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侧掩护在专项化体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2017-11-27李贵昌
文/李贵昌
篮球侧掩护在专项化体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李贵昌
本文以篮球侧掩护配合为切入点,介绍侧掩护配合过程中易范的错误及纠正方法,为提升体育专项课程教学能力提供指导。
掩护者;被掩护者;进攻;防守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虽然掌握了侧掩护配合动作要领,但在比赛中鲜有成功案例,这将引起学生对战术配合的实用性产生怀疑,渐渐失去学习兴趣和相互间的信任,下面笔者谈几点个人的教学经验,供广大同行参考。
一、掩护者在掩护过程中易犯错误和纠正方法
1.掩护犯规
(1)姿势错误:距离过近,上体前压,双手推人,位置偏斜。
纠正方法:两脚间距宽于肩,扩大掩护面积,保持身体重心,应对防守者身体对抗,双手交叉放于胸前,上体正直,两者之间保持30cm距离,为防守者留有避开掩护的余地,掩护应在防守者视野之内。
(2)移动掩护:企图阻挡防守者的正常移动,跟随防守人移动而移动的“二次掩护”。
纠正方法:掩护者快速、果断,同时运用一步急停,身体处于静止状态,不允许随防守人移动。
2.掩护后跟进
(1)姿势错误:重心过高,控制面积小,抢位失败,失去进攻主动权,影响了进攻动作的连贯性。
纠正方法:滑步跟进,降低重心、扬起双手、观察被掩护同伴的进攻意图,接球后可直接选择投篮或通过运球调整到最佳进攻位置,保证进攻动作的连贯性,同时也可占据争抢进攻篮板球的有利位置。
(2)转身方向错误:掩护者运用前转身跟进,导致转身一瞬间无法观察到被掩护同伴的位置及进攻意图,不能迅速占据有利位置,取得进攻主动权。
纠正方法:以内侧脚为轴,后转身跟进,转身后迅速抢占有利位置,挡住防守人。
3.掩护后跟进时机和角度
(1)时机不当:掩护后跟进早或晚都将影响配合质量。
纠正方法:掩护后,当被掩护者突破至与掩护者成一条直线时,后转身滑步跟进。
(2)角度不佳:掩护者跟进与被掩护者进攻角度不佳,被掩护者将失去足够的传球空间和进攻的有利条件。
纠正方法:掩护者跟进与被掩护者进攻成梯形移动,使协防人远离被掩护者,拉大进攻空间便于被掩护者突破得分,并提供足够的空间为掩护者传球助攻。
二、被掩护者在掩护过程中易犯错误和纠正方法
1.掩护角度不佳
掩护者与被掩护者之间掩护角度不佳,为防守者创设挤过的有利条件,破坏掩护质量。
纠正方法:被掩护者观察掩护者掩护时,有意向反方向做突破假动作或者运球调整角度,当防守位置发生改变时进行掩护,将会制造出最佳掩护角度,也会减少移动掩护引起的犯规。
2.被掩护者突破远离掩护者
当被掩护者突破未紧贴掩护者时,两者之间会出现缝隙,防守者可运用挤过而轻易破坏掩护。
纠正方法:被掩护者在同伴掩护时,侧肩紧贴掩护者突破,不留给防守者一点可挤过的空隙,提高掩护质量。
3.被掩护者对突或传的选择犹豫不定
被掩护者遇掩护后只想传球,忘记自身进攻或只想进攻忽略传球助攻。
纠正方法:被掩护者遇掩护时首先是自身的主动进攻,只有被掩护者全力突破时,才会吸引协防者的补防,这时选择传球机会更佳。
4.传球方法及时机把握不准确
掩护跟进出现机会时,被掩护者无法在第一时间用最恰当的传球方法传球。
纠正方法:被掩护者突破时抬头观察掩护者移动的位置,传球手段多选择击地、体侧或肩上等方法,动作小且隐蔽,当机会出现时,第一时间传球给掩护者。
三、掩护者与被掩护者之间在掩护过程中易犯错误和纠正方法
1.掩护者和被掩护者同时移动
如果掩护者和被掩护者同时移动,掩护者无法在静止状态下完成掩护,防守者可以轻易破坏掩护。
纠正方法:掩护者负主要责任,被掩护者待掩护者处于静止状态时,再发动进攻,这样成功率会大大提高。
2.掩护者和被掩护者之间沟通不够
掩护者和被掩护者相互没有语言和动作的沟通,掩护者犹犹豫豫,被掩护者既想个人进攻又想让同伴掩护,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掩护失败。
纠正方法:掩护配合应从被掩护者发起,被掩护者具有进攻主动权,当被掩护者捕捉到进攻的最佳时机时,主动发出掩护信号,用语言、眼神或肢体动作暗示掩护者掩护。
3.掩护者跟进方法的选择
掩护后转身跟进或原地投篮,不能很快做出选择。
纠正方法:掩护后根据防守人的位置,选择跟进或原地投篮,当防守人退至篮下,选择原地投篮,当防守人试图挤过或交换时选择后转身跟进,如防守人交换防守,则形成内线大打小,外线小打大的有利局面。
侧掩护配合技术的深层探究,在实际课堂教学和比赛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揭示了注重技术细节的教学优于传统教学,配合成功率大大增加,学生运用侧掩护配合的次数也逐步提升,配合的成功给学生带来了快乐和自信,高中专项化教学就应该把技术细节专研的更深、更透彻、更贴近于实战的需要,为大学阶段个性化教学和专业化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方式的转变,促成了学习目标的达成,综合能力的提高,凸显了创新和改革的显著效果。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嘉定分校 201821)
G633.96
B
1005-2410(2017)10-00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