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体育教研活动存在问题的举隅与分析

2017-11-27文/吕

体育教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研讨教研专家

文/吕 娟

区域体育教研活动存在问题的举隅与分析

文/吕 娟

本文针对区域教研活动中存在听课缺乏积极性,评课流于形式,研讨缺乏互动和活动后缺少反思跟进等问题,进行了案例举隅分析,建议培训活动要有备而来,有的放矢,搭建多元的对话平台,进行阶梯式跟进等,这些策略对提升区域教研活动组织,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区域;教研;问题;对策

县区教研部门,经常举办一些区域体育教研活动,这些区域教研活动,为一线体育教师搭建了良好的学习平台,有利于教师参与教学研讨,交流教学中的困惑,在交流碰撞中提升专业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专业发展。然而,由于有些教师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加之有些地方在组织区域教研活动时目的不明确,制度不健全,措施不扎实,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形式主义,致使这些教研活动大打折扣。如何真正发挥区域教研活动的价值,笔者就自身参与区域教研活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举例、剖析并提出对策,供同行参考并批评指正。

一、听课缺乏积极性,建议培训“有备而来”

案例:一次区域体育教研活动,执教者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课上充满激情,学生也在教师的组织下积极地进行学练,课堂一片生机勃勃。然而再看观课教师,有的在认真听课,但还有一部分人躲在角落里聊天,不时发出窃笑声;有的在看手机,偶尔抬头看一下上课情况。试想这样的听课效率会是什么样的?有的体育老师抱怨没有机会出去学习,但往往有机会出去学习的时候又虚度时间,觉得无所谓。为什么会这样呢?

剖析:诸如此类的现象并不少见,活动组织方精心组织,但参与教师却应付了事,一方面说明听课教师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另一方面说明教研活动的主题和组织形式不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导致活动效果不佳。

对策:只有教师内心真正需要,教师在培训时才有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所以组织区域教研活动要“先备课”,了解教师需求。第一,调查摸底,真正把握教师的发展需求。具体方法可以利用各种集会如运动会、会议等,或者QQ群、微信群、网络,向全体教师发放不记名调查问卷,了解教师需要什么方式、内容的教研活动,希望在哪些方面获得提升。这样,才能契合教师的需求。第二,建立培训资源库。县区级教研经费有限,教研员也想提供品质丰富的培训内容,但由于教研员孤掌难鸣,这时,就需要多方协作,一起联动解决这个难点。建议拓展培训库专家组成,在原有大市、县区教研员、高校教授为基础的专家队伍之上,把“草根专家”也纳入专家库。这些草根专家既包括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还包括学有专长的民间艺人、或者术有专攻的班主任或者精于某一领域的普通教师。如邀请退伍军人为教师讲解与示范队列队形,如让社区花样跳绳老人教习跳绳方法,如邀请优秀班主任介绍学生管理经验,以此来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秩序,邀请语文教师培训体育教师教学语言如何“精讲”“生动”,邀请擅长电脑的教师培训体育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件制作能力等。当然,县区教研部门,还要打通传统的行政壁垒,与邻近县区加强联系、沟通,列出各自的培训优势与内容清单,实现区域内或者区域之间横向联系整合。第三,自主报名,选择性学习。学期初,组织部门将本学期拟定的培训主题、内容、方式等进行公布,教师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关培训,自主报名,这样既尊重了教师的选择权,又提高了教师学习的自主性。如常州市很多体育教育活动就是通过自主报名的方式进行选择学习。

二、评课流于形式,建议培训“有的放矢”

案例:一次区域教研活动,听课后是评课环节,部分老师为了逃避评课,听课结束后就悄悄离开了,到达评课场地的老师也都不愿意主动评课。有两位老师被主持人随机点到,但都只是说了一些好听的客套话,如教学流程层层递进,教师动作示范标准等,对课堂存在的问题并没有提出有效的建议。这样的评课方式浮于表面,也达不到教研活动的目的。

剖析:教师不愿评课或不会评课,主要原因是缺少提前做功课和活动时的任务分工。目前很多体育教研活动开展次数不少,但不求质量,总是活动前发个通知,活动中教师随意听听,课后随便评评就结束了。只图走个过场,拿个学时证明,至于教师有哪些困惑,上课还存在哪些不足,都不了了之。

对策:提前学习主题,定向学习,提升研究深度。首先,培训前加强宣传策划,将培训活动举办的背景、意义和精彩看点,提前向教师宣传,让教师“心向往之”,拉近文件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其次,提前公布研讨主题与内容,让教师提前学习相关知识。组织方可利用QQ群将资料集、活动主题、上课教师简介、上课年级与内容、教学设计等上传至网络,供教师提前学习。第三、细致分工,全员参与,动静结合。体育教师是一个特殊的教师群体,长时间的静态听训,不适合体育教师这个群体。培训安排时,就宜将静态培训与动态培训相结合,即将听讲座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借鉴2016年江苏省体育送培到常州新北区的一次活动模式,上午由专家讲述“如何听评课”,就如何听课、观课分组及注意事项一一讲解清楚。下午,将参训全体教师分成若干观课观察小组,有教学方法、运动负荷、教学语言、运动心率、教学评价、技能教学、场地器材等众多观察组,每个小组分设组长一人,记录员一人,每个成员都带着具体的任务进行听课观课,课后每组教师围绕本组的观察维度进行评课研讨,这样的教研方式既提高了课堂听课效率,又为评课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可谓“有的放矢”。这样多维度的分工听评课,还可以避免评课中“一面倒”或者“打击报复”的现象,有利于大家多维度解剖课堂,提升教学研究的深度。

三、研讨缺乏互动,建议“多元化”对话

案例:一次教研活动评课现场,台上专家侃侃而谈,讲理念说策略,讲得口干舌燥,而台下的教师一片低头族,并非在思考,而是在玩手机。很多教师在评课环节“很低调”,总是做台下默默的听者。这样的评课议课,缺乏专家与一线教师的积极互动,缺少了心与心的交流。

剖析:由于很多老师不善于理论的提升与总结,又碍于面子担心发言会受到同行的负面评价,因此不愿意主动评课。而且教研活动规模越大,专家级别越高,给教师带来的心理压力就越大。基于此,长期以来,教研活动随着区域越广、参研教师越多,研讨互动程度日趋呈下降趋势。

对策:创建多元对话平台,鼓励教师主动参与研讨。教师害怕发言,主要原因是担心自己的观点不被专家或同行认可,针对此可以搭建匿名对话平台,让发言教师彻底放下思想包袱,如可以临时创建微信群、QQ群或论坛,允许教师匿名发表意见,鼓励教师放下面子,畅所欲言。针对培训人多教师发言紧张,语言表达不流畅的情况,可以允许递纸条,将教师的想法写在纸条上,由工作人员或者委托同行递给专家,由专家给予答疑解惑。针对教师不愿主动上台评课的情况,也可以采用现场随机抽签制度,根据抽签决定评课教师,这样还可以让每位教师认真听课,提前思考。常州市孙建顺名师工作室就是采用这种评课方式,由上课教师进行抽签,为了让教师有话可说,活动前把上课教案发在群里,提前学习,并规定评课时间,一般在6~8分钟,先让教师敢说有话说,再对评课质量提出要求,让教师围绕某个主题进行评课,让评课更有深度。由于时间有限,每次抽签评课的人也有限,为了更多的教师参与评课,还可以进行后续评课,就是在活动结束后,利用QQ群等网络渠道进行评课交流,让教师的思维火花有更好的碰撞,也让教研活动价值进一步放大。通过这些多元对话平台,教师能够充分发表评课意见,既加强了教研活动的互动力度,又锻炼了教师的思维表达能力。

四、后续反思不足,建议“阶梯式”跟进

案例:组内一位年轻教师执教一节校级投掷课,这位教师基本功扎实,教学设计新颖合理,但在纠正学生错误动作时集中次数过多,没有采取恰当的方式。课后讨论过程中,有的老师认为这样的情况上一次教研活动中提出来讨论过但还没有改进,之后该老师也对自己活动后没有及时反思进行了自我批评。

剖析:区域教研活动后,很多老师听完就完了,并没有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重建,促进教学的提升,而是依然重复着老“问题”。大部分教研活动的开展,将关注点放在活动前和活动中,而对活动后的反思以及重建和跟进关注甚少。教学研究是动态的循环研究,研讨课的结束不应该是研究的终止,相反应是下一轮教研活动的“开始”。

对策:成立研究团队,进行“阶梯式”教研,形成长线品牌。“阶梯式”教研模式来自浙江省五城区教研活动的启发。就是在上课评课之后进行现场重建,由评课教师再上“改进课”,通过当场进行的改进,让所有看课的教师获得交流学习的价值,改进课后再由专家进行点评,这样层层递进,让参与的教师获得更大的收获,像阶梯一样不断进步和完善。这种阶梯式教研还需要多现场拓展到现场外,因为现场重建,还受到教师水平、精力和时间等众多因素的限制,建议教师带着现场反馈的问题,组建问题研究团队,继续深入研究。课后场外研究成果,还可以将重建的课堂教学拍成教学视频,或重点环节拍成片断视频,通过QQ群、微信群或者网络传阅,继续接受更多同行的研讨。广大教师也可以针对研讨情况,继续在网上发帖研讨、随笔撰写、成果梳理、精品提炼,或者将存在的问题,制成微型课题,进行长时间研究,将研究结果撰写成教科论文。教研部门也可以将全年教研培训活动整合与优化,进行“一条龙”设计,如把专家讲座变成教研活动前的“理论导学会”,把上课研讨变成专家讲座阐述理论的“实践会”,把教学沙龙办成培训活动后的思想碰撞会,把论文评比变成教研成果的交流盛会、展示盛会,这样就能聚焦研究主题,形成长线研究活动,可望打造成教研品牌。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实验小学 213138)

G633.96

A

1005-2410(2017)10-0048-02

猜你喜欢

研讨教研专家
致谢审稿专家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水运发展与专业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请叫我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