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湖北省服务业转型升级研究

2017-11-28叶红春刘琳琳

关键词:第三产业湖北省服务业

叶红春,刘琳琳

(湖北大学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推进湖北省服务业转型升级研究

叶红春,刘琳琳

(湖北大学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经济新常态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近年来,湖北省服务业发展硕果累累,但同时也面临着若干难题和挑战,产业发展亟待转型升级。实证研究发现,湖北省服务业发展主要存在产业规模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有效供给和结构优化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等突出问题。为此,就产业转型升级问题提出以下相关建议:深挖湖北省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战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以创新创业“创需求”;“城镇化”与“三产融合”并举,探索区域协调发展之路;化科教优势为人才优势,完善“育人、留人、引进人”机制;巧搭“互联网+”时代的东风,为产业创新凝聚力量。

服务业;湖北省服务业;转型升级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服务业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十二五”全国服务业发展指数排名中,湖北省以102.722分排名全国第9位,历史上首次进入全国十强;武汉市以96.068分在全国29个大中城市中排名第5位。不难看出,当前湖北省服务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取得了许多可喜成果,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发展贡献率不断提升,拉动就业作用明显,已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崛起的中坚力量。然而与此同时,湖北省服务业还存在总体规模小、内部结构不优、竞争力不强等诸多问题,服务业占GDP比重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5年,湖北省出台《加快服务业发展若干意见》,提出力争到202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85万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要实现湖北省产业发展的宏伟目标,进一步践行中部崛起战略,服务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势在必行。本文对湖北省服务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并就湖北省服务业转型升级提出发展建议,为推动湖北省第三产业发展实力的提升、实现省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一、十年来湖北省服务业发展主要成就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稳中有升

进入21世纪以来,湖北省服务业呈现快速增长势头。2016年,湖北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4423.48亿元。2007-2016年,湖北省服务业增长2.97倍,十年平均增速达到11.35%。如图1所示,十年间,湖北省服务业增加值呈快速上升态势,由2007年的3633.02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4423.48亿元,增长接近三倍。同时,湖北省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基本保持在两位数,除2016年外,年其他基本在10.0%~15.2%区间内波动,即使在2008-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也没有出现大幅度的下跌,表现出良好的抗冲击性和稳定性。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由2007年的39.7%上升为2016年的44.7%,已经超过第二产业的44.5%,成为湖北省占比最高的产业。预计在未来,第三产业占比还将会大幅增长成为湖北省经济发展第一大支柱。

在湖北省GDP及三次产业增速对比中,湖北省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增长速度;2014年以前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尚不及GDP增速和第二产业增速,从2014年开始,第三产业增速超过GDP增速和第二产业增速;2007-2016年,湖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为11.35%,比第一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出6.6个百分点,分别比GDP、第二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低0.34个、2.61个百分点。

(表1)2007-2016年湖北省GDP及三次产业增速对比(%)

从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来看,湖北省第三产业的比重十年来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如图2所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007年的39.7%上升为2016年的44.7%,上升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处于稳步上升中,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十年间下降4.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十年间下降0.3个百分点。这反映出第二产业在十年间虽然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第一大支柱,但自2013年以来占比呈下降态势,而第三产业增长稳健,于2016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湖北省GDP占比最高产业。

(图2)2007-2016年湖北省三次产业占GDP比重

(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从对GDP的贡献率来看,第三产业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在2006-2007年,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呈上升态势,2008-2010年连续三年贡献率下降,2011年开始呈稳步上升态势。在2013年之前,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还低于第二产业贡献率近20个百分点;2013年出现重大转折,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迅猛上升,第二产业贡献率则大幅下降,自此第三产业超越第二产业成为对湖北省GDP贡献率最大的产业。从十年平均值来看,第二产业对GDP贡献率仍然高于第三产业,但从整体趋势看,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

(表2)2006-2015年湖北省三次产业对GDP贡献率(%)

与贡献率相似,第三产业对GDP的拉动率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2006-2007年第三产业对GDP拉动率呈上升态势,2008-2013年连续六年拉动率连续下降,2014年出现转折,拉动率出现上升,2015年与第二产业持平。从十年平均值来看,第二产业对GDP拉动率仍然高于第三产业,但从整体趋势看,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将会越来越大。

(三)主要服务业行业竞相发展,具有湖北特色的新兴服务业亮点突出

“十二五”期间,湖北省主要服务业行业竞相发展。批发零售业、住宿与餐饮业、房地产业增长速度稳健。交通运输业尽管增速放缓,但支撑作用仍然明显,省内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铁路、公路、内河航道里程、航线网络实现进一步扩展,发展速度处于中部地区前列。金融业异军突起,增速迅猛,2014年全省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372.6亿元,是2010年的5倍,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12.1%。此外,文化产业、科技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等也取得进一步发展。2013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30亿元,增速为14.9%。动漫影视、游戏类及相关行业企业数量为779家。科技信息服务业规模继续扩大,2014年上半年,全省软件企业营业收入402.11亿元,居全国第12位,中部第一位。电子商务发展迅猛,2013年全省电子商务法人企业数达1155个,从业人数3万人,企业完成交易额1941.47亿元,比上年增加25.8%。

值得一提的是,具有湖北特色的新兴服务业亮点突出,成为湖北第三产业标志性的“名片”。主要表现为:一是湖北省医疗卫生服务发展领跑中部六省。截至2015年底,全省医疗卫生机构共计36097家,卫生计生人员总数44.71万人,医院床位24.22万张,与2010年同期相比,增幅分别为5.05%、29.41%、79.31%。武汉市坐拥全国顶尖医院同济、协和,汇集着数量众多的名医、名院、名专科、名中心,2016年武汉地区拥有45家三级医院,代表国家水平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数量达到121个,医疗资源位居全国前列。高水平的医疗技术及服务吸引大批的全国患者涌入,在武汉的医院里,1/4以上都是外地患者,武汉俨然已是中部“医都”。二是工程设计产业驰名中外。据统计,我国六成已建成高铁、七成长江大桥、三分之一的重点工程等,都是“武汉设计”。截至2015年底,武汉拥有勘探设计企业436家,从业人员6万人,产值800亿元,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三。在桥梁设计建造方面,向来有“世界建桥看中国,中国建桥看武汉”的说法,以中铁大桥院、中铁大桥局等为代表的设计、施工“国家队”,其科技、建造实力堪称国际一流;高铁桥梁设计、建造世界领先,中铁建大桥院设计完成了中国高铁桥梁总长度的60%以上。蓬勃发展的医疗服务产业和工程设计产业,正成为湖北省服务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闪亮名片。

(表3)2006-2015年湖北省三次产业对GDP拉动率(%)

(图3)2012-2016年湖北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与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率

(四)服务业就业拉动作用显著增强

2006-2015年间,湖北省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人数均呈逐年递增的态势。其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人数增长最多、增长速度最快,从2006年的1136.90万人增加至2015年的1420.00万人,十年间第三产业共增加从业人员283.1万,增长24.9%。第二产业十年间增加从业人员101.6万人,第一产业十年间就业人数减少290.7万人。这表明湖北省内第三产业对劳动力吸引度持续加大,就业人口从第一产业逐渐转向第二、三产业,第三产业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愈发凸显。2015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超越第一产业,成为湖北省三次产业中从业人员最多的产业。

(图4)2006-2015年湖北省三次产业从业人员人数变化情况

二、湖北省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产业规模与发达地区差距仍很大

尽管近年来湖北省服务业取得了迅猛发展,但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与我国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如表4所示,2015年,湖北省服务业增加值及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均落后于表中其他地区,北京、上海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已超过60%,辽宁、广东等沿海省份服务业占比也高于湖北省。2016年湖北省服务业占GDP比重为44.7%,同年全国平均水平为51.6%。湖北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9个百分点。

(表4)2015年国内有关省市第三产业发展情况比较

(二)服务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一是省会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发展不均衡。以2015年为例,湖北省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排名情况依次为:武汉、襄阳、宜昌、黄冈、荆州、十堰、孝感、荆门、黄石、咸宁、随州、鄂州。武汉作为省会城市,独领风骚,以5564.25亿元的总额占据全省全年服务业产值的48.2%,是第二名襄阳市(1057.06亿元)的5.3倍,而黄石、咸宁、随州、鄂州等地区的服务业产值尚不及武汉市的十分之一。湖北省重点服务企业主要分布在武汉,特别是技术含量高、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如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商务服务业等行业更是集中在武汉,省会城市的“虹吸效应”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利于湖北省产业结构整体的优化。

(图5)湖北省主要城市地区第三产业生产总值(2015)

二是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湖北省广大农村地区仍然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且主要集中在发展水平不高的交通运输业、餐饮业和服务业,缺乏高新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农村“三产融合”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湖北省农村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但基础薄弱、投入不足,加上缺乏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手段,致使湖北省农村服务业发展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提升全省的服务业发展水平,激发发展活力,广大农村地区大有可为。

(三)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内部结构不优

湖北省服务业发展的瓶颈,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不足。经济新常态下的消费结构新常态表现为“学乐康安美”(学习、快乐、健康、安全、美丽)的需求占比越来越高,“吃穿住行用”需求的占比相对下降。当前,湖北省的养老、旅游、金融、医疗、健康等服务性消费需求非常旺盛,但相关供给明显不足。尽管湖北省医疗资源拥有传统比较优势,但仍然无法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要,医院病床超负荷运转,全省公立医院病床使用率高达103%。市办及以上医院长期加床,短期内依然存在住院难的现状,医疗服务短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从行业内部发展结构来看,2014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等几大传统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4.9%,而金融业占比仅为12.1%,具有高知识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动漫产业、服务外包、新型消费等新兴服务业尚未形成规模和竞争优势。在未来,增加有效供给、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势在必行。

(四)服务业发展创新度不高,竞争力不强

服务业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高级人才匮乏、企业盈利能力差,是湖北省服务业竞争力不强的突出表现。在企业技术创新上,尽管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文件,但我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尚不完善,尤其是对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扶持力度还不够,加上大部分省内企业本身创新能力就不足,服务技术设备落后,没有充分挖掘湖北特有的服务业资源优势和高新技术潜力,制约了服务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在人才开发与利用上,行业发展所需的高级人才匮乏,尽管湖北省坐拥近百所高校和数量庞大的毕业生,但由于省内行业薪资水平和福利待遇远低于发达地区,人才培养、留用和引进机制不够完善,导致人才流失严重,人力资源储备不足,没有形成有效的智力支撑。在服务业企业效益创造上,省内大多数服务企业处于“低、小、散”的状态,规模以上企业亏损严重,2014年1-11月,全省5148家重点服务业企业财务状况数据显示,共有1246家企业出现亏损,亏损面接近四分之一。行业发展尚缺乏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知名度高的龙头服务企业和服务品牌,不能有效带动上下游相关服务产业共同发展,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制约着服务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影响着服务业成为拉动湖北经济增长的“领头羊”的作用和地位。

(五)新兴服务业高级人才缺乏

较传统服务业而言,新兴服务业具有巨大优势。一方面,新兴服务业是以高新技术和现代先进生产理念相结合为依托的一种服务业,因而在资源环境方面不像传统服务业一样完全依赖于资源环境,受资源环境制约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新兴服务业刚刚兴起,发展迅猛,可提供就业机会多,能有效促进就业率的提升。在将来,新兴服务业势必会成为湖北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和中心。然而,湖北省新兴服务业在迅速崛起的同时,却极度缺乏行业发展的高级人才,如企业管理高级人才、信息技术专员、科技研发工程师等高精尖人才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行业内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也并不理想。高级人才的匮乏成为湖北省新兴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此外,随着服务业竞争日趋激烈,对人才技能的要求向着多元化、专业化及综合化的趋势发展,业内人才不仅要懂服务业,还需要懂诸如信息技术、科技知识及互联网知识等,并且具备较强较快的学习能力,因而行业人才准入门槛不断提高。但湖北省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尚处于不成熟期,行业内限制较多,市场化程度尚不完全,服务业人才的培养也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具有专业化服务、管理技能的人才储备不足,人才需求与行业人才总量严重不匹配。

三、推进湖北省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深挖湖北省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战略

从湖北省服务业当前发展成就来看,我省在部分服务产业上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湖北省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应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从挖掘湖北省服务业特色优势着手,把强势产业做大做强,形成品牌与规模效应,鼓舞信心,凝聚力量。

在医疗卫生服务产业上,要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持续加大政府投入,积极发展社会办医,提升非公立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消除社会办医的制约因素;利用社会资本的力量弥补公立医院医疗资源的不足,加快构建多元办医格局。在工程设计产业上,要深入落实武汉市政府《关于打造工程设计之都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提高工程设计企业、工程设计研究中心、杰出工程师的创新成果奖励额度,加快打造以光谷“武汉工程设计城”为代表的工程设计产业聚集区,通过出台政策措施,落实土地、投融资、财税、专利申请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争使武汉市早日取得国际认证的“设计之都”称号。

除医疗、桥梁设计产业外,湖北省在现代物流、旅游等产业也具有突出的发展潜力,要深入发掘潜力产业市场,推动“潜力”向“实力”的转变。湖北省具有先天物流条件。在地理位置上,湖北省地处我国中部、长江中游,承接东西,贯通南北;在交通运输渠道上,武汉既是全国重要航空港之一,也是不可或缺的内陆港口,在水陆空联运中具有突出的作用。湖北省应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加强对物流业的指导,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物流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旅游服务业上,要努力打造旅游文化强省和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根据省内各地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制定相应的旅游业发展战略,突出地区旅游特色。如武汉市黄鹤楼公园、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黄陂木兰生态文化旅游区,宜昌市三峡大坝、秭归屈原故里,恩施大峡谷,十堰市武当山,神农架旅游区等5A级旅游景区各具特色,充分展示出“灵秀湖北”的独特魅力。

(二)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以创新创业“创需求”

解决湖北省服务业内部结构不优、有效需求不足的关键举措在于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全服务业发展的短板,以服务业领域的创新创业催生新的消费需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湖北省服务业转型的必经之路,也是全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在于提高供给侧对需求侧变化的适应性,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向知识密集型转变。其一,要进一步放开市场,放松管控,破除垄断壁垒,引入竞争机制,为非公有制经济体进入服务业市场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要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分配中的决定作用,引领市场把优质资源投向亟待发展的“健康、养老、旅游、文化教育”等服务业领域。其二,政府投资要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保持服务业投资不断增长的同时,合理选择服务业投资重点方向,减少对产能过剩、污染较大和两高行业的投资,加大对金融保险、中介服务、旅游、健康等现代服务业的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收益,“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此外,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感召下,加快培育市场主体任务紧要,要鼓励大企业通过融资、合并、重组等方式拓展服务半径,提升规模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配”发展,突出主业,打造品牌;鼓励个体工商户积极进行服务业创新、创业业务的开发,对研发设计、文化传媒、网络信息等创意产业给予扶持和引导,创造良好的服务业创业条件,孵化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特色的服务业企业。服务业企业服务创新能力提高、服务种类更丰富、服务产品更多样,将催生出更多新的服务消费需求,有利于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三)“城镇化”与“三产融合”并举,探索区域协调发展之路

我省服务业在城市间、城乡间发展差距悬殊,与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诸多资源分配不均问题有内在联系。要在城镇化过程中注重中小城市的发展壮大,同时利用“三产融合”加快“服务业进村”进程,实现农村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升;探索省域内区域协调发展之路,缩小城市间、城乡间发展差距,推动资源合理、公平流动。其一,服务业发展的类型、层次应与城市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加快大中城市发展,增强服务业辐射带动作用;也要创造有利条件培育发展一批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强化武汉跻身超大城市的发展地位;推动襄阳、宜昌两市进入Ⅰ型大城市行列;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其二,推动“服务业进村”的进程,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在湖北省,可以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农产品电子商务,通过建立电商网络,实现把工业品送到农民家中,同时把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解决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返城“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积极发展休闲农业,通过农家乐、农村旅游路线的开发等,拓宽农村服务业的经营形式,提升农村服务业服务质量,吸引人们去度假、消费,激发农村服务业消费潜力。

(四)化科教优势为人才优势,完善“育人、留人、引进人”机制

湖北是科教大省,科教优势是湖北最大的比较优势。2014年末,湖北省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0.03万人,在校生141.91万人,毕业生39.09万人,在中部六省中仅次于河南;研究生招生3.97万人,在校生11.67万人,毕业生3.26万人,在中部六省中均居第一位。只有将湖北的科教优势有效转化为人才优势,才能为构筑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其一,要重视服务业人才的培育工作,在高校学科建设中有针对性地加大服务业相关学科的投入,由政府、高校、企业共同开发搭建服务产业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服务业重点专业,鼓励优秀毕业生投身高端服务业工作,为新兴服务业提供更专业化的储备人才。其二,政府要积极通过各种方式留住人才、激励人才,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便利条件,提高薪资待遇水平,让更多优秀毕业生在毕业后自发自主地首选在省内工作,减少人才流失。其三,加大对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金融管理、文化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和重点领域的人才引进力度,为优秀人才提供创新创业基金、科研基金、住房补贴等优厚待遇;“岭深常得蛟龙在,梧高自有凤凰栖”,欣欣向荣的产业发展势头和优越的人才发展环境是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关键所在。

其次,应高度重视对高端知识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将高级人才的发展与引入上升到战略地位。为加快推进湖北省实施服务业“五个一百”工程中的“一百个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建设,我省分别于2012年、2014年在全省范围内公开选拔出105名、100名现代服务业优秀人才,经3年培训考核合格的,由省委人才办授予“湖北省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证书。目前,第一期培训班105名学员已结业。2016年国庆前夕,湖北省委组织部、湖北省发改委公布了第三批湖北省服务业领军人才培训班学员名单,83名湖北省服务业领军人才入选新一期的培训班。2012年至今,湖北省已培养各类现代服务业人才10500人,其中银行客户经理、物流师、广告设计师等高端才人5513人,市州县级人才800人。这些服务业发展所需的紧缺人才成为推动湖北省服务业繁荣发展的力量源泉。此外,湖北省发改委利用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及争取到国家发改委、省发改委专项资金2700万元,为21个服务业领军人才学员所在企业提供项目扶持,为服务业人才提供了优渥的成长土壤,也为他们才干的发挥提供了资金支持。一系列措施的出台证明省政府对服务业人才建设的高度重视,也得以将“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古训发扬光大。

(五)巧搭“互联网+”时代的东风,为产业创新凝聚力量

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成为市场竞争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2015年,湖北省网民总数达2600万人,居全国第9位;电商交易额突破万亿大关,达11000亿元,交易额蝉联中部第一。当今世界,第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提升,湖北省要巧搭“互联网+”时代的东风,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先进信息手段为服务业创新提供技术支持,为新的服务产品诞生提供灵感和思路。“互联网+服务业”的发展模式,其一可以有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降低服务资源的浪费。服务具有不可替代和不可复制性,一旦被浪费无法再次获得,同时也会增加企业经营成本。湖北省服务业中常常出现高峰期服务资源缺乏、低峰期服务资源浪费的现象,借助互联网技术,能引导服务企业自主结合市场供需情况动态调节资源供给量,合理安排高低峰期的服务供给数量和强度,避免因服务资源不足造成客户流失,提升企业服务效率。其二,依托数据资源,能提高服务的精准化、专业化水平。互联网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准确、全面的消费信息,同时有利于企业快速掌握消费者个性化特点,有针对性地为消费者提供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个性化服务,实现服务产品和服务手段的创新。

[1] 刘立燕.湖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2] 徐滢.养老服务业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J].现代经济信息,2014,(6).

[3] 姜霞.湖北省服务业发展的形势研判及对策探讨[J].价格月刊,2011,(11).

[4] 湖北下放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管理审批权,2020年机构达1500家[EB/OL].http://www.hubei.gov.cn/zwgk/bmdt/201608/t20160824_888584.shtml.

[5] “十二五”时期湖北服务业发展亮点纷呈[EB/OL].http://www.stats-hb.gov.cn/tjbs/qstjbsyxx/111885.htm.

F719

A

1001-4799(2017)06-0126-07

2016-12-30

湖北省重大调研课题基金资助项目:LX201627

叶红春(1970-),女,湖北宣恩人,湖北大学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刘琳琳(1992-),女,辽宁丹东人,湖北大学商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媛媛]

猜你喜欢

第三产业湖北省服务业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
湖北省2016年9月水产品塘边价格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湖北省水产品塘边价格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我国第三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