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典籍语言中的隐喻模式及其特点浅析

2017-11-26施莹莹

文教资料 2017年22期
关键词:语言学

施莹莹

摘 要: 中医药学是我国历史长河里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我国各类中医典籍语言极其丰富多彩,在表达医学常识、病因、病机、治则原理的同时,表现出了许多语言学现象,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隐喻现象。中医典籍各种“取象比类”过程,实际就是语言的隐喻。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找出中医典籍语言中的主要隐喻模式及特点,为传统中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中医典籍 语言学 隐喻模式

一、研究中医典籍语言的意义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之一的中医,拥有独特的、丰富的理论体系,“取象比类”是中医基础理论构建的核心方式,也是中医理论构建的认知工具。这种“取象比类”的过程实质就是一种隐喻认知的过程,中医典籍语言中充满了大量隐喻。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对中医典籍语言中列举的各类“取象比类”进行跨学科研究,找出中医典籍语言中的隐喻模式及特点,能够为更清楚地认识、领会中医语言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

1.有助于维护中医的传统文化地位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这种前瞻性和指导性质在中医典籍中往往借助隐喻的形式体现,研究中医语言,能更好地发挥这种前瞻性和指导性,有助于进一步巩固中医学的地位。

2.有助于推动中医学走向世界

习近平同志强调,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背景下,作为语言研究者,用语言学方法对中医典籍语言中的隐喻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能让人们更全面客观地理解中医语言,了解中医的核心理论基础,更好地推动中医药学走向世界。

二、中医典籍语言中的主要隐喻模式

在Lakoff & Johnson(1980)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到了隐喻的三种基本形式:概念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这些隐喻模式在中医典籍语言中都有着非常高的出现频率。

1.概念隐喻

Lakoff & Johnson认为:“我们的概念系统大部分是隐喻……人类的思维过程很大程度上是隐喻的。”正是由于人的概念系统中存在隐喻,因此,在中医典籍的语言表达中,这种概念隐喻比比皆是: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写道:“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取象于一國之君,将心脏中人体中的重要性等同于一国之君在人们心目中的概念。还有中医中的“五行学说”,也是将自然界的“金、木、水、火、土”概念类比为人体的身体结构,分别对应人的五脏六腑。

2.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也叫空间隐喻,是一种意象图式隐喻,以空间概念为始源域,构建其他非空间性的目标域。把空间方位关系投射到非空间方位概念上时,就形成了方位隐喻。如《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将空间方位上的“东”生出的风、木、苍与肝脏相属。《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曰“脾者土也,治中央”,用土象来比类脾脏,其作用是统治人机体的“中央”。

3.本体隐喻

本体隐喻也叫实体隐喻,其中最普遍、最典型的就是容器隐喻。在古代,人们将人的整个身体看作一个大的容器,而把体内的一些器官看成小的容器。如《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中提到“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这里把头、背、腰、膝、骨看成储藏物品、财富的“府”,成为精神、五藏、肾、筋、髓的贮存容器。

三、中医典籍语言中的隐喻特征

在语言学理论视阈下,中医典籍语言中的这些隐喻模式具备以下特点:

1.具有系统性与连贯性

从哲学角度来说,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共性和个性。中医思维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天人相应”这一哲学理念之上的。天人相应的核心就是把天、地、人统一起来,认为人体就是一个自然,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是一样的,即“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它通过将人置于和天地共处的一个大环境背景下观察生命活动规律,进而形成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天人合一、形神一体、内外相应的大系统。

2.具有广泛性与经验性

在中医典籍取象比类的隐喻实例中,涉及范畴十分广泛,从自然界到社会再到哲学,从感觉范畴到战争范畴再到社会阶级范畴等,由不同范畴的物象提炼出意象再由意象反推到人体的物象。

3.具有多样性与延伸性

在中医典籍语言的取象比类隐喻过程中,一方面,对于所取的一个意象概念,并非一成不变,相反,这些象具有动态延伸的特点,可以依据个人经验、能力、理解、感受,或者依据于外界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比类。如阴阳之象可以比类的事物远远不止一个,可以在不同环境下表征多方面的事物。另一方面,取象的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具体事物的物象,而是在功能关系、动态属性相似的前提下,无限地类推,由静态之象到动态之象,不断丰富、扩展了象的关系网络,实现了取象过程中的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4.中医典籍语言中的隐喻是一种动态隐喻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语言是动态的,是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变化的。中医典籍语言中的大部分取象比类就是一种动态变化的思维方式,它所体现的隐喻现象实质上是一种动态隐喻。这些隐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环境发展变化而呈现出动态延展的趋势。

这种动态隐喻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从“1象”到“多类”:例如,最基本的阴阳学说,最初古人用阴阳类比男女不同性别,男为阳,女为阴;后来用阴阳类比疾病症状:具有色红、炎上、趋动、温热、灼津等特征的病症属阳症;而具有色暗、向下、趋静、寒冷、凝结、抑火等病症的则属阴症。二是从“1象”到“2象”、“3象”,再分别到“多类”:例如,五脏中的“肝”被取象为五行中的“木”象,自然界的“风”是可以吹动树木花草的,所以肝脏就有了能使人的身体四肢摆动的功能,仿佛树叶被风吹动一样。这就是先取象于木,再取象于风,最后类比为肝脏。

四、结语

中医典籍语言中的隐喻包含了空间隐喻、结构隐喻、本体隐喻等传统意义上的隐喻类型,从特点上看,中医典籍语言中的这些隐喻属于一种动态隐喻,是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以一种动态的形式存在于中医学语言中。

将传统医学知识与现代语言学知识相结合,从语言学的学术思想和观点出发,是一种新颖的科学研究方法。用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中医语言中的隐喻模式及特点进行研究,开创了中医语言研究的新领域,为对中医语言的进一步语言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

[2]束定芳.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3]贾春华.中医学:一种基于隐喻认知的语言[J].亚太传统医药,2009(1):11-12.

[4]李霖,康立源.用取象比类方式浅析脏腑时满特点及藏泻理论[J].中医杂志,2013(7):1254-1255,1260.

[5]马子密,贾春华.取象比类——中国式隐喻认知模式[J].世界科学技术,2012(5):2082-2086.

[6]文理.“取象比类”思维模式在《黄帝内经》中的体现[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12):2320-2322.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言学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发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域下的翻译教学模式构建
评几种质疑共时和历时划分的语言学观点
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反思与批判
试评《语言学名词》中的修辞学部分
社会语言学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