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问有方”才能“教之有效”

2017-11-27赵雪莲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34期
关键词:提问教学问题情境高中数学

赵雪莲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再只关注学生的高考成绩,而是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结合实践教学,分析提问的原则和策略,围绕营造教学情境,提出与生活联系的数学问题,精心设置问题梯度,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创设的问题情境要与教学内容相符合,讲究数学课堂提问的密度,环环相扣,把握内在关联等五点,旨在探讨如何提出有效率的问题,为最终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做好充分准备。

关键词:高中数学;提问教学;有效性;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4-010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4.060

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师生之间双向的实践活动。提问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学习意识,而且还能有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实现了教学的最终目的。

一、营造教学情境,提出与生活联系的数学问题

数学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全方位地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比如问题的内容、提问的切入点以及提问的方式。提出的问题要能调动学生思考积极,要能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敏性。例如,在分析新知“函数的概念与图象”时,为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教师就可以挖掘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联的素材,加强对新知的探讨,比如“一天的温度变化曲线”“市场经济的走势图”等。教师要求学生收集相关数据,整理这些数据信息,也可以将其制作成幻灯片引入新课,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函数其实就在生活中,并且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学生对“函数”概念的陌生感与恐惧感,更利于学生思考,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完成了教師的教学目标。

二、精心设置问题梯度,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通常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对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数学知识,学生很难理解、领悟。为此,教师可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方法,将那些复杂困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组有梯度的问题串,降低问题的难度,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通过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向着深度方向发展;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渐进,最终顺利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达到释疑明理的高峰。例如,在讲解“函数与方程”内容中,尽管函数和方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都反映出所论量的等量关系,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函数和方程的思想是对问题中的各量间的依赖关系进行可行性分析。因此,数学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梯度的思考,将学生的思维纵深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都能在探讨新知的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去解决这些问题。

三、创设的问题情境要与教学内容相符合

在新课改教学中,教师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导入新知识时使用情境方式进行探讨。创设情境时要依照学习的内容进行创设,结合整个教学单元的主线进行。例如,在分析“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内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教室的地面和屋顶之间进行观察,对房顶上的任一直线与地上的任一直线的位置关系加以分析,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到新内容中。创设问题情境先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出来。此时,教师再讲解新课,学生的注意力能迅速集中,兴趣也增强了,教学效率也自然得以提高。故此,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都能在愉快的学习中获得新知。

四、讲究数学课堂提问的密度

课堂提问的密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灵活度。一节课中提问的数量并不代表教学质量,提出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深思才能提升教学效率。教师要把握好提问的节奏,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学会分析和发现问题。提问的密度过大会加重教师的教学压力,也会让学生应接不暇,导致教与学过程过于紧张,更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如果课堂中提问的数量过少,则会影响师生间的有效互动,课堂氛围也很难保持轻松活跃。例如,在分析“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提出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数列的理解,再引出新知。在讲解知识环节,教师结合实际,适当增加问题,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在设置练习环节时,教师需要减少提问的幅度,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做练习,通过作业练习便于教师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在总结环节,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自主提问,抓住最后的时间鼓励学生说出心中的疑问,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也保障了教学的效率。

五、环环相扣,把握内在关联

数学知识之间具有很强的耦合性,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研究表明,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一般都是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在已学到的知识的基础上寻找出与新知的契合点,环环相扣,再围绕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体现出问题链的连续性,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例如,在分析“等比数列前n项和”内容时,教师先组织学生回顾并分析数列前n项和的推导方法,再提出问题“等比和等差数列求和方法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等比数列求和过程中的特殊性”“如何由等差数列不同的求和方式引申出等比数列不同的求和方式”教师要想有效解答这几点问题,需要寻找出知识之间的契合点,温故知新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合理想象和创造力,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提问能实现对课堂的有效调控,对高中生思维能力、素养的有效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多样化的提问策略有效激活了课堂教学,使高中生乐于参与其中,为践行以生为本的思想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为基础,科学预设,巧妙设问,合理把握课堂的教学进度,动态调整,不断促进完善学生在动态生成中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刘书文.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现状分析与教学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9):119.

[2] 孙松华.高中数学问题有效性的探究与反思[J].数学教学通讯,2015(36):20-21.

[ 责任编辑 杜建立]endprint

猜你喜欢

提问教学问题情境高中数学
“提问教学”艺术在初中数学课堂的运用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提问教学在财务管理课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