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众体育瓶颈新视角与策略探析①

2017-11-28谢刚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5期
关键词:体育场地体育发展

谢刚

(南京理工大学体育部 江苏南京 210000)

群众体育瓶颈新视角与策略探析①

谢刚

(南京理工大学体育部 江苏南京 210000)

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建国以来群众体育发展历程的回顾,对当前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所在及解决方式进行探析。当前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主要集中在场馆不足与场馆利用率低下、大众体育知识的匮乏与传统运动项目的落寞,农村体育水平对现代群众体育整体发展的阻碍,以及现代社会过多屏幕时间对于体育人口的制约等一系列问题之上;同时为了有效地推进群众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可以试着从加强场馆基础设施再利用、努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缩小两极差距,发掘民族传统体育遗产、促进体育形式多样性与农村体育发展,做到以人为本,努力开发适合大众运动项目,加强体育科普知识的社会化发展等方式来促进群众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群众体育 历史回顾 瓶颈分析 策略探析

发展体育事业,一直以来是党和政府以及广大民众十分关注的问题。从许海峰洛杉矶奥运会的第1枚金牌,到张怡宁雅典奥运会第100枚金牌,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的金牌总数已超越了200枚之多,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的强大毋庸置疑,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体育大国。竞技体育发展一帆风顺,群众体育取得的成绩也不容忽视。相对于竞技体育的高速发展群众体育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相应的问题,场地设施的缺乏、场地项目结构不合理、城乡体育基础设施的不平衡,以及体育人才的缺乏等[1]都制约着群众体育的进一步发展。要想实现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转变、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完成,必须使全民的素质进一步得到提升,尤其是作为人生存发展基础的身体素质必须更进一步得到发展,因而切实可行地推进群众体育的发展,改善群众体育发展滞后的现状,急需得到解决。

1 建国以来群众体育的历史回顾

建国至今群众体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发展历程。1949—1957年,在“使体育运动普及化和经常化”方针之下国家引导发展的群众体育。新中国的成立为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大环境,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国民体质普遍孱弱、时刻备战,以及头顶“东亚病夫”帽子的社会环境之中。1949年9月30日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48条规定:“提倡国民体育”[2],把体育写进了具有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1952年,毛泽东主席为祝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二届会议召开,亲笔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3], 进一步推动了群众体育事业在建国初期的顺利开展;1954年1月,中共中央就中央体委党组提交的《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进行了批复,形成了这一阶段极其重要的一个指导群众体育的政策文本——《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指示》[2],凸显出国家领导集体对于体育的高度重视,推动了群众体育发展走向了一个高潮。中央的众多措施充分说明国家领导集体对于体育的高度重视,凸显出我国体育政策是真正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为人民群众、为加强生产建设和国防建设而服务的,对于群众体育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为群众体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958—1976年,以“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为方针之下曲折发展的群众体育。这一历史时期我国经历了“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美、苏等敌对势力封锁”等事件,在国内、国外双重压力影响之下,我国群众体育进入了发展的低谷期。在“大跃进”思想风潮影响之下,很多地区出现了“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的口号,各地大搞“千人表演”“万人渡河”“万人誓师”“大会战”式的形式主义群众体育;三年自然灾害导致大部分人民食不果腹,群众身体素质快速下滑;“十年文革”对于体育的打击更是灾难性的,大量的体育组织被破坏,规章制度被废除,体育场馆被封锁,知识分子更是被打击成“臭老九”严重阻碍了群众体育在制度、知识创新等方面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全国群众体育基本上处于瘫痪时期,形式体育成为了群众体育的主力军,对于群众体育所造成的损害是不可修复的。

1977—1994年,以“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侧重抓提高”为方针之下边缘发展的群众体育。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重大转移,由以政治斗争为中心转移到经济、社会建设上来,为体育的发展带来了另一个春天。1971年期间中美两国乒乓球队的友好往来,以“小球”转“大球”不仅推动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也加速了新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为当时的外交方针提供了新思路。在急需加强外交、提升国际地位的双边影响之下,以体育手段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发展外交关系,成为当时发展体育的首要目标。在此环境之下,政府当即制定了“奥运战略”,即实行举国体制优先发展竞技体育。由于国力孱弱以及国内资源的有限性,为了短时间急速发展竞技体育并在国际大赛取得良好成绩,国家大力集中优势资源努力发展竞技体育,在竞技体育占据大量资源的情况之下,群众体育的发展显得尤为缓慢,虽然推出了一系列文件措施,但是由于缺乏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群众体育沦为了竞技体育的附属,彻底边缘化。

1995至今,以“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为方针之下蓬勃发展的群众体育。奥运金牌在不断增多,群众体育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人民群众体质的逐年下降,形势尤为严峻。国家再一次把眼光从发展竞技体育转向发展群众体育之上,从而形成两者齐头并进的局势。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维护了群众的基本体育权利,为群众体育的开展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群众体育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发展时代。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不断增多;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发生显著性变化,呈现两端高、中间低“马鞍”式格局的显著特点;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的性别结构,由以往男多女少,逐渐到女性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不断上升[4]。在第二十二届索契冬奥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指出,虽然我国的体育事业在以往的一段时间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有些项目仍是短板,我们要分类指导,从娃娃抓起,扎扎实实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持之以恒开展群众体育[5]。

2 新时期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所在

2.1 场馆不足与场馆利用率低下相矛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毋庸置疑,对于群众体育的发展,建立配套的体育场地设施是当前呼声最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设施主要由政府组织建设、管理经营,通常修建最初目的基本都是为专业赛事而服务,但是在进行赛事服务之后,大多数场馆多处于闲置状态,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导致场馆的数量不足与长期闲置的矛盾;而另一方面,政府真正为全民健身所修建的场地,供应量与需求量远远不能达到平衡,严重失衡。

2.2 大众体育知识的匮乏与传统运动项目的落寞

当前在我国流行的主流体育锻炼项目,主要以西方传入的现代体育为主,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健美操等一系列运动项目,因而在日常生活中一提到运动,都是千篇一律的打球、跑步、健身房等,而很少有人根据人体自身的条件,在了解不同年龄阶段、性别、自身需求、体育动机、体育意识之下而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项目,采取不同的锻炼方式,以达到自我满足,或者是选择我国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如武术、太极拳、五禽操等来锻炼自我。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于3个方面:第一,西方现代体育文化的高度入侵;第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缺失;第三,大众体育知识的高度匮乏。个体知识的匮乏,再加之中华传统运动项目的逐渐落魄和西方现代体育的大幅度入侵,造成了目前的现状。如何在这样的现状之下使个体能够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加强个体体育知识的学习,了解体育在不同年龄阶段所发挥的导向功能。在幼儿、青少年阶段以培养个体兴趣,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为主;在成年之后主要以发展身体素质、培养运动技能、释放生活压力为主;在老年阶段主要以愉悦身心、休闲娱乐为主。因而我们在选择运动项目时,一定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性别以及参与动机,努力做到参与运动项目与个体机能的相适应。

2.3 农村体育水平是现代群众体育发展水平的指向标

农村人口在我国总人口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农村体育的发展水平对于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水平的整体状况也起着一定拖延。发展农村体育本身就是一个消耗时间长、花费大、见效缓慢的长期工程,而长期以来对于支援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方式,更多地侧重于政策方针的制定,而进一步缺乏对于农村体育发展缓慢本质的思考。马先英[6]指出,当前制约我国农村体育发展有四大主要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人。经济因素是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2014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9 892元,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37.7%[7],生活食品花费占据了差不多总收入的2/5,还处于为了生活而奔波的时代,怎么去谈论发展体育运动;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更是体育发展的障碍所在,目前大多数的农村人口,没有很高的养老、医疗社会保障,在农村时常发生一人生病、全家贫穷的社会现象;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遗失和缺乏继承,以及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农村体育的症结所在。要做到群众体育的进一步发展,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缩小城乡体育发展进程,加速农村体育发展,做到群众体育整体向前。

2.4 过多屏幕时间对于体育人口的制约

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认为到2050年地球半数人口都会是近视,其中1/5的人有失明的风险。目前全世界有20亿人口近视,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会增长到50亿,高度近视的人数也在快速增长[8]。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一个是现代社会的电子化趋势,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代社会“屏幕人口”的逐渐增多。“屏幕人口”就是个人每天消耗在电子屏幕之上的时间不少于两个小时,由于长时间的屏幕时间而引起对于个体身体健康状况产生不良影响,并对电子屏幕产生一定依赖的人们。因为长时间低头看屏幕而引发了众多的问题,随处可见的“低头族”、颈椎疾病,更有甚者,因为手机网上购物而导致死亡的悲惨事件;长时间的电脑作业,引发肥胖、腰椎疾病、运动能力蜕化等多重病态显现,更有甚者最近流传的一种说法,由于长时间地久做电脑作业,会导致人类逐渐逆向进化发展的说法。而解决这一系列现象最好的方式,就是努力发展群众体育,激发人们运动兴趣,鼓励人们积极参与体育,努力成为体育人口,以此来减少屏幕消耗时间,以体育来遏制“屏幕人口”的快速发展,遏制人类的逆向进化。

3 转变发展现状、明确发展策略

3.1 加强场馆再利用、努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缩小两极差距

目前,我国体育场馆主要由政府组织建设,在进行赛事服务后,场馆多处于闲置状态,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另一方面,用于全民健身的场地又少之又少,这就导致场馆数量不足与长期闲置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是新建一批实用性场馆以满足全民健身需求;另一方面就是如何把现有的体育场馆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开发,解决其闲置问题。同时,目前体育场馆存在功能单一、成本高、选址偏、效率低下等问题,因而就导致大量的场馆闲置。我们可以建设多功能的、修建可移动拆卸的体育场馆以图更加方便地服务于民和解决场馆利用率低下的现状。当前在群众体育经费、场馆面积、数量方面都出现了总量大、人均少的局面。经费投入以2013年全国用于全民健身的经费共197.59亿元为例,全国人数按照13.6亿人口计算,平均下来人均为14.6元,连一双最基本的运动鞋都无法购买。场地设施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体育场地169.46万个,其中,室内体育场地16.91万个,场地面积0.62亿m2;室外体育场地152.55万个,场地面积19.30亿m2[9]。以2013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61亿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2.45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6 m2,在这总量大、人均少的严峻条件之下,群众体育发展状态令人担忧。由于全国地区差异性、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导致群众体育发展严重不平衡,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全国体育场地中,分布在东部地区的体育场地71.10万个,占43.29%;分布在中部地区的体育场地40.39万个,占24.59%;分布在西部地区的体育场地42.63万个,占25.96%;分布在东北地区的体育场地10. 12万个,占6.16%[9],可以看出全国各个地区差异相对较大,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体育场馆数量在全国总数中占据了绝对比重,而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只拥有相对较少的体育场地。同时占我国总人口数目过半的农村人口也是制约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快城镇化进程,努力缩小城乡、城镇差距,努力做到城镇一体化建设,推动群众体育的快速发展。

3.2 发掘民族传统体育遗产,促进体育形式多样性

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无不是经历了时间的洗礼,最后能流传下来的无不是精华之中的精华。当前我们应该以发展群众体育为契机,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舞台,以达到增加体育形式多样性和丰富群众体育文化生活的目的。当前发展最为出色的就应该是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自从1953年天津的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到2015年的鄂尔多斯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这项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主的赛事活动便每4年一届地开展起来,已经经历了62个年头,从开始的竞赛项目有:举重、拳击、摔跤、短兵和步射;表演项目有:武术、骑术3大类;特邀表演有:马球、蒙古式摔跤、狮舞、杂技、维吾尔族的踩绳、蒙古族的摔跤、朝鲜族的跳板、回族的武术以及内蒙古骑兵的马术;到今天竞赛项目包括花炮、珍珠球、木球、蹴球、毽球、龙舟、独竹漂、秋千、射弩、陀螺、押加、高脚竞速、板鞋竞速、少数民族武术、民族式摔跤、马术、 民族健身操等17项;表演项目178项。民族传统体育经历一个高速的发展时期,在中国体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开展充分展示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和运动水平,以及民族体育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民族传统体育在锻炼和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体育人才,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努力,对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推动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发展群众体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3.3 以人为本,努力开发适合大众运动的项目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大量的人才基础,体育作为一个当前急需发展的学科,更需要众多的人才支持,重点加强大学体育人才教育,开展群众体育课程,同时加强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相结合,在彼此的相融中找到群众体育的发展之路。当然我们需要做到的不仅是培养人才,更需要的是对人才的留用,防止人才流失,提升体育人才的社会地位,使体育人才能够从各方面得到应有的社会尊重。我们需要做的是培养人才,尊重人才,留用人才,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以人才为基础努力开发适合大众的运动项目,努力做到根据不同年龄阶段身体机能的不同,开发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于小孩开展以培养运动兴趣为主,发展身体协调性;对于年轻群体,开展以增强机体力量、柔韧、速度、爆发力、团队合作等为主要目标;对于老年人开展以修养身心、休闲娱乐为主的运动项目。“广场舞”虽然从开展以来,社会上存在很多的负面效应,但是参与人数还是在不断增加,就是因为广场舞具有简单易学、适用于各年龄阶段的人群、开展形式多种多样、开展场地没有限制等众多的有利因素,支持着这项体育运动蓬勃发展。发展群众体育,开发一些简单、适合于大众开展的运动项目是当前作为体育人最艰巨的任务,也应该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

3.4 加强体育科普知识的社会化发展

“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要引领人们参与体育、享受体育,需做到加强体育知识的社会化发展,加强科普,加强学校体育建设。学校体育是群众体育发展的基础,群众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伸[10],通过学校体育的学习,给大众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形成终身体育观提供了有力保障;加强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的融合是体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二者必须相辅而行,否则势必影响我国体育的健康发展。加强体育知识的科普之路,通过组织体育科普知识队伍、专家学者,走进小区,走向乡下,科普体育锻炼的积极意义,以及先进的锻炼手段,做到从思想上引领人们走向运动。同时在工作中加强领导的带头示范作用,以身作则,在企业文化中加入体育元素,经常组织体育文体活动,把体育的发展作为职业晋升的一个评定标准,加强在公司内部的体育文化讲座,做到从思想上改变人们对于体育的认识,把企业管理与体育联系在一起,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体育知识的普及遍布生活的方方面面。

4 结语

群众体育是国家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与关注。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会议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会议提出努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抓紧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坚持问题导向,抓紧补齐短板,不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由此可以看出群众体育的发展在国家综合发展战略之中具有重要作用,群众体育发展的另一个春天已经到来,各位体育工作者应在充分认识到群众体育发展的问题之上,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积极探索,为群众体育的发展添砖加瓦。

[1]江崇民.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分析[J].体育科学,2009,29(3):9-19.

[2]肖谋文.新中国群众体育政策的历史演进[J].体育科学,2009, 29(4):89-96.

[3]徐士韦,谭小勇,傅企明,等.建国以来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关系演变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3):35-40.

[4]李宁.我国群众体育发展趋势研究——基于全国3次群众体育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J].体育学刊,2012,19(1):31-34.

[5]钱彤.习近平:中国不断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EB/OL]. (2014-02-07)[2016-03-16].http://www.mod.gov.cn/ leader/2014-02/07/content_4488731.htm.

[6]马先英,杨磊,沙磊.农村体育:制约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0):1310-1312.

[7]中国产业信息网.2014—2015年我国居民收入情况及消费情况[EB/OL].(2015-11-27)[2016/3/30].http://www.chyxx. com/industry/201511/362790.htm.

[8]环球网.研究称显示屏令2050年地球半数人口将会是[EB/ OL].(2016-02-28)[2016-03-30].http://news.youth.cn/ kj/201602/t20160228_7683123.htm.

[9]经济司.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EB/OL].(2014-12-26)[2016-03-30].http://www.sport.gov.cn/n4/ n210/n218/c328625/content.htm.

[10]张锋.论终身体育观下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和谐共建[J].运动,2012(44):68-69.

Strategy Analysis and New Perspective of the Mass Sports Bottlenecks

Xie Ga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orts Department,Nanjing Jiangsu,210000,China)

This paper uses the document-data method to analyze the current bottleneck and the future settlem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s, in the way of reviewing the past process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bottleneck of the current mass sports development mainly concentrated on the next series of problems. The first one is lack of venues and low availability of it. People's short of sports knowledge and traditional sports items coming to decline could also be the problem. The level of sports in rural area hinders the whol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ass sports. Also people in the modern society prefer to spend too much time on the screen which restricts sports population.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s effectively, we can try to strengthen the venue infrastructure reuse, thus promoting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so as to narrow the gap between the poles. We can also explore nation's traditional sports heritage, promoting sports form diversification and the sports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 We should obey the principle of people oriented and make efforts to develop suitable sports forms for the mass.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s by enhancing the socialized development of sports science knowledge.

Mass sports;Historical review;Bottleneck analysis;Analysis on the strategy

G80

A

2095-2813(2017)02(b)-0171-05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5.171

谢刚(1992,10—),男,苗族,湖南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

猜你喜欢

体育场地体育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我国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问题和对策
2020年《体育教学》“场地器材”栏目选题
福建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场地建设现状研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体育场地投资结构、运营模式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我们的“体育梦”
教师发展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