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物理现象”入手,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2017-11-27王永梅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34期
关键词:物理现象现象初中物理

王永梅

摘 要:在物理教学中,物理现象教学意义重大。它是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的基础;它是创设物理情境,分析物理问题的保障;同样,是激发学生探讨物理知识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为物理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以“问、导、引”的方式启发学生提问,让学生探究物理之美,现象实例引导课堂探究,以多样的教学方式,展示教学内容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创建生活化的物理课堂教学。

关键词:初中物理;现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4-011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4.067

物理现象是探讨物理知识的窗口,在整个初中物理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引导学生通过对自然的物理现象、生产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等的观察、实验,把学生探讨物理知识的内在欲望激发出来,培养他们的科学求实态度。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分析,还利于概括出物理现象的本质,找出物理现象的规律,进一步了解物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为思考提供了线索和依据,在此基础上形成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

一、以“问、导、引”方式启发学生的提问,让学生探究物理之美

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观察是拉开探讨物理知识序幕的第一步,学生一旦有了细微的观察、奇妙的发现,教师才能顺利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当学生发现物理实验现象的奇与妙、趣与怪后,兴趣自然高涨,此时,教师要立刻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让他们在兴奋点的促动下,主动参与到对现象的质疑和提问当中,在现象中发现问题,进而提出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做一定的启发,例如,针对那些不善于提问的学生,要用提问的方式把他们对看到的现象加以提问,当看到这奇妙的现象时,产生了哪些疑问呢?另外,针对已经参与提问的部分学生,把学生所提问题引导到现象中蕴含的物理知识、规律上来,加强学生提问的方向性。例如,夏天“吹电风扇会感到凉快”这一生活现象,有些学生则会产生疑问:电风扇为什么能使人产生凉快之感呢?教师可以追问,电风扇不转动是否也能让人感到凉快?这种追问使学生立刻明白:人之所以会产生凉爽之感是因为吹风,并不是电风扇这个家电导致的。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这样提出疑问:“为什么吹风能使人产生凉快之感?”这样提出问题才更具科学性。

二、现象实例引导课堂探究

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需要学生探索知识的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进而完成对知识的迁移,生成能力。例如,学习“光的反射”内容时,讲述完光的反射规律后,为加强学生对反射规律的深化理解和认识,可以设置符合他们认知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进行研究。结合现象分析:首先,雨后的晚上,借着模糊的月光走路,通常会看到光亮的地方,这些光亮的地方有积水还是黑暗的地方有积水呢?此时,教师可以将教室窗帘拉上模拟黑夜,在地上洒水,让学生亲自去探索和认知;其次,月亮不会发光,但是,人们晚上怎么看到了明亮的月光呢?结合这一现象进行模拟实验探索,拉上窗帘,利用手电照射一个抛光球体,此时,会发现球体会反射出微微的光芒,这也是月亮反射阳光生成月光的原理。结合这些现象实例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加以探索,加深了学生对光的反射规律的印象。除此之外,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常见的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实例,例如汽车的观后镜、潜望镜等。教师都可以将其运用到课堂之中。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案例来调动学生探索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同时,也能使物理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学生全面认知、了解物理知识生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奠定坚实基础。

三、以多样的教学方式,展示教学内容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在实际教学中,作为物理教师,一定要深入贯彻新课程标准,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组织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当中,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的精神和意识。为此,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真切的感受中收获物理知识。例如,学习“物态变化”内容时,教师要主动摒弃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将熔化与凝固知识作为载体,引导学生参与到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当中,让他们深刻地去体验凝固和熔化的过程,并且探索其中的物理意义。例如,以“水结成冰、冰融化成水”的典型事例将融化和凝固这种现象牵引出来,再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去猜想融化和凝固需要的条件,并让他们主动去探究。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该将这种猜想和学生的探究置于具体实验当中,更便于在验证之后同开始时的猜想情况加以比较,让学生用自己提出的实验方案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既能强化学生对探究过程的体验,也能巩固他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的态度。

四、创建生活化的物理课堂教学

物理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借助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开展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这样有利于拉近物理和生活间的距离,还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以及物理学科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例如,在探讨“大气的压强”时,除了做一些演示实验外,也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原型,并且说出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有关生活事例。学生也都列举出大量事例。例如,与“吸盘”有关的常见事例有:带有塑料吸盘的玻璃茶几,能将桌架和桌面紧紧吸附在一起;疏通下水道用的橡皮吸盘,挤压出空气后,需要很大力气才能向上提起等。再如,在开展水是热的不良导体的实验演示中,教师可以在原來装水的试管底部放入一条小鱼,再用酒精灯对试管上部的水进行加热,当上部水开始沸腾时,下部水中的小鱼仍旧安然无恙这一实验现象,在调动学生积极探索欲望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还补充拓展了教材上的内容,可谓是一举多得。

综上,“奇妙的物理现象”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提问和实验中,让学生主动去发现物理之美、探究物理之美并且揭秘物理之美的过程,为真正开启物理学习的快乐之旅迈出坚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1] 韩亚斌.基于积件思想的初中物理声、光现象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2] 刘凯,王少荣.研究学生心理状态,做好物理演示实验[J].新课程学习(上),2011(5):106.

[3] 彭重治.探究初二物理学生分化的现象[J].新课程(中学),2013(4):176-177.

[ 责任编辑 胡雅君]endprint

猜你喜欢

物理现象现象初中物理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类比和联想在中学物理中的应用
超重和失重问题及其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