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行音乐”与“学校音乐”的对冲融合

2017-11-27何敏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34期
关键词:流行音乐融合

何敏

摘 要:一直以来人们对学生学习流行音乐有着不同程度的认知,所以对青少年学习流行音乐也是褒贬不一,如何进入课堂教学也是备受关注。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能够从广播、影视、网络、磁带、CD等传播媒体中收集音乐材料并听赏。学校音乐也正式步入与“流行音乐”对冲后的必经之路——接纳与融合。

关键词:流行音乐;学校音乐;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4-015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4.093

“音乐艺术的构成是多元化的,不仅包括传统音乐也包括古典音乐、流行音乐”。这一规定意味着学校音乐教育以一种接纳的方式来对待流行音乐。目前,流行音乐已经成为中小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现在小学高年级以及初中的学生对流行音乐的接受方式都是自发的,对于青少年来说,追求新奇的事物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最大的文化需要。经过多方论证和音乐教育专家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001年出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给了优秀流行音乐一席之地。

一、指导性纲领对“流行音乐”的接纳

《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教材的编排,提出了弹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意味着学校音乐为流行音乐敞开了大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社会生活的优秀中国音乐作品也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的设计,在明确规定性和适度的弹性之间寻求平衡,给教师教学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留有创造和选择运用的空间”。这样教师在开发音乐课程资源的时候,便可以甄选一些适于学生演唱的流行歌曲或乐曲,将流行作品带入音乐课堂。而在流行音乐中也不乏这样的作品。像流行动漫的配乐《天空之城》《千与千寻》,因学生的追逐而成为一种新时尚和潮流;羽泉的《奔跑》也是很积极向上充满动感与激情的一首歌曲;还有TFBOYS的一些作品也很适合小学、初中的孩子演唱,例如《大梦想家》,因其阳光积极向上的内容和动感的旋律,深为小学初中学生的喜爱,特别是里边加上rap说唱,更是会给学生一种追求时尚的全新体验,对学生了解音乐的多样性,开阔视野保持学习音乐的兴趣提供了动力。

从新课标“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这一理念说开去,只要不违背这一理念无论是旋律美、音色美、意境美、节奏美的音乐都可以是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以此来填补教材选曲的缺失和漏洞,丰富课程内容的设计,创造性地运用课程资源,为学生保持音乐的兴趣,为终生喜爱音乐打下坚实基础。

二、音乐课本选材的改变

在课程标准作为音乐教育权威性指导意见出台后,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载体——音乐教材,在编排上首当其冲的引入了一些流行音乐中的优秀作品,虽然综合各方面的原因对于作品选择还比较保守,只从前几年流行的音乐作品中去甄选,近几年的流行作品还没有及时收入教材中,但毕竟教材组成部分的改变,给严肃古板的音乐教材带来一丝清新明快的气息。教材在“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华音乐文化与世界多元化的关系,注意吸收具有时代感,富有现代气息的优秀作品”之中尝试寻找着磨合度,教材开放性的达成将会使学生因当代音乐作品,特别是他们喜欢的流行音乐作品的加入,而带来截然不同的课堂感受,从而使学生更加喜爱音乐课堂。正如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教授在《有关“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审美价值问题的分析》所说那样,“从原则上讲,只要歌词中不包含明显有害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危害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容就不应该阻止它,因为听通俗音乐本身是一种听觉感受方式习惯与需要”。

于是乎音乐教材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也在发生着改变。新编的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六年级音乐教材中出现了像群星版的《明天会更好》《龙的传人》等近几年翻唱比较流行的歌曲,因其节奏简洁、旋律明快、歌词背景有丰富的内涵而深为学生喜爱。在听赏方面选择了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交响配乐《海德薇格主题》,乐曲开始单调的乐器呈现的极不和谐的音响效果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以及魔幻的视觉冲击。

三、学校社团网络为流行音乐打开更广阔的空间

学校广播台、网站是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之一,为配合学校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同时又体现积极向上的校园生活,学校会甄选一些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在校园广播上播放。例如《爸爸去哪儿》节目上映期间播放该主题曲;再如TFBOYS的歌曲充满了青春的气息,也是学校的广播台经常播放的歌曲。以此来为学生扩大文化视野,提升审美体验,同时也带有甄别的正确导向性。

学校相关的音乐艺术社团,也在寻找并编排一些符合学生兴趣审美,广为传唱流行的音乐作品,例如合唱团排练的影视作品曲目《虫儿飞》,歌曲《隐形的翅膀》《感恩的心》《我和你》等;初中的摇滚乐社团更是校园中流行音乐的传播开拓者,例如《we will rock you》《光辉岁月》《怒放的生命》等,给青春的年代带来动感和热情。学校民乐社团也在追逐着时代的步伐,编排的曲目做到了雅俗共赏,例如二胡演奏的《菊花台》、古筝演奏的《青花瓷》。

“从本质上说,音乐艺术是听觉的审美消费品,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应该能够满足所有人群的消费需要——只要它是健康的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相对于传统的校园歌曲和教材歌曲,就好像美食的世界丰富多彩,软饮料与烈性酒,洋酒、啤酒相安无事,各司其职满足人们味觉的审美需求一样。”所以流行音乐之于学校音乐是一种有益的补充,有音乐教育纲领性文件的指导和音乐课程的精心筛选编排,以及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对流行音乐的甄别,还有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喜爱,一定会使学生在学习流行音乐的过程中获得更加深刻的审美体验,从而会成为学生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认知的重要途径,成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也是学生音乐素质提升向“高雅音乐”中较高的听觉把握能力迈步的一个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李萍.流行音乐与小学音乐教学的融合[J].教育艺术,2017(7):45.

[2] 王晓蕊.浅谈流行音乐与小学音乐教育的融合[J].魅力中国,2011(18):214.

[ 責任编辑 胡雅君]endprint

猜你喜欢

流行音乐融合
美劳与共融合绽放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多彩融合
理解流行音乐的变化
破次元
阿多诺流行音乐理论视域下的中国流行音乐思考
融椅
书评|《流行音乐与文化关键词》:为流行音乐研究树范本
浅谈小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