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期刊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2017-11-28李春英

出版广角 2017年21期
关键词:刊物办刊学术

【摘 要】 大数据时代来临,期刊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期刊的出版与发行分离,带来的结果是见文不见刊;期刊分级制度带来的马太效应恶化了期刊的生态环境;期刊准入的单位法人制度造成出版与学术共同体的割裂。对此,期刊主办者应审时度势,以受众为中心,以作品质量为首要任务,以作者为本位应对时代的严峻挑战。

【关 键 词】大数据时代;期刊;行业挑战;应对策略

【作者单位】李春英,重庆邮电大学期刊社。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大数据时代来临,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触发新媒体和多元信息的产生,期刊业受到强力冲击,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在过去的纸媒时代,办好一份期刊,主要取决于杂志的基本要素,即出版机构、主编、作者群、栏目和文章等[1]。“互联网+”时代,大数据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办好一份期刊则不仅取决于杂志的基本要素,还取决于杂志的环境要素,即主题变化、读者反映、社会影响、管理方法和编辑风格等。大数据时代是历史发展与科技进步不可逆轉的必然趋势,研究大数据时代期刊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期刊的新型业务形态及战略布局,不仅具有理论上的阐释意义,更具有实践上的应用价值。

一、大数据时代期刊面临的挑战

在当下的大数据时代,杂志的环境要素,如读者反映、社会影响和管理方法等,与期刊的服务、经营、编辑及出版形态密不可分,甚至影响刊物的发展方向。而读者反映、社会影响和管理方法等因素,实际上与以下三个因素密切相关,即出版与发行分离、期刊分级制度和期刊准入的单位法人制度。

1.出版与发行分离

在大数据时代,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网、超星数字图书馆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数据库等中国知名数据库以其超强的服务功能,改变了纸媒时代出版与发行一体的状态,出版与发行分离成为趋势。

大数据平台给读者、研究者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读者按照自身需要,在相关索引栏目输入需要查找的资料名称,就可以很快完成搜索,找到资料。同样,这也给研究者搜集资料、确定选题带来便捷。但大数据时代的出版与发行分离,则给期刊主办者带来一系列严峻挑战,例如,期刊的主体地位(出版机构、主编)虚化,栏目的特色化、专业化减弱,见文不见刊成为“互联网+”新形势下的新常态。

总而言之,大数据时代出版与发行分离的环境带来的是期刊边界的改变。无论是期刊整体,还是某些办刊者孜孜追求的特色栏目,都湮灭于数据的汪洋大海中,成为沧海一粟,其主体地位无疑受到挑战。

2.期刊分级制度

伴随大数据时代而来的是以各种量化指标为评判标准的期刊分级制度。大数据的核心职能是海量数据生产、消费、关联及处理的常态化。就其实质而言,期刊大数据原本的目标功能是淡化期刊,淡化栏目,凸显文章的主体地位,但现在期刊通行的评价系统反而是以互联网数据作为评价期刊的依据,由此人为地造成期刊分级。以人文社科期刊为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要目总览》)、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等,其核心评价指标,如被引量、他引量、影响因子,大多来自大数据平台提供的数据。其他如 被索量、被摘量、被摘率、获奖、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基金论文比和Web下载等指标数值同样来自大数据平台提供的精确数据。期刊分级制度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必然性。刊物由于主办主体不同,稿件来源不同,编校质量不同,因而存在不同的级别与档次。而把运用大数据采集的数据作为期刊的评价指标,在指标量化考核上也存在一定适用性与合理性。

期刊分级制度历来被学界所诟病的是“以刊评文”的制度设计,因为这种人为的分级制度附带的以刊评文功能太多,包括评奖评优、职称评定、学位晋升、课题申报和科研奖励等。这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与不良影响:一是与大数据时代刊物隐退、文章为主的趋势相悖;二是败坏了学术风气,恶化了学术生态环境;三是竞争环境透明化,人为造成期刊的马太效应。这一方面强化了多数期刊的生存困境,另一方面凸显了有幸挤入核心期刊的少数期刊的优势地位。虽然这种分级制度遭到学界质疑与诟病,但被中外学界广泛接受,也造成期刊级别固化,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恶性循环态势。因此,对期刊主办者来说,伴随大数据时代而来的期刊分级制度是期刊主办者不能忽视的问题。

3.期刊准入的单位法人制度

伴随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自媒体得到很大发展,刊物与学术人、学术共同体融为一体。但由于期刊出版管理方法并没有随技术变革出现相应变化,因而大数据平台收录的资料不同于自媒体的微博、微信,是有门槛的,即收录的期刊论文都是需要具有国际标准期刊号(ISSN)和国内统一刊号(CN)的刊物。而在中国大陆,期刊出版实行的是严格的准入制度。

近现代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期刊一般是由学术带头人或学术共同体创办的,凸显期刊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如鲁迅与《语丝》《莽原》,林语堂与《论语》《宇宙风》,沈雁冰与《小说月报》、赵苕狂与《红玫瑰》、范烟桥与《珊瑚》、王云五与《东方杂志》等。办刊者与刊物有着荣辱与共的联系和学术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期刊承载了办刊人毕生的事业追求,是办刊人办刊理念、学术品位与美学素养的实体再现。

单位法人制度的出版体制使期刊与学术共同体割裂,主编、编辑事实上只是雇员,主编并不能完全决定办刊方向,栏目编辑也大多非该行业的权威或者专家。这种严格的期刊准入制度管理方法并没有伴随大数据时代而来有所改变。

综上所述,伴随大数据时代而来的出版与发行分离、期刊分级制度以及固有的期刊准入的单位法人制度等期刊的环境要素,给期刊主办者带来了严峻挑战。办刊者的办刊理念与办刊方式受到读者反映、社会影响和管理方法等外部因素的多重挑战和制约。endprint

二、大数据时代期刊的应对策略

面对大数据时代带来的环境变化挑战,期刊主办者应审时度势,对办刊目标和价值进行合理定位,以受众为中心,以作品质量为首要任务,以作者为本位应对挑战,以不变(高质量办刊)应万变(办刊环境),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创立自己的期刊品牌特色与盈利模式,在出版业态的多媒体化与评价规则的多元化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1.以受众为中心

大数据平台以其强大的发行与检索功能为刊物登载的论文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大数据时代,各种出版信息的辨识、获取、存储和加工都极为便捷。在大数据平台这个巨大的市场上,刊物及其登载的文章是供应方,受众(读者)是需求方,期刊主办者不能无视受众的消费需求与阅读习惯。一些成功的刊物,如《读者》《知音》之所以能够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两方面均取得成功,无疑与谙熟市场规律、重视受众(读者)的消费需求有关。学术刊物要赢得受众(读者),在被引量、他引量、影响因子和Web下载等期刊分级指标中取得成绩,同样应该在研究阅读市场规律、赢得受众(读者)方面下功夫。笔者认为,期刊要赢得受众(读者),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期刊应紧跟时代热点。办刊者应博古通今,具备敏锐的眼光,把握时代热点。期刊要选取并刊载有价值的优质文章,吸引受众(读者),提高刊物的影响因子,提高下载量与引用率,凭借这些硬性指标的领先数据跻身于核心期刊之列,更好地实现期刊刊载文章的全流程传播。为此,大数据时代的办刊者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知识、敏锐的信息意识以及较强的信息能力,即信息素养或信息素质 [2]。

第二,期刊应关注大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办刊者不应关门办刊,躲进制度荫蔽的象牙塔,而应顺应市场变化,培养市场意识,重视读者与作者,关注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为现实存在的热点问题提供真实的调查、分析及解决方案,以提高受众的接受度和关注度,增强文章的传播力,进而扩大刊物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办刊者应该具备信息素养与市场经济头脑,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办刊观,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的多渠道信息,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使自己的刊物在期刊分级中占据相对有利的地位。

2.以作品质量为首要任务

期刊分级制度虽然利用的是大数据平台的数据,但实际是纸媒时代的产物。在大数据平台上,读者搜索的是文,而不是刊,确切地说,是期刊中的优质文章。因此,编好每一篇文章,提高其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成为办刊者的首要任务。

第一,办刊者应该注重文章的学术质量。办刊者应该认识到,无论在纸媒时代,还是在大数据时代,文章都是刊物的基本要素。注重刊物的学术质量与创新价值,才能使刊物立于不败之地。办刊者应该从制度入手,严把学术质量关,杜绝关系稿、人情稿;应该利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避免刊发欠缺新意的重复稿;应该坚持三审制度,谨慎对待每篇稿件,避免各种形式的稿件错判。

第二,办刊者应该抓好文章的编校质量。大数据平台使文章的任何疏漏都会在读者面前暴露。为了防患于未然,办刊者应以优化编辑流程为前提,严把审读、校对关,将知识性、语法性和逻辑性错误消灭,严格将文章差错率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

保证文章的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是办刊者应对大数据时代期刊发行新形式的重要对策之一。已经晋级为核心期刊或者CSSCI的期刊应该利用期刊分级带来的等级优势,在众多优质稿源中优中选优,保持并努力扩大自己的优势;没有晋级为核心期刊或者CSSCI的期刊也不用气馁,毕竟大数据时代为这些刊物的优质文章提供了同等的广阔平台,使其能够在众多流通传播平台上共享多元化评价标准与评价规则带来的机遇。

3.以作者為本位

为解决期刊与学术共同体割裂问题,办刊者应主动加强与学术共同体的联系,主动参加相关学术会议,了解相关领域的学术热点、重点和难点,与其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接触,主动向他们约稿,从思想源头上摆脱编辑本位理念,树立作者本位理念,力争成为专业领域的内行或者知情者。办刊者的学术眼光能够帮助他们从海量投稿中遴选出具有研究价值的文章,从而有效保证刊物质量。

第一,办刊者要摆脱编辑本位理念,树立作者本位理念。办刊者应该摆脱按部就班的惰性思想,以良好的职业操守克服高高在上的心理,从编辑本位向作者本位转变,实现审稿、编稿、校稿动态化和全流程参与。美国20世纪天才编辑麦克斯韦尔·埃茨瓦·帕金斯精心为A. 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欧内斯特·海明威、托马斯·沃尔夫等多位年轻的天才服务,将自己一辈子的事业献给了他们,甘当隐形人、无名氏。这种编辑风范为改变目前刊物与学术共同体割裂现状提供了借鉴[3]。

第二,办刊者要成为专业领域的内行或者知情者。改变目前刊物与学术共同体割裂现状的一个办法就是把编辑培养成为专业领域的内行或者知情者。鲁迅、林语堂和王云五等文化界前辈的办刊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赛珍珠在《亚洲》期刊的实践同样为我们提供了榜样[4]。赛珍珠在《亚洲》开设“远东文学·中国译著” “亚洲书架”专栏,增设“亚洲邮件” “新闻内外” “摄影特写” “常规特写”等栏目,自己撰稿120多篇,使刊物由消遣性杂志变成了一扇向西方打开的东方窗口[5]。办刊人学者化能够提高刊物的审稿、用稿品位,有利于刊物的长远发展。

第三,办刊者要主动约稿并为作者提供专业指导。办刊者对尚未达到期刊刊发标准或与刊物办刊取向不一致的优质稿件,应该本着对作者负责任的严谨态度,指导作者修改完善或转投其他合适的期刊。对本刊常设栏目、特色栏目和专题栏目的稿件,办刊者应该主动向相关领域内的研究者约稿。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期刊虽然面临出版与发行分离、期刊分级制度和期刊准入的单位法人制度等诸多因素挑战,但只要办刊者坚守办刊宗旨与特色定位,把握机遇,掌握数据化转型策略,以受众为中心,以作品质量为首要任务,以作者为本位,期刊经营就能走上集约化发展与国际化发展之路,大数据时代的期刊仍然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陶海洋. 《东方杂志》研究[M].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

[2]金华宝. 期刊编辑信息素养研究[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21-125.

[3]A. 司各特·伯格. 天才的编辑:麦克斯·帕金斯与一个文学时代[M]. 彭伦,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张媛,李春英. 论编辑与作者“囚徒困境”的破解——以赛珍珠与林语堂的合作为鉴[J]. 出版发行研究,2015(10):64-67.

[5]张媛. 赛珍珠与《亚洲》关系考论[J] .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40-47.endprint

猜你喜欢

刊物办刊学术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刊物贺词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系列刊物介绍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
我最喜欢的刊物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学术
围绕中心抓落实,开创办刊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