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
2017-11-27孟庆霞
孟庆霞
摘 要 对于有“高职院校”“农村籍”和“女性”三重身份的农村女大学生来说,在目前高校毕业生人数激增,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找工作更是“雪上加霜”。本文通过对目前高职院校农村女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结合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探讨了这个群体就业难的原因。从多角度出发,根据就业难的原因,提出相应建设性措施作为重要参考。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农村女大学生 就业难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10.086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阶段迈进,毕业生人数陡增。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从2001年100多万激增到2016年的749万,庞大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大了就业压力。而女大学生在求职时,因为性别问题使得她们在求职中与男大学生相比总是面临更多的阻碍。而高职毕业的农村女大学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是培养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为了适应社会的产业结构,高职院校机械类、电子类的专业设置居多,很多相关类型的企业在招聘时明显不喜欢接收女生,“高职生”“农村籍”和“女性”的三重枷锁加之受到劳动力市场供求总量与结构失衡、高职院校培养方式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脱节以及就业指导不到位、政策失灵等等外在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得高职院校农村女大学生处境尤为艰难,也让這部分原本就很脆弱的群体变得更加不堪一击。这不仅是这个特殊的群体必须面对的问题,更是社会需要直面的问题。
本文对目前高职院校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探讨研究,着力分析出原因并能找到有效的对策,不仅对于解决高职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有切实的帮助,更是保护了高职院校农村女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利,有益于缩小城乡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促进我国的和谐发展。
1高职院校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以及社会不断转型,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使得就业更为艰难。就业问题在当今中国早已不是新鲜话题,国内学术界对就业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理论著作甚多,本文从三个方面,截取部分国内相关研究进行分析:
(1)女性就业问题。马荣荣在《对中国女性就业中存在性别歧视问题探讨》一文里从歧视女性的角度,论述了女性劳动者在工作中遭受到不公平待遇的现象,并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此现象并提出相应对策。潘锦棠在他所写的《经济转轨中中国女性的就业与社会的保障》中指出,通过在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体制下女性劳动者工作情况的对比分析,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妇女就业开始面临新的考验。并预计20~30年内,女性失业率会进一步提高。
(2)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刘笑燕写的《从性别意识看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文中,通过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内外因研究中,详细分析了造成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并以此从社会、女大学生本人等多方面提出了具体解决措施。杨冰洁、顾佳在《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一文中,运用凯恩斯经济理论、统计性歧视理论、市场的外部性及政治经济学等经济理论,对女大学生在求职工作过程中遇到障碍的现象进行了剖析,也给出了一定的解决方法。
(3)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张吉东在《社会资本资源视角下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考》一文中,开辟研究新角度,从社会资本理论角度,针对农村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状况进行研究,试图为农村女大学生就业寻找新途径,着力分析通过农村女大学生自我挖掘潜能,自我改变命运的途径,在社会资本资源视角对于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加以重新思考。
2高职院校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2.1自身原因
由于男女先天生理不同,所以很多方面女性不如男性,如体力、抗压能力等。而这些也限制了女性的就业范围。高职院校农村女大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条件比较有限,在艰苦的环境下,女孩一方面得克服环境限制,尽可能多地吸收理论知识,虽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但综合能力较差。她们进入大学后,一直沿袭着以往的学习方式,只努力学习理论知识,不主动参与校园活动来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高职院校农村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略低,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自信,不善与人交流沟通,很难从众多竞争者中胜出。而加上自身迫切想实现“跳农门”的愿望,不愿意从事辛苦低薪的工作,也不愿意回家乡发展,因此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2.2社会原因
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结构性问题将更加不容乐观。在当今形势下,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考虑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但由于男女性别差异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用人单位对女性生理、婚姻、生育等花费更多的成本,增加雇主的用人成本,而高职院校农村女大学生在综合素质和能力等方面往往不如城市高学历的女大学生,用人单位在考虑效益最大化的情况下往往不会选择高职农村女大学生。
2.3家庭原因
近年来,家庭对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思想观念方面。很多父母认为供女孩上大学,已经花费了很多,迫切希望女孩学成后能有个很体面的工作,以谋求发展,最好毕业后能立刻改变家庭的命运,这样也对得起自己对孩子的付出。许多父母认为文秘、教师、“白领”等工作稳定,薪水也高,希望女孩以后就从事这些工作。这不仅限制了农村女大学生的择业范围,而且也是高职院校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产生偏颇的一个根源。
3应对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3.1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的农村女大学生应该学会分析其人格、能力和综合素质,了解自己的优缺点,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积极参加课外社会实践,真正了解社会的用人需求,切实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对未来要有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并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逐步提升自己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2进一步优化社会环境
在经济形势不佳的今天,政府应该加大改革力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努力增加就业机会。在各种政策措施的重磅出击下,高职院校农村女大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会有效地改变她们就业难的局面,政府应鼓励农村女大学生创业,可以发布相关的优惠政策,如给予资金支持,提供技术支持;设立专门的相关服务,为创业提供专业知识指导、技术援助和法律援助。这既能为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机会,实现其人生价值,同时也能刺激经济增长,优化社会经济结构。
3.3家庭给予坚强后盾支持
首先,引导农村家长摆正心态,纠正思想观念偏差。大学教育可以改善个人及家庭的生活质量,但切勿急功近利,希望孩子毕业后能够立刻见到“回报”。家长要给予充分的关心和支持,让她们能够安心工作。其次,让农村家长意识到教育不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对人力资本的长期投资,即使他们不能很快找到理想的工作,立即改变命运,但接受教育对于农村女大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而言是大有裨益的,而最终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很可观的。
4总结与展望
总之,高职院校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这不仅是由高职院校农村女大学生的三重桎梏所决定的,更是关系到社会性别平衡、维护和谐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社区、用人单位、学校、家庭和农村女大学生等多方通力合作。不仅需要不断提高农村女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需要从不同的方面给予更多的帮助,如社会法规对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雇主必须给这部分弱势群体提供锻炼平台。通过全社会的持续努力,找到问题的根源,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并严格执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华,李红霞.大学生农村就业问题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3.3(6).
[2] 马荣荣.对中国女性就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的探讨——基于西方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文化视窗,2011.11(2).
[3] 潘锦棠.经济转轨中的中国女性就业与社会保障[J].管理世界,2002(7).
[4] 刘笑燕.从性别意识看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J].前沿,200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