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足球话语的建构与变迁

2017-11-27刘桦楠陆小聪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话语建构足球

刘桦楠,陆小聪

新中国足球话语的建构与变迁

刘桦楠1,陆小聪2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20世纪50年代初至2015年期间,中国足球话语建构的情况进行历时性梳理回顾,并归纳中国足球话语建构主体、议题、风格在各个时期的变迁情况,从而厘清新中国足球话语的发展脉络。研究结论:(1)话语建构主体渐趋多元化,每一类主体都成为不可或缺的中国足球话语建构主体,最终将中国足球话语建构的大门完全打开;(2)话语建构议题逐渐上升为“基于足球而又超越足球”的社会公共事务议题,使得中国足球话语建构体现出对于公共利益的关怀;(3)从无感情色彩的话语建构风格逐渐变迁为基于主观判断的讥讽、暗喻、以偏概全的话语建构风格,彰显现代社会的批判精神和话语民主意识;(4)在漫长的新中国足球话语建构过程中,话语建构主体、话语建构议题、话语建构风格发生着动态的变迁,勾勒出一幅动态的中国足球话语建构图景。

中国足球;话语建构主体;话语建构议题;话语建构风格;话语变迁

本研究针对自20世纪50年代初启动的新中国足球运动建设工程,直至2015年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并颁布《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期间,中国足球话语的建构情况进行历时性地梳理回顾,归纳话语建构主体、话语建构议题、话语建构风格在各个时期的变迁情况,从而完整地厘清新中国足球话语的发展脉络,为更好地推进和深化新中国足球话语研究勾勒出一个背景、提供思路上的些许启发。

1 新中国足球话语建构主体的呈现与变迁

1.1新中国足球运动初创期的话语建构主体(1949—1979)

该时期建构中国足球话语的主体主要是以党报《人民日报》和国家体委机关报《中国体育报》为代表的“体制内”报刊,而且有一批专门为《人民日报》《中国体育报》撰写足球新闻报道和评论文章的“笔杆子”,最具代表性的是汪大昭,这些报刊上经常刊登汪大昭撰写的有关新中国足球运动的新闻报道。

此外,新中国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贺龙、邓小平也非常关心新中国足球运动,曾就中国足球的现实水平进行过话语建构,做出过相关指示、寄语、勉励[1]:(1)1955年,当时的奥运会足球赛冠军南斯拉夫足球队来中国访问比赛,赛后毛泽东热情地接见了南斯拉夫足球队,并由衷发出感叹“我们今天输给你们,明天输给你们,但13年之后要赢你们”;(2)1954年时任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在国家青年足球队“留洋”匈牙利之前的送行会上公开寄语“我们足球事业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你们一定要勤学苦练,把外国的先进技术学到手,结合自己的特点去发展,为提高我国的足球水平作贡献”;(3)此外,贺龙在1964年的春天公开对足球界表达过自己的迫切心情“三大球为什么上不去?解放到现在已经15年了,再搞不起来,难道要搞50年?必须赶快下功夫啊!我快70岁了,希望在见马克思之前能看到三大球翻身,三大球上不去,我死不瞑目”,这句话语至今仍是足球界人士时刻鞭策自己、向着世界高水平足球运动水平奋发图强的“座右铭”;(4)1979年1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国家体委领导时所做出的指示精神“足球要增加‘娃娃’的事,要专门写个报告,要包括军队在内……足球不从娃娃抓起,是搞不上去的”[2]。

1.2新中国足球“改革寻路”时期的话语建构主体(1979—1994)

该时期中国足球话语主体除了《人民日报》《中国体育报》报刊,以《足球》报、《体坛周报》为代表的民办足球专业报刊也开始崭露头角,并培养出一批知名的足球新闻记者“笔杆子”,具有代表性的如创办《青年体育报》并任总编辑的毕熙东,为《足球》报、《体坛周报》《中国足球报》等足球专业报纸撰写新闻报道和评论的严俊君、李承鹏、马德兴、周文渊等。

此外,中国的文学作家、影视工作者也开始关注屡战屡败的中国足球。文学作家们在《倾斜的足球场》《5.19长镜头》《国脚容志行》《挑战者——记中国青年足球队主教练高丰文》等人物传记、纪实报告文学作品中建构着中国足球话语;影视工作者在以电影《球迷心窍》、相声《亚运之最》、《拍卖》为代表的影视作品中,用饱含感情的足球话语演绎着中国足球多舛的命运。

中国各级政府的一些官员也开始在公开场合针对中国足球改革发表言论。比如1992年2月27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时任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的发言:“足球可以作为体育改革的突破口,足球职业化改革更是要作为中国体育领域改革的‘先锋’‘突破口’‘试验田’,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3]”,1992年6月28日的《人民日报》刊发了袁伟民所述:“足球改革不是在原有的体制和机制上的微调和修补,这是一种积极的探索[4]”的定论;1993年6月20日的《人民日报》援引时任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同志所提出的“足球改革系统工程[5]”论断。

1.3 “甲A”时期的话语建构主体(1994—2004)

该时期针对“中国职业足球(甲A、甲B)联赛”议题的话语言说主体包括了各级政府官员、新闻从业人员、足球从业人员、足球投资人、学者、文艺工作者、法律工作者、普通球迷等在内的社会各界、各阶层人士,大有老幼妇孺谁都可以针对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发表言论之势,基于各种媒介渠道以话语主体的身份参与到中国足球话语的建构过程中,话语主体逐渐趋向多元化,该时期中国足球话语建构主体的多元化倾向要比前两个阶段显著。

该时期的中国足球话语主体除了《人民日报》《中国体育报》《中国足球报》之外,《体坛周报》《足球》报等民办足球专业报刊已经逐渐能够在中国足球话语的建构过程中与“体制内”报刊分庭抗拒、平分秋色,甚至于彼可取而代之。各大新闻媒体的足球记者、足球评论员等新闻媒体工作者当仁不让地成为不可或缺的主力军,比如最为鼎盛时期的足球新闻媒体工作者号称“八千足记”,早在1995年仅仅报名参加全国足球工作会议的新闻媒体记者就多达300余人[6]。

当时在中国已经大面积普及的电视媒体也逐渐成为建构、传播中国足球话语的主力军,比如央视、各地方台高密度地对中国足球职业联赛进行转播与评论,并培养出一批在中央电视台和各省市电视台专门解说、评论转播足球比赛的“名嘴”,普罗大众耳熟能详的如央视体育部张斌、黄健翔、刘建宏等,通过足球赛事解说以及电视专题节目,积极参与中国足球话语的构建,职业的电视足球评论员成为中国足球话语建构颇具影响力的一支生力军。前北京电视台体育部主任的田苏东曾说过:“1994年——1996年北京的电视观众都开玩笑称呼北京电视台为北京足球台[6]”;央视体育频道还制作播出金牌节目《足球之夜》以及大型足球专题纪录片《在路上——中国足球这几年》,涌现出诸如张璐、黄健翔、张斌等一大批足球“名嘴”。1994年5月6日的《人民日报》评论:“办好联赛离不开新闻媒体的支持,今年全国联赛能够‘火’起来,新闻界特别是电视台功不可没[7]”。

以1997年《大连金州不相信眼泪》中国足球第一网络博文发布在“四通利方的体育沙龙(今天的新浪体育网)为起点,网络媒介逐渐成为中国足球话语建构所不可忽视的主体。这篇足球网络博文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和互联网空间引起了巨大轰动,贴出短短48小时后,点击量就达到数万,而在1997年中国网民总数一共才62万!《大连金州不相信眼泪》一夜成名震惊了中国互联网界,并被尊称为“中国足球第一网络博文”和“全球最有影响的中文帖子”,并被几乎所有中文网站和《南方周末》等十几家报纸争相转载,完美地诠释了互联网媒介在呈现、传播中国足球话语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即时性”“‘爆炸式’点对面扩散”的特点。现任新浪网总编辑的陈彤在他撰写的《新浪之道》中回忆说:“老榕和他所撰写《大连金州没有眼泪》使人们第一次感到论坛的力量和影响[8]”。如同这篇博文的作者“老榕”所述:“在网络论坛里,人没有等级之分,谁都要凭借一个ID起步,靠文字和思想获得认同……[6]”,网络媒介话语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话语相比,没有异常严格的话语审查制度,更加推动形成开放度较大的中国足球话语空间。

此外,党和国家领导人依旧在关注着中国足球并积极参与话语建构:在1999年中国女足获得世界杯亚军后,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第一时间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中国女子足球队表示热烈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赛出了风格和水平,祖国和人民为你们高兴、为你们自豪……全国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同志们都要学习这种精神[9]”。正在外地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也特地向中国女足发来了贺信:“中国女足是一支优秀的队伍[9]”。

1.4 “中超”时期的话语建构主体(2004—)

该时期的中国足球话语主体除了报纸、电视、书籍等传统媒介之外,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手机自媒体已经在中国足球话语建构过程中突破了“配角”限制,非常鲜明地展现出“新闻的即时性”这一点特征,基于互联网的话语建构最大的优势就是传播速度快,与中国足球场域内各种实践行动是同步、第一时间发布相关新闻和消息的,而且基于互联网的话语建构是一种“爆炸式”的“点对面”扩散,话语建构速度不但快,而且扩散面积更大,因此,随着时代的变更,网络媒介越来越成为中国足球话语建构所不可或缺的主体,并能够与传统媒介平分秋色,甚至颠覆以往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在中国足球话语建构过程中的地位关系。

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媒介的发展日渐兴盛,互联网技术中介下形成了以“人民网——强国论坛”“虎扑足球论坛”为代表的网络足球论坛、体育论坛,当时中国尚没有严格的网络审查制度,至今最多也就是实行了网络实名制,因此,只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公民,都可以登录注册论坛,针对中国足球发表观点和看法,甚至宣泄感情,毫无障碍地基于互联网展开中国足球话语建构,甚至在网络实名制之前,连真实姓名都不用注册,只需一个虚拟的网名。特别是最近10年,基于互联网WAP技术支持下的手机自媒体平台,更是彰显了“在网络空间中人人都是话语建构者”的特征。

也正是由于网络新媒体以及手机自媒体的普及,以往对于中国足球话语主体的“门禁限制”几乎完全消失,社会各界、各阶层只要有能力通过个人计算机或手机接触到互联网,就可以几乎没有限制地参与到中国足球话语的建构与传播中,从而形成开放度、透明度较大的中国足球话语空间。

此外,党和国家领导人依旧在关注着中国足球并积极参与话语建构:(1)在2009年10月16日第11届全国运动会即将开幕之际,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曾公开倡导中国足球界:“继续发扬‘志行风格[10]’”;(2)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从不掩饰他对于中国足球的热切期盼,2013年6月习近平出访墨西哥的时候,曾在公开发表演讲时谈到:“我是一个足球迷,中国足球队一直很努力[11]”;2008年7月12日,习近平勉励中国女子足球队:“弘扬铿锵玫瑰高度团结、刻苦训练的优良传统[12]”;2009年10月,在德国访问的习近平感叹:“中国下了一个决心,足球一定要下决心搞上去,但是这个时间会很长[12]”;2011年7月习近平在与韩国民主党党首的会晤中倾诉了对于中国足球的三个愿望:“中国世界杯出线、举办世界杯比赛及获得世界杯冠军[12]”。

2 新中国足球话语建构议题的呈现与变迁

2.1新中国足球运动初创期的话语建构议题(1949—1979)

该时期内的话语建构主体主要围绕“新中国足球运动建设工程”这个主要议题进行话语建构,具体包括:(1)以新中国“第一届全国足球比赛大会”为发端的各级各类国内、国际足球赛事的报道,比如《人民日报》从1951年9月至1952年1月期间,对“第一届全国足球比赛大会”的“报名参赛通知”“赛会改期通知”“各个比赛日的赛况赛果通报”“赛会最终排名、全国足球选手名单”以及“邀请本次赛事的前四名来京表演赛通知”相关信息进行的新闻报道,1951年9月至1952年1月期间《人民日报》对新中国“第一届全国足球比赛大会”的系列新闻报道是新中国足球话语的发轫;(2)文革时期中国足球在“阶级斗争”“斗私批修”政治运动中的表现,比如《人民日报》曾刊登了一篇《优秀运动员怒斥‘三家村’黑帮》的新闻报道,将足球运动员陈家根推上了“斗私批修”的阶级斗争第一线[13];(3)新中国足球运动为加入、重返国际足坛大家庭所做出的一系列努力,比如1979年11月份《人民日报》《中国体育报》从宏观的足球运动发展战略层面对“确定十六个城市和地区为开展足球运动的重点地区[14]”的消息进行新闻报道,包括《人民日报》在70年代末对中国足球为重返国际足坛所做各项准备的新闻报道,比如对足球场地改建、队员训练备战、中国产制的足球成为指定比赛用球等情况的新闻报道。

2.2新中国足球“改革寻路”时期的话语建构议题(1979—1994)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足球话语始终围绕“中国足球分别向奥运会足球赛、世界杯足球赛发起的三次冲击历程”这个议题来建构的:(1)比如报道1980年中国足球队冲击莫斯科奥运会的历程与结局是“阴沟翻船”,报道1983年向洛杉矶奥运会冲击的历程和结局是“重蹈覆辙,再次阴沟翻船”,以及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期间,中国男子足球队被世界各大媒体报道为“最没有进取心的球队”[15],传媒报道中国足球征战1985年世界杯预选赛的“5.19”结局,“5.19”“只差一步到罗马[15]”“黑色X分钟[16]”成为了中国足球黑暗时刻的代名词和失败的话语标签;(2)中国足球1980年恢复参加世界杯预选赛时喊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口号[15]。

而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又开始以“中国足球改革寻路与探索求变”为社会性的焦点议题展开话语建构:(1)1991年3月初由《中国体育报》联合“武汉长江经济广播电台”开设“中国足球论谈”栏目以及《足球》报的特色栏目“春来茶馆”,为普通球迷、关心足球的学者等社会各界人士提供开放的“话语论坛”,话语建构议题就是“为中国足球未来的改革与发展献计献策”,全国各界人士和球迷针对这些话题各抒己见;(2)紧接着“改革”成为1991年4月份召开的全国足球工作会议的主题词,(3)1992年2月27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时任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的发言:“足球可以作为体育改革的突破口,足球职业化改革更是要作为中国体育领域改革的‘先锋’‘突破口’‘试验田’,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14]”,汪大昭在1993年10月29日的《人民日报》中所述:“落后的中国足球终于认真从体制上检讨自己的差距,终于把先进的足球管理问题而不仅仅是技术战术问题,拿到足协高层次会议上加以研究[17]”。

2.3 “甲A”时期的话语建构议题(1994—2004)

作为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的标志性举措,1994年中国足球协会正式启动了中国职业足球(甲A、甲B)联赛。1994年4月17日的《人民日报》发出了“职业足球联赛是中国足球改革的试金石,作为改革产物的职业足球联赛的成功与否,决定了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的进程和走向”的感叹,因此,该时期内的中国足球话语始终是围绕“中国职业足球(甲A、甲B)联赛”为焦点议题来建构的,把职业化改革和职业联赛光鲜亮丽的一面呈现给公众。

但是,在1997年之后开始逐渐深入揭批中国职业足球联赛的制度性弊端,比如央视《足球之夜》曾在1998年某一期节目中表态“我们报道1998年联赛不公平竞争现象的节目之所以引起观众极大的关注和兴趣,就是因为我们没有隐瞒真相、没有遮遮掩掩,在说真话,这是为了让我们的职业联赛健康成长”,央视《足球之夜》还曾指责“中国足协对联赛假球、黑哨等丑恶现象保持沉默而不发出声音或者说假话,实际上就是一种犯罪,《足球》报也曾感叹“假球并非中国独有,但任其泛滥而坐视不管是中国足球真正的耻辱[18]”。

也正是该时期内在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引导下,中国足球话语针对中国职业足球联赛的报道评论,逐渐超越了竞技体育的诠释范畴,上升为“基于足球而又超越足球”的社会公共事务议题。比如“中国足球改革”议题所蕴含的社会改革与经济体制转型的象征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足球专业领域所能够诠释的范畴。

2.4 “中超”时期的话语建构议题(2004—)

中超时代的中国足球话语不以中超联赛的赛况和球队训练情况的报道为主要议题,而是以超越竞技体育范畴的“改革视野下的职业足球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做为社会性的焦点议题,特别是针对中国足球协会与足球运动管理中心“管办不分”“政社不分”“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体制、机制弊端,以及所出现的“假赌黑”不公平竞争现象以及“足协官员贪腐”的现象进行深入的揭批。比如《大审判——中国足坛扫黑风云纪实》中所述:“在过去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尽管建立起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但权利仍然是我们社会的中枢,因此,与其说2009年反赌扫黑风暴中被审判的官员、裁判、运动员、投资人陷入了中国足球的泥潭,不如说他们倒在了当时的社会乱象之下……中国足球的彻底改变有赖于社会大环境的改变[19]”;再比如孙立平教授曾针对2004年中超联赛罢赛以及所引发“G7革命”,撰写了《足球政治之西西里化》《足球政治之联盟破裂》《足球政治之真假革命》《足球政治之“薄弱环节”》《足球政治之革命结局》一系列文章:“社会生活的西西里化,即一种以不信任为基础的稳定结构,而中国足球已经深陷规则破坏之后的不信任的社会结构之中[20]”。

直至2015年初《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通过审议并颁布之后,中国足球议题上升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发展振兴足球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这个政治议题的高度[21]。

3 新中国足球话语建构风格的呈现与变迁

3.1新中国足球运动初创期的话语建构风格(1949—1979)

该时期的中国足球话语建构以及时、准确、客观和不掺杂任何主观感情色彩的叙事风格为主。《人民日报》对“第一届全国足球比赛大会”等相关信息的报道就采用了及时、准确、客观、平铺直叙的话语风格,以至于此后较长一段时期国内新闻媒体一直沿用类似的话语风格对新中国足球运动建设工程进行报道。此外,在1957年5月至6月期间《人民日报》以客观准确的叙事风格,对新中国男子足球队第一次参加(第6届)世界杯预选赛的相关情况进行的新闻报道,而且无论是对新中国历史上首场世界杯足球预选赛中国队战胜了当时的亚洲劲旅印尼队的新闻报道,抑或是此次世界杯预选赛中国队最终因净胜球少一个而被印尼队淘汰的新闻报道,话语中都没有流露出欣喜若狂或者悲观失望的偏激情绪,始终在话语上保持着客观、宠辱不惊的风格。

在十年动乱期间,传媒对中国足球的报道也蒙上了浓重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挂帅”的话语建构风格,文革期间《人民日报》对中国队所参加足球友谊赛的赛况赛果的报道经常出现“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增进友好、团结反帝”“政治与技术相结合就能无往不胜”的政治话语。

文革结束后,中国足球话语建构风格摆脱了政治阴霾,重新回归真正的足球话语风格。1979年9月28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角球’一技,数年之功——记优秀足球运动员容志行》的文章,文章针对“中国足球队核心球员容志行发角球的技术特点”进行客观写实的新闻报道[22]。

3.2新中国足球“改革寻路”时期的话语建构风格(1979—1994)

20世纪80年代期间围绕“中国足球冲击历程”的话语建构风格,在继续秉承客观叙事风格之外,还逐渐渗透了含有主观感情色彩和判断成分的话语,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1)讴歌塑造——谱写中国足球“屡败屡战”的励志图谱,使用浓墨重彩的正面标签型话语,歌颂优秀足球运动员、教练员的敬业、爱国、拼搏精神,用话语在社会中塑造足球界人士的“劳模”形象,并对中国足球百折不挠、屡败屡战的不服输精神进行鼓励,抒发着人们对于中国足球深切的情感以及殷切的期许,文学作品《“绿茵王子”今与昔——记守门员傅玉彬》《中国的“贝利”——记足球健将容志行》《国脚容志行》《挑战者——记中国青年足球队主教练高丰文》以及电影《球迷心窍》是这类话语风格的典型代表;(2)倾诉苦闷——倾诉社会各界对中国足球“爱之深、责之切,恨铁不成钢”的苦闷心理,比如新闻报道话语将中国足球历次冲击世界大赛的结局建构为“阴沟翻船”“重蹈覆辙,再次阴沟翻船” “一球未进、惨遭淘汰、兵败汉城”“5.19”“只差一步到罗马”“黑色X分钟”等话语标签,成为了中国足球屡战屡败的代名词[23]。但是上述任何一种话语风格都未丧失理智地采取极端方式,更没有在字里行间表现出歇斯底里的绝望与悲观情绪,而是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理性地将自身主观感情色彩融进建构的足球话语中,最终形成爱国主义主旋律一般的中国足球话语,并由这些中国足球话语谱写出一幅足球界人士励志人生的精神图谱。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足球屡战屡败的背景下,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国新闻媒体是以一种“中国足球路在何方”的迷茫和彷徨的风格来建构中国足球话语:1990年2月13日《足球》报发出感叹“中国足球在90年代不需要哀怨的舆论氛围,需要冷静的思考和实干的尝试[24]”;1990年10月2日《人民日报》发出“中国足球什么时候能有根本性改观呢,中国足球需要变革[25]”这样旗帜鲜明的话语,被当日的《足球》报全文转载,由此在《足球报》上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足球出路何在”的话语讨论。

之后的中国足球话语风格由“路在何方”的迷茫困惑逐渐过渡到围绕“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道路”的踌躇与犹豫不决,对待足球职业化改革的态度模糊不清甚至担忧,从此时的中国足球话语风格中可以体会到当时的中国社会并没有就中国足球职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改革达成一个共识,诸如此类担忧与疑虑甚至上升到政治方向、姓资姓社的意识形态问题。比如1990年2月13日《足球》报,有一篇“记者与捷克冠军足球队教练谈球经”的采访谈话记录,援引该教练的话语“足球职业化是资本主义产物”作为该文章的标题:“我(该教练)认为足球职业化是与资本主义高度商业化社会相联系的[26]”;1990年7月14日《足球》报第7版上醒目的标题《职业化?不,谢谢》。

3.3 “甲A”时期的话语建构风格(1994—2004)

该时期阶段内,以1997年世界杯预选赛的总结新闻发布会为分水岭,针对“中国职业足球职业联赛”议题的话语建构风格是截然相反的。

1997年之前的中国足球话语建构始终对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保持着乐观的话语基调,通过乐观的话语描绘出一派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初期欣欣向荣的景象,并在全社会营造出“足球职业化改革获得‘成功’,中国足球的改革之路走对了[27]”这样一个舆论氛围。1994年——1995年的中国足球职业联赛被传媒建构为“职业联赛‘黄金期’”“球市火爆”“联赛上座率爆棚”“职业化改革欣欣向荣”是最具代表性的话语标签,比如1994年首轮甲A联赛刚刚结束,4月23日的《人民日报》就开始迫不及待地报道:“从‘甲A’联赛首轮看球市,哨声一响,许多‘愁眉不展’者一下‘喜笑颜开’”,并通过一系列实证的统计数据来证明:“联赛第一轮上座率不错”,甚至运用“爆棚”这个词语来形容球市的兴旺,迫不及待地向全世界发出声音:“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得到了球迷和市场的接纳与认可[28]”。5月6日的《人民日报》基于客观事实评论:“虽刚战三轮,已让人感到一种新的面貌,绿茵场内,球员踢得卖力,体现出为事业奋斗的精神,这样踢下去,中国足球水平提高有望,观众席上,球迷踊跃,看得投入,联赛赛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呈现好的势头[27]”。甚至在1994年底召开的全国足球工作会议上,经过传媒的报道,还诞生了著名的“两个没想到”话语:“没想到中国足球的改革进行得如此顺利,1994年中国足球甲A联赛在成都开幕;没想到成都这把‘火’一下子就把全国‘点旺’了,这种火爆状态在1994年间快速蔓延到全国各个职业足球赛场[6]”。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1997年中国足球再一次折戟沉沙世界杯预选赛,中国足球话语氛围从足球职业化改革初期的虚假繁荣“泡沫”中清醒过来,传媒不再对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初期的虚假繁荣歌功颂德,转而对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弊端进行深度反思与激烈的批判,比如“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管办不分”“不公平竞争”“假B五鼠”“黑哨”“实德系”“假赌黑”这一系列揭批中国足球的话语标签代表着该时期典型的中国足球话语风格,以及1998年10月5日《足球》报刊登了李承鹏撰写的《中国足球‘资本论’》,引发极大社会舆论轰动,最终营造出“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的症结在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弊端”“伪职业”这样一种社会舆论氛围。

3.4 “中超”时期的话语建构风格(2004—)

该时期阶段内中国足球话语建构风格以揶揄、嘲讽、谩骂、暗喻式的指桑骂槐、以偏概全为主,此外,在塑造中国男子足球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群体形象的话语风格中,足球运动员被塑造为“高收入、低竞技水准、职业素养缺失、道德意识低下”的“嫖客、黑社会、赌徒、瘾君子、球霸”这些负面形象标签。裁判员黄俊杰面对电视转播镜头泪涕交加地忏悔:“我对不起球迷、对不起父母,唯一对得起的就是中国足协这帮官员……[29]”是揭批中国足球制度性弊端最为彻底的话语建构风格。

“反赌扫黑”过后的中国足球话语建构以“恒大现象”“金元中超”“烧钱”为风格标签,这类话语风格标签显示出社会各界主体对于该时期中超联赛以及恒大足球的褒贬不一、争议较大的话语建构风格。2015年年初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 :“推动中国足球改革发展,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息息相关”,清晰地显示出彼时的中国足球话语所承载的政治意蕴与民族使命,彰显出中国足球话语建构的政治风格。

4 结论

(1)话语建构主体由最初的党报党刊或国家体委机关报,逐渐加入了民办专业报刊以及个人撰写出版的书籍,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话语建构主体逐渐发展成为包括电视媒介以及网络新媒介在内的多元话语主体,都成为不可或缺的中国足球话语建构主体,最终将中国足球话语建构的大门完全打开,其中,新中国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是中国足球“重量级”的话语建构主体。

(2)话语建构议题从最初局限于足球运动自身诠释范畴的“新中国足球运动建设工程”“三次冲击世界大赛的历程”,发展为牵涉社会转型与改革的“中国足球改革寻路与探索求变”,直至话语建构议题转移到“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才进而聚焦于“基于足球而又超越足球”的社会公共事务议题,直至2015年上升到关乎深化改革、民族兴旺的政治高度,在中国足球话语建构中体现出对于社会公共利益的关怀。

(3)话语建构风格由最初的客观准确、理性冷静、不掺杂主观感情色彩,开始逐渐渗透主观感情色彩和判断成分的“歌颂塑造”“苦闷宣泄”“迷茫困惑”“踌躇彷徨”话语建构风格,并逐渐发展成为“甲A”时期的“乐观赞扬”后“悲观揭批”的话语建构风格,甚至到了“中超”时期演变为基于主观判断的讥讽、暗喻、以偏概全、褒贬不一的话语建构风格。

(4)总而言之,各个时期阶段的新中国足球话语建构主体、话语建构议题、话语建构风格并非是静态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中国足球运动、中国体育、中国社会的改革与发展,不断地发生着动态的变迁,惟妙惟肖地勾勒出一幅变动不居的中国足球话语实践图景。

[1] 伍绍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综合卷)(1949-1998)[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11.

[2] 杨启为,罗彬.新中国历届领导人的足球情怀[J].广东经济,2014(10):34-39.

[3] 汪大昭.坚定信心 败而不馁 伍绍祖强调足球出路在大胆改革[N].人民日报,1992-02-27(04).

[4] 汪大昭.全国足球工作会议闭幕 袁伟民再次就任中国足协主席[N].人民日报,1992-06-28(04).

[5] 汪大昭.要锲而不舍地深化足球改革[N].人民日报,1993-06-20(04).

[6] 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中心. 在路上——中国足球这五年[DB/CD].北京: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1999:第11集——镜头、笔头、脚头.

[7] 萧鸣.爱护自己的联赛[N].人民日报,1994-05-06(04).

[8] 陈彤.新浪之道[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120.

[9] 新华网.领导人活动报道专题[EB/OL].[2002-07/19].http://news.xinhuanet.com/misc/content_486101.htm1999-07-13.

[10] 百度百科.志行风格[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11] 腾讯体育.国足回应习近平:为了祖国 我们会努力的[EB/OL].[2013-10-09].http://sports.qq.com/a.

[12] 凤凰资讯.习近平的足球简史:国足夺世界杯是我的愿望[EB/OL].[2015-03-17].http://news.ifeng.com/a/43357711_0.shtml.

[13] 陈士军.优秀运动员怒斥‘三家村’黑帮[N].人民日报,1966-10-14(04).

[14] 汪大昭.确定十六个城市和地区为开展足球运动的重点地区[N].人民日报,1979-11-20(04).

[15] 袁伟民等.中国足球大典[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4.

[16] 刘小明.足球:中国体育改革的突破口[N].人民日报,1992-12-4(04).

[17] 汪大昭.不尽足球改革潮[N].人民日报,1993-10-29(11).

[18] 李承鹏.假球并非中国‘特色’[N].足球,1998-08-24(03).

[19] 金汕.大审判——中国足坛扫黑风云纪实[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2.

[20] 孙立平博客.旧文整理之六:关于足球政治的几篇短文——足球政治之西西里化[EB/OL].[2009-03-24].http://sun-liping.blog.sohu.com/112945012.html.

[2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5-03-17].http://www.cas.cn/gj-4322711.shtml.

[22] 姚铮.‘角球’一技,数年之功——记优秀足球运动员容志行[N].人民日报,1979-09-28(03).

[23] 苏少泉.中国足球“无能”的代言词[N].人民日报,1992-12-04(04).

[24] 汪大昭.中国足球路在何方[N].足球,1990-02-13(01).

[25] 汪大昭.中国足球需要变革[N].足球,1990-10-02(01).

[26] 方伟.记者与捷克冠军足球队教练谈球经[N].足球,1990-02-13(04).

[27] 萧鸣.爱护自己的联赛[N].人民日报,1994-05-06(11).

[28] 杨洋.从“甲A”联赛首轮看球市[N].人民日报,1994-04-23(03).

[29] 新浪视频.中国足球职业联赛20年词典——黑哨[EB/OL]. http://match.sports.sina.com.cn/video/csl20nian/?dpc=1.

ConstructionandChangeofFootballDiscourseinChinaafter1949

LIU Huanan1, LU Xiaocong2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context analysis, the present paper makes a diachronic review of Chinese football discourse construction at the various stagesduring the period from the early 1950s to 2015, and sums up the change of Chinese football discourse construction agent, discourse construction issue and discourse style, thus making clear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hinese football discourse development, working out an outline and making an enlightenment for study of Chinese football discourse. Conclusions: (1) the agents of discourse construction become more and more diversified and each agent is an integral part in opening up the door of constructing Chinese football discourse; (2) the scope of discourse construction issues evolved gradually from football specific ones to social public ones, showing China football discourse construction'sconcern for public interest; (3) discourse style evolved from emotionlessone to subjective judgment of sarcasm, metaphor, and overgeneralization, highlighting the critical spirit and discourse democracy consciousness in modern society; (4) discourse construction agent, discourse construction issue, and discourse construction style underwent constant changes, forming a dynamic picture of China football discourse construction.

Chinesefootball;discourseconstructionagent;discourseconstructionissues;discourseconstructionstyle;discoursechange

G843Documentcode:AArticleID:1001-9154(2017)05-0047-07

G843

:A

:1001-9154(2017)05-0047-07

(编辑 马杰华)

2015年度国家社科青年项目“中国足球媒介话语研究”(15CTY024)。

刘桦楠,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E-mail:liuhuanan810916@126.com。

1.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2.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上海,200444 1.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2.School of Sociology and Political Science,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2017-01-26

:2017-04-21

猜你喜欢

话语建构足球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画与理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雷人话语
让足球动起来
雷人话语
少年快乐足球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