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翁与时光同在
2017-11-28袁微
【摘 要】 莎士比亚的影响力已经遍及全世界,成为一个全球共同的文化符号与象征。莎士比亚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对世界经典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2018莎士比亚日历》以图文并茂的多模态体验、匠心独运的版式设计和诗意盎然的译文为世界经典文化的传播与普及树立了榜样。高雅的莎翁文化与艺术不再曲高和寡,而是融入了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
【关 键 词】《2018莎士比亚日历》;出版价值;经典文化;传播与普及
【作者单位】袁微,中国民航飞行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莎士比亚是英语世界的文学巨匠,其精神光辉与艺术魅力泽被后世。莎士比亚一生著有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和两部长诗。由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具有“人性主题的世界性和艺术形式的经典性”,因此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堪称世界经典[1]。英国首相丘吉尔说:“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可见莎士比亚在英语世界中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在莎士比亚诞辰400周年之际,英国文化协会在全球范围发起的调查显示:莎士比亚是英国在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莎士比亚的影响力已经遍及全世界,成为一个全球共同的文化符号与象征。查明建认为:“莎士比亚被视为西方经典的核心,并且跨越西方,成为全球性的文化符号和世界不同文化共享的精神资源。”[1]
卡莱尔认为,他是属于一切时代的英雄人物[2]。莎士比亚的作品之所以有着无法比拟的影响力,是因为其人文主义的光辉穿越了历史,在不同的文化中熠熠生辉,启迪人们对人性、人类生存境遇的思考。作为全人类的精神食粮和文化顶峰,阅读莎翁作品、感受莎翁文化是每个人的精神渴望。特别是在全民阅读的时代背景下,品味文化经典成为一种集体的心灵诉求与社会呼唤。由著名国学大师、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薛晓源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以下简称外研社)出版的《2018莎士比亚日历》(以下简称《日历》),以其图文并茂的编排设计、精美絕伦的莎作译文和独具匠心的装帧风格,成为传播世界经典文化的典范。本文在展示该书特色与亮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出版与译介对传播与普及经典文化的启示。
一、出版背景: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
莎士比亚是所有时代的灵魂,其文化影响具有永恒性与普世性,全人类都可以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找到慰藉与共鸣。“莎士比亚不仅开创了文学创作的诗学方法,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反思人性的视角”,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莎士比亚创造了我们。换句话说,我们活在莎士比亚的世界与时光里。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外研社邀请海内外莎学专家和译者,隆重推出《莎士比亚全集·英汉双语本》。然而,正所谓“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莎翁的影响已经从文学延伸到艺术,从文字拓展到图像。几百年来,莎翁吸引了大批知名画家,如德拉克罗瓦、米莱斯、波提切利、提香、鲁本斯、安格尔等名家都为之着迷,创作了众多莎士比亚作品的插画,用图像的形式对莎翁作品进行解读与呈现,赋予其新的生命与活力。图像与文字交相辉映才更能呈现出多维立体、意蕴丰富的莎翁世界。然而,图像世界的莎士比亚仍然没有进入大众的视野,这确是莎学文化传播与普及的一大憾事。令人欣慰的是,外研社2017年7月出版的《日历》弥补了这个遗憾。《日历》中文字与图像相得益彰,使得莎翁世界鲜活而形象。这是对广大莎迷的厚爱,是对众多莎作画家的致敬,也是对莎翁最好的纪念与祭奠。
二、《2018莎士比亚日历》的特色与亮点:图文并茂,诗意盎然
1.美文与美图对话,文字和图像互文——莎作的多模态体验
《日历》绝非一本普通的日历,而是一部图文并茂的文化经典之作,多模态的阅读体验是该书的首要特色。该书选用了薛晓源教授收藏的378幅莎士比亚作品的插图,它们均出自名家之手,极具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日历》选取的名画涵盖了戏剧、十四行诗和叙事长诗等相关内容,基本囊括了所有莎作,堪称莎士比亚作品的图文小百科,完整地呈现了莎翁的艺术魅力。每一幅名画都配有与之相关的美文,图文互动,意趣盎然。图像与文字的联姻为读者呈现出丰富而全面的莎翁文化,展示出多维立体的艺术世界。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图像的引入更能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美学体验与艺术想象。每个读者心中都有一个独特的莎士比亚,而文字与图像的多模态呈现为读者提供了非凡的美学体验,使莎翁作品中的人物跃然纸上,也使莎翁笔端流淌的文字温暖人心。比如,在《哈姆雷特》第四幕第六场中对奥菲利亚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描写:“小溪旁边,有一株杨柳横身,明流如镜,照柳叶其色如银……岸柳,悬枝,她想把花环挂上枝头……”青春少女的美好情怀与纯净秀丽的自然环境浑然天成,为阴郁沉重的《哈姆雷特》增添了一丝亮丽的色彩。出自英国著名插画家亚瑟·拉克姆之手的《奥菲利亚来到小溪旁》,以其恬淡的色彩与细腻的线条把奥菲利亚在溪边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图文共赏的美妙体验让读者流连忘返,爱不释手;阅读的美感与想象的诗意在翻阅日历中悄然绽放,历久弥香。一本文学日历,阅尽莎作精品;一本艺术日历,尽现曼妙景致。
2.独具匠心的版式,美轮美奂的设计——非凡的文化之旅
《日历》的编排设计独具匠心,新颖别致,是该书最重要的特色。版式与设计于日历而言至关重要,正如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理论认为,艺术的呈现方式本身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塑造书籍形式的智力型创造活动,书籍装帧的美学形式设计只有完成内容与形式、艺术与技术、商业与品位、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才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图书内容,彰显作者精神,传达艺术内涵[3]。该书采用787×1092大小的32开本,大小适中。书脊与封面分离的设计尽显大气与简约,也更便于翻阅。另外,铜版纸的应用提高了书籍的质感。铜版纸薄厚均匀,伸缩性小,强度较高,防水性好,是印刷高级书刊封面、插图和图片的印刷纸。因此,铜版纸不仅能更好地呈现图片的色泽,也更能让日历经久耐用,适宜收藏。每一页日历的编排设计都匠心独运,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身。左面是名家的莎画作品,并配有相应的汉译佳作,如果作品首次出现,则介绍该作品。右面是日历元素,上半部分包括公历、农历的时间和星期,下半部分做了留白的艺术化处理。留白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以空白为载体进而渲染出美的意境。在日期页的留白,一方面可以让画面构图更加协调,避免了构图太满而产生的压抑感。同时,此设计便于读者在阅读左侧的美文与美图产生灵感与顿悟时,在右侧的留白部分进行书写与记录,细微之处尽显人文关怀,构建了编者与读者互动的立体化阅读体验。书籍装帧艺术与美学特征对阅读体验有着重要意义,“因为书籍的外在形态是一个端庄的六面体;它的形式意味又像电影,因为阅读是一个时间过程;它的形式意味甚至有点像舞蹈,因为翻阅使阅读成为一个动态的审美过程”[4]。endprint
图画编排总体上体现了《日历》“日日新”的特点,不同作品、不同场景的名画交错出现,戏剧和诗歌相互搭配,为读者奉上莎作美文和美图的饕餮盛宴。值得一提的是,《日历》对与莎翁相关的重要日期进行了精心的处理,除了将其作为特殊日期标注出来,还配有应景的名画与佳作。比如,4月23日是莎士比亚的生日与忌日,左侧的图文部分就编排了莎士比亚的画像和简介;11月27日是莎士比亚和安妮·海瑟薇的结婚纪念日,在左侧则特意配上由佛朗西斯·惠特利根据《终成眷属》第二幕第三场创作的《海伦御前求良缘》。此外,为了使部分经典莎剧的场景能够连贯完整地呈现,《日历》在排图时特意集中编排。比如,《皆大欢喜》第二幕中的《人生七阶段》就进行了从10月1日到10月7日的连贯编排,并配有罗伯特·斯默克创作的七幅画,对人生七个阶段进行了诗意的呈现。
3.致敬经典,倾力重译——更显莎作魅力
2016年恰逢莎翁逝世400周年,外研社举全社之力,邀请海内外名家译者,将其全部作品進行重译,十年磨一剑,倾力出版了《莎士比亚全集·英汉双语本》。该译本推陈出新,展现了莎译的最新成果;致敬经典,堪称莎作翻译史上的里程碑。该译本以英国《皇家版莎士比亚》(The RSC Shakespeare:Complete Works)为蓝本,是300多年来首次对最著名的莎士比亚1623年《第一对开本》的全面修订。该版本打破了莎士比亚著作的传统辑注取向,开创了崭新的辑注、阐释原则与独特的审美趣味,其最大的特色在于以深刻的洞见保存了莎士比亚作品原有演出剧本的形式,因此是导演和演员最为钟爱的文本。辜正坤、许渊冲、彭镜禧、曹明伦、罗选民等著名译者和学者在汲取朱生豪、梁实秋先生等的译本优点的基础上,注重当代读者的审美趣味,增强了汉译本的可读性与时代性。他们潜心译事,精益求精,以诗体译诗体,以散体译散体,最大限度地还原原作的韵律、风格和神韵,赋予了莎翁作品新的文学生命,展现莎翁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下面以《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二场“城堡中的厅堂”中伶王(Player King)的台词为例进行比较。朱生豪版本的译文为“日轮已经盘绕三十春秋,那茫茫海水和滚滚地球,月亮吐耀着借来的晶光,三百六十回向大地环航,自从爱把我们缔结良姻,许门替我们整下了鸳盟”;辜正坤版本的译文为“日辇环游三十秋,历经沧海与地球,三百六十夜与昼,月借辉光照五洲。爱蒙月老缔良缘,两心缱绻情悠悠”。毋庸置疑,两个版本都各有千秋,但不得不说后者在遣词造句与诗歌韵律上要更胜一筹。首先,朱译本每句十字,形式整齐,但结构略显松散;而辜译本借助于七言律诗,语言结构整齐,节奏明快,更好地呈现了原文五音步抑扬格(iambic pentameter)的格律特征。其次,朱译本前四句做到了押韵,但后两句却没有,在韵律的呈现上稍显不足;而辜译本几乎一韵到底,一气呵成,整体上全都押“ou”韵,只有第五句的“缘”字在韵律上实行了“破格”(即对诗歌韵律的有意违反与艺术变形)。辜译本韵律整齐中富有变化,典雅中不失活泼,近乎完美地再现了莎作的音乐性与艺术性。因此,两者相较,新版的辜译本更加注重译文的诗意与美感,这印证了辜正坤教授团队和外研社重译莎作的理念:重现莎剧诗意,再创莎作之美。
三、《2018莎士比亚日历》的出版:经典文化传播与普及的典范
1.丰富了莎士比亚文化的传播方式
经典文化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和多元的阐释方式。莎士比亚作为永恒的经典,其传播方式应走出文字的藩篱,采用更多维的传播途径,使经典文化的影响力得到更充分的释放。一直以来,莎士比亚文化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莎作的译介、莎剧的演出、莎剧的影像化、莎翁文化的符号化与社会化等,而名家的莎士比亚画作却一直无人问津,诸多名画湮没于时光的尘埃中,这不仅是艺术界的缺失,也是莎翁文化传播的憾事。《日历》的出版正填补了这个空白,不仅让中国读者有机会欣赏到世界知名画家的莎画作品,而且使广大读者能够从多视角、多维度感受莎翁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光芒。诸多绘画大师把莎作中的经典场景和典型人物图像化,用绘画这种艺术形式对莎作进行了跨界解读与演绎,对莎士比亚文化传播有着巨大价值,也凸显了莎士比亚文化的普世性与生发性。莎翁名画是诸多艺术家对莎作的致敬,也是对莎翁文化传播的重要贡献。《日历》首次让莎翁名画面世,极大地丰富了莎士比亚文化的传播方式与途径。
2.有利于进一步普及和推广莎士比亚文化
几百年来,莎士比亚一直被誉为人类的文化之光与精神之巅。莎士比亚文化一直通过文字、影视、表演、文化活动等形式和途径传播,让全人类感受到莎翁的魅力与温暖。然而,对广大读者而言,莎士比亚依然是神秘的存在。一方面,莎士比亚著作等身,种类繁多,思想深邃,许多读者依然对深奥的莎作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另一方面,莎作的主要传播方式是文字、影像和舞台表演,其文字传播以厚重的文学书籍为主,阅读既考校功底,又耗时费力,影视传播则有被动接受和线性传播的不足,舞台剧需要观众走进现场,有较高的时空要求,这些传播方式离普通大众仍有一定的距离,传播效果不甚理想。《日历》的出版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方式的不足。《日历》作为生活必需品,受众广大,使高雅厚重的莎翁文化以最为普通的方式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拉近了普通大众和莎翁的距离。人们在查阅《日历》的同时,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感受莎士比亚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为其他世界经典文化的传播树立了榜样
经典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对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传承至关重要,但经典名著却让众多读者望而却步。在浅阅读、快阅读、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语境下,如何才能提高经典文化的传播效果呢?经典的普及与出版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让厚重的经典变得轻松有趣[5]。《日历》以图文并茂的多模态体验、匠心独运的版式设计和诗意盎然的译文为经典文化的传播与普及树立了榜样。其对经典文化传播方式的大胆尝试让高雅的莎翁文化与艺术走上了“大众路线”,使之不再曲高和寡,而是融入了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文化互动和文化交流是时代的强烈呼唤。近年来,在文化“走出去”的号召下,我国经典文化的传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任重而道远,有待进一步提高国际影响力。坚持中国文化“走出去”、探索文化传播与普及的新方式是文化强国的必经之路。因此,我们必须探索和创新经典文化传播与普及的方式,《日历》的出版便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当然,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日历这一形式,我们还要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敢于将经典文化融入贴近普通大众日常生活的各种文化产品之中,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人们不知不觉地浸润在经典文化的光芒与熏陶之中,领略经典文化的魅力,真正诗意地栖居。
谢灵运曾云:“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日历》中美图与美文相得益彰,使读者在使用日历的同时览尽莎士比亚作品的字字珠玑,并充分领略绘画之美。其不仅为读者呈现了“美景”,使读者与莎翁相伴的每一个瞬间都成为“良辰”,而且还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赏心乐事”,做到了“四全其美”。循着时光将这本日历书一页一页翻过,借着良辰,赏着美景,品读莎翁经典文字,实属赏心乐事。
|参考文献|
[1]查明建. 论莎士比亚的经典型与世界性[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6).
[2][英]托马斯·卡莱尔. 论历史上的英雄、英雄崇拜和英雄业绩[M]. 周祖达,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92.
[3]姚俊. 书籍装帧在美学形式中的设计研究[J]. 出版广角,2016(2).
[4]孙艳,童翠萍. 书衣翩翩[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300.
[5]康华. 关于国学经典普及出版的几点思考[J]. 出版发行研究,2014(7).
[6]薛晓源. 2018莎士比亚日历[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