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杜甫诗歌中蕴含的悲悯情怀
2017-11-28李雨欣
李雨欣
摘 要:杜甫有着“诗圣”的美誉,他的诗歌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老病孤愁、关注民生、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和时代变迁等,在杜甫的作品中,普遍蕴含着浓厚的悲悯情怀。“诗人老、病、衰、穷、独,无垠的时空与渺小的个人构成了一种视觉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本文就杜甫诗歌中蕴含的悲悯情怀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杜甫诗歌;悲悯情怀;分析
一、引言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爱国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面临突然到来的社会巨变,杜甫亲眼目睹了统治阶级的腐败和残酷以及战乱之中深受战争荼毒的百姓疾苦,虽有一腔报国热血,秉持儒家仁政思想,但却报国无门,只能用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诗歌来抒发内心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来表达对处于水深火热中人民遭遇的怜惜和同情。杜诗号称“诗史”,他的诗总体风格是写实的,但由于他能如古人所说将“赋比兴”“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因此篇章层次上用的不多的比喻、拟人、典故等表现的意象也是丰富多彩的,从而多侧面反映出杜甫的精神实质。
本文研究了杜甫所處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对杜甫的诗歌进行了剖析,让我们在享受杜甫诗歌思想艺术魅力的同时,体会到了诗人诗歌中所蕴含的浓重的悲悯情怀。
二、悲悯情怀的产生与杜甫生活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杜甫生活的时代正处于唐玄宗统治的后期,在历经了开元盛世的繁华之后,唐玄宗开始沉溺于声色犬马,像杨国忠、李林甫这样的奸臣受到唐玄宗的重用,政治统治变得不清明,官吏们也开始贪得无厌,而且藩镇割据的野心也开始显现,整个社会秩序一片混乱。安史之乱的爆发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处于战乱之中的唐王朝满目疮痍,民不聊生。杜甫的很多诗篇就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处于安史之乱中飘摇的唐王朝的现状。《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描述了安史之乱期间百姓被抓服兵役的情况,而无论是《石壕吏》中的老妪,《新婚别》中的壮年,还是《垂老别》中描述的白发老翁都是征兵的对象,吏治腐败已经到了不分性别、年龄、家庭境遇而抓人服兵役的情况。老妪的哀切陈述、新婚妻子的依依不舍、暮年夫妻的生离死别,通过杜甫细腻的笔触和沉郁顿挫的诗风被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我们仿佛看到他们的苦苦挣扎,听到他们殷殷的倾诉,那种催人泪下、让人悲痛难耐的情境让人恨不得高声呐喊,奋力抗争。面对这样的家国,杜甫只能通过手中这只笔来揭露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抨击令他无能为力的腐败政治统治,抒发自己对百姓的深切同情。这种蕴藏于诗歌中的无限悲悯跃然纸上,字字泣血。
对人民的关怀,贯穿着杜甫生命的始终。十年困守长安时期,他曾发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浩叹,“安史之乱”期间,他曾唱出“三吏”“三别”的悲歌。在他生活稍稍安定的时候,他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在他穷愁潦倒、生命的最后关头,他仍然悲痛地呼喊:“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因此在咏物的喻象中,通过比拟、象征充满了对人民不幸命运的同情。
三、悲悯情怀的产生离不开杜甫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
作为一个有着深切爱国情怀的现实主义诗人,面对国将不国、家难以为家的残酷社会现实,杜甫的诗歌以真实的笔触鲜活地再现了贪官污吏的丑恶凶狠和社会底层百姓水深火热的困苦生活。然而,我们研究了杜甫的生活经历之后发现,他强烈的悲悯情怀不仅与当时的社会形势密切相关,而且也深受杜甫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的影响。
杜甫的一生遭遇了诸多的坎坷和波折。杜甫早年也曾满怀壮志,游历山河,生活安逸。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拨乱反正,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正当杜甫想要一展抱负,用尽平生所学以报君王的时候,唐玄宗开始宠信奸臣,宠爱杨贵妃,重用安禄山等心怀异志之徒来维护唐王朝边疆的稳定。政治决策的失误差点导致唐王朝的覆灭,大唐天下开始由盛转衰。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化为镜花水月。帝王沉迷于声色当中,看不到社会的腐败和民众颠沛流离的生活。杜甫客居长安多年,然而却仕途无望,后来又旅居西南,过着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政治上仕途的失意、生活上的穷困潦倒和伟大抱负实现无望的打击,让杜甫心中充满了愁苦和悲愤。在动荡的社会现实中,杜甫连自己的孩子都无法养活,我们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可见一斑。而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让诗人看到了无数像自己一样在悲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的人们,这种生不如死的感觉直击诗人敏感的内心世界,让他的悲悯不仅有着切身的感受,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他从“无食致夭折”的丧子之痛中走出来,为天下百姓而呼喊,希望灾难早日过去,他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比他的诗歌更让人敬仰。
杜甫是从开元盛世的理想社会中走来,他的抱负、雄心在乱世中被一次次地摧毁,虽然杜甫从来没有绝望,但倾其全力也无法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途径。残酷的现实进一步扰乱了作者的心绪,导致他难以平静,在杜甫晚年所创作的诗歌中,处处流露着诗人百转千回的愁肠。诗人的一生非常坎坷,从一个英姿飒爽的少年到穷困潦倒的晚年,漫漫长夜,只能与孤月相伴,十分凄苦。虽然杜甫是平民中的平民,但是他却用自己的实践完成了一个从平民到圣人的发展和超越。杜甫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有着崇高的人格,虽然生活不幸,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变得冷酷、偏激,而是时刻保持着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和人类社会的关怀,他从不放弃的悲悯情怀,让广大读者动容。
四、悲悯情怀在诗歌中的展现
仕途无望后,杜甫也是生活在封建社会底层的一员。他亲眼目睹了封建社会的黎民百姓遭受繁重的赋税杂役和封建贵族层层盘剥的现状,体会到明显的社会贫富差距和尖锐的社会矛盾,面对食不果腹的百姓和享受奢侈生活的豪门,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愤而写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成为反映黑暗社会现实的千古名句,表达了对社会底层民众的深切同情。“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等都反映出当时百姓饱受封建剥削压迫、统治阶级骄淫腐败的社会现实。
五、结语
受安史之乱社会背景以及自身仕途无望、穷苦潦倒生活的影响,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当时战乱中官吏的巧取豪夺、百姓的生离死别、国将不国的社会现实,诗歌中充满了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的同情和无限悲悯,讽刺了封建贵族奢侈的生活和残酷的统治。杜甫的诗朴实无华,却往往能够一语中的。他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现实主义精神让我们深感动容。
参考文献:
[1]孔令环.民国诗话中的杜甫评论[J].杜甫研究学刊,2017(2).
[2]张志烈.杜甫精神追求之现代启示[J].杜甫研究学刊,2017(2).
[3]詹杭伦.论杜甫诗体现的生态学意识[J].东吴学术,2017(4).
[4]丁伟迪.杜甫赋文评价的对比性研究[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17(4).
[5]张昕,白宇.杜甫诗歌的漂泊意识探析[J].语文建设,2016(14).
[6]刘跃进.杜甫精神的启迪[J].杜甫研究学刊,201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