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点思考
2017-11-27蔡绪光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点思考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其实质是以人为本,以育人为根本方向和任务。作为一名在第一线的体育教师,更应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以体育教学为载体,以育体育人为宗旨,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教师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关键
对于尚未成年,没有自我价值判断、取向的小学生而言,教育者的一言一行,很容易被他们效仿。正因如此,教育系统、学校在每年的寒暑假时,会专门为教师开设一门课程——师德研修课。目的就是不断地提醒教师:身为人师的道德楷模,要做到不忘初心,终身修炼,潜心教育,不能被社会上的不良价值取向所影响。体育教师,在学校中往往是正直、阳光、肯吃苦、不计较、讲究团队精神、注重团队荣誉的代言人,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核心价值取向。
二、教材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载体
体育课程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传授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能,更多地是在身体练习活动、游戏比赛中,提高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提升体育道德、意志品质等。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游戏与比赛是最受学生欢迎,也是使用最多的内容,体育课堂是培育学生公正公平规则意识最直接的场所。如,在各种奔跑类的比赛中,教师制订了“必须在起跑线后,听到信号或接到接力物后才能跑出”等具体规则,就必须自始至终地执行,将违规行为扼杀在练习或开始阶段。同时,对违规行为作出严格的惩戒(如,加时若干秒,让违规的个人或团队得不到利益等),在不断强化后,学生才能真正做到遵守规则,公平竞争,这是体育的本色与底线——公正!
新课程改革以后,体育教材内容的选择有了一定的开放空间,学校、教师可以根据当地实际,在达到课程目标的前提下,自主选择、改编教材内容。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明确教学任务、目标和原则后,教师可以通过调查、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制订学年教学计划时,在选择教材内容时,根据各班的调查结果,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如,笔者在每学期期末考核课时,都会留出1~2个课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时,要求他们梳理、统计自己的学习成果,提出下一阶段的“学习期望”,指导他们根据学校的场地、器材、安全等方面,提出自己希望学习和掌握的项目。这种“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学生的“自由”思想得以激发,提出了很多合理的建议,诸如“我想学特别的本领,如,爬杆、踩高跷……”“老师,我希望每节体育课上,能留出一部分时间让我们自主锻炼活动”。每次收到学生们的自评表与建议书后,笔者都会认真阅读,并进行分类和统计,在下次课上,统一答复。如,有学生提出要挑战有难度的传统体育项目——高跷,笔者会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传统体育项目的宣传与推广,激发学生对传统体育运动的兴趣,培育爱国情怀。对于不可行的要求,如,“远离烈日”,笔者会委婉地告诉学生:体育课,是以增强体质、磨炼意志、学习技能等为主要目标的体验式课程,我们不做温室里的花朵,要做就做面向阳光向上的参天大树。
三、评价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手段
以往的体育课程的评价内容,大体上有以下3类:课堂表现、体质健康、运动技能。“课堂表现”主要关注学生的出勤、课堂纪律等方面;“体质健康”则是国家统一规定的该水平学生需测试的项目,是检测身体形态、身体机能等的一种有效手段;“运动技能”是检测该水平学生必学内容中的其中一项或若干项的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运用情况。由此可见,为了达到“课程育人”的目标,要使核心价值观深入学生脑海,并付诸行动,需要对课程教学评价进行适当的改革。随着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体育课堂学习素材的积累也越来越方便,如,借助手机或其他摄影设备,对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随时拍摄。拍摄的时机和观察点主要有:在学习任务下达后,学生自主练习的态度是怎样的,学生完成的质量及数量是怎样的等;在游戏比赛时,能否严格遵守规则,是否相互提醒;在有难度的互帮互助学习过程中,是否有努力保护照顾同伴不受伤害,是否尽力帮助同伴完成优美动作等;在随机分组时,能否友善地接纳学困生等。教师通过对以上素材的整理、归类后,利用雨天室内课时,与学生一起欣赏课堂片段,在温习、巩固动作的同时,重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体育品德与人际交往行为,帮助他们摆脱世俗的“胜利至上”“冠军光环”观念,逐步形成“参与比取胜更重要”“努力比第一更有意义”“成全团队也就是成全了自己”“你对别人的态度,也是别人对你的态度,要学会宽容别人的过失,友善相处……”等价值观。
总之,教育的根本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与技术,更重要的应该是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体育,作为一门深受学生欢迎的学科,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更应重新审视其育人的功能,为实现“少年强则国强”的中国复兴梦不断努力。
——蔡绪光(浙江省宁波东海实验学校,315800)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