识中对父亲还有着怀念、依赖和渴望。哈里的母亲在其年幼时就丧生,父亲又在其年轻的时候杳无音讯,前些年传来父亲的死讯,他体会到了没有亲情的孤独感,这也成为他寻求父亲死因的一种内在动因。而且,在哈里内心深处,他也极为珍视儿时有父亲陪伴的快乐时光,小说以哈里的回忆展现了父亲难得给他的温暖。这些磨难使得哈里不理解、憎恶父亲,乃至想忘掉父亲并和他划清界限、断绝关系,可是和父亲的那些快乐回忆又使哈里感到温暖,这种冰与火的碰撞让他万分煎熬。在追随父亲生前生活轨迹的过程中,哈里逐渐敞开心扉,拥抱父亲,并不断获得自我认知,找到了对父亲的归属感。作者就是让哈里处在这种快乐与煎熬的回忆中,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张力的拉扯,同时也埋下伏笔,让读者发出疑问:哈里最后能不能获得救赎呢?最后哈里来到父亲坟前,发现父亲并没有死,父子之间把之前的误会一一澄清,哈里的内心也获得了救赎。
除了哈里的角度,小说也以父亲的角度探讨了父子亲情。尽管这一角度依然是以哈里的回忆与心理刻画来塑造,但无疑哈里内心折射出的父亲视角在他那里是无法获得正视的,成为读者捕获亲情关系的另一重维度。父亲约翰对儿子哈里并非绝情,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引导儿子成长。为了磨练哈里的意志,激发哈里的斗志,他伪装成一个漠不关心、不负责任的父亲,实际上,他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哈里的一举一动,哈里的每一个小成就都是他眼中了不起的壮举,是他在朋友们面前引以为傲的话题。“父爱”的线索也正是在哈里的追寻中展示出真面目。
这本小说最真实也最能使读者产生共鸣的地方,正是它将父子关系的微小细节和微妙地带,抽丝剥茧、迂回曲折地散落在各个章节,精心程度令人无法不为之动容。小说中,亲情带来的温暖回忆与那些令人不快的遗憾之间的焦灼与斗争,让读者看到了温暖吞噬黑暗的力量,感受到了快乐与遗憾之间的张力,其传递出一种亲情中温暖的力量升腾感,激发出一种引人向上、催人奋进的积极因素。
三、通俗与文学兼具,空间与命运勾连
《不存在的父亲》有着多方面的文化价值。
首先,文学性与通俗性兼具。迈克尔·道布斯的这部小说,延续了其一贯的对文学性与审美性的追求,拒绝拼贴与堆砌,摒弃以单纯制造刺激感与神秘性为目的的文本创作。在《不存在的父亲》中,人文关怀始终作为小说内核在指引着作者的书写。尤为珍贵的是,与作者以往小说中的关注政治、关注社会相比,该小说转向了更具人性关怀的视角,以悬疑的外衣层层追寻父爱真相,探讨亲情,尤其是父子之间情感的生与灭、误解与释然。父亲的死亡和重生在小说中可以看作是一对隐喻,而且这一对隐喻相辅相成。当得知父亲死后,哈里对父亲的期许也灭亡了;当对父亲生前轨迹的兴趣重生的时候,不能得到救赎的恐惧也重生了;当发现父亲重生了,之前对父亲的误解统统都灭亡了。这正是亲情天然的力量,也是作者对亲情的考量。迈克尔·道布斯的小说在追求文学性的同时,还追求通俗性、市场性。悬疑小说作为一种更偏向于大众文学的类型,首先是故事,然后才是文学。《不存在的父亲》无论从文本构思、人物塑造,还是叙述方式,都体现了此类小说的质素,尤其在设悬和释悬方面,环环相扣,使读者获得一种猜谜般的快感。可以说,该小说在主流文学与大众文学之间获得了一种有效的平衡,既不失文学性,又能适应大众的阅读需求。
其次,对空间性描写的重视。空间性在这部小说中显得较为突出,读者跟随着哈里经历重重险关,从百慕大失火的老房子到希腊的神秘墓园,从父亲毕业的牛津大学到伦敦圣史蒂芬教堂的圣坛,等等。在小说里,道布斯的空间选择并非随意而为,而是有意选择了在现实中就颇具神秘感的地点。如百慕大,在现实中被称为“魔鬼三角”,近百年来屡屡发生神秘莫测的海难,成为极富神秘感的地域。再如墓园,墓园与死亡相关,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国家,围绕墓园意象而生发的鬼怪小说或吸血鬼小说成为一种重要的小说类型。加之道布斯将墓园选择在以神话著称的希臘,更强化了空间的神秘感。空间性描写的突出,在强化陌生感的同时,还有着空间美学的尚求。巴赫金认为,一个人物的形象“总是在很大程度上时空化了的”。哈里形象的清晰、情感的推进几乎都是随着空间的转换或者并置传达出来的,父亲约翰的迹象更与空间的轮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道布斯的小说里,空间不仅作为地理性名词存在,更作为与人物相勾连的命运书写而呈现。
最后,多种叙事因子和文化元素的融入。《不存在的父亲》以多个空间移位、多种谜团设置为形式,以充满悬疑色彩的笔触埋下层层伏笔,将读者带入一个疑点重重的世界,仿佛每个细节都可能与人物、情节有关。其中既有类似《达·芬奇密码》的层层解码,也有类似《无人生还》的步步惊心,更有类似《以父之名》的父子亲情。道布斯以宏阔的笔触在继承、吸收其他优秀小说的基础上,将其中有益的叙事因子融于小说中,形成了虽驳杂但并不突兀的叙事效果。另外,多样文化元素的融入,更加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如作者宗教修养的呈现、金融秩序的描写、丰富人文知识的展露等等。
综上所述,迈克尔·道布斯的《不存在的父亲》是一部悬疑推理类型的小说,但是它并没有局限于悬疑推理描写,而是将更为本质的亲情探讨作为该书的内核。可以说,该书以独特的悬疑叙事手法书写了一段父子亲情,兼之其多方面的文化价值,无疑成为这部小说获得成功的原因。其中让读者尤为动容的依旧是小说带给人的积极力量,诚如《出版人周刊》所言:“书中包含着哀伤、感动、悲愤、恐惧、刺痛,但让人收获最多的却是力量,一种给予信仰无限强大的坚毅力量。在追寻父亲的途中,哈里一点点了解这个熟悉的‘陌生人,并在一次次的危机中,完成了自我与他人的和解。”
|参考文献|
[1][英]迈克尔·道布斯. 不存在的父亲[M]. 雷素霞,译.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6.
[2]巴赫金. 巴赫金全集(第三卷)[M]. 白春仁,晓河,译.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