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家吕叔湘交游考
2017-11-26蔡静怡
蔡静怡
摘 要: 吕叔湘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为中国语言学发展和教学改革做出了突出贡献。吕叔湘交游广泛,对其生活、生平事业发展乃至中国语言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对其与朋友、学生的交游加以梳理、考述,以期加深对其生平与研究的认识。
关键词: 吕叔湘 吕冀平 胡明扬 王菊泉 交游
引言
吕叔湘(1904—1998),原名吕湘,字叔湘,江苏丹阳人。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自1926年从国立东南大学毕业后,吕叔湘先后在江苏丹阳、苏州等地任教;1936年,赴英国留学;1938年回国,辗转工作于云南、成都、南京、上海等地;1952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任研究员、名誉所长,并被评为学部委员(院士),1978年至1985年任语言学权威期刊《中国语文》杂志主编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0年起为美国语言学会荣誉会员。1987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94年被聘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70多年以来,吕叔湘先生一直孜孜不倦地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工作,共出版专著和编译20余种,发表论文和其他文章600余篇。1998年4月9日,因病医治无效,吕叔湘先生在北京逝世。吕叔湘生前还拿出多年积蓄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的基金,大力支持青年学者的研究。吕叔湘一生交游甚广,从《吕叔湘全集》第19卷《书信选编、生平事略》来看,先生对不少语言学研究者有着重要的影响,不仅是在学术研究方面,还有治学态度和为人处世的品质方面。
一、吕叔湘交游综述
(一)求学期间的交游
1922年,吕叔湘结束在丹阳的学习生涯,成功考取国立东南大学,主修西洋文学。当时东南大学名家云集。1921年吴宓回国即受聘于东南大学文学院,讲授世界文学史、中西诗之比较等课程。吴宓在东南大学与梅光迪、柳诒徵一起主编《学衡》杂志(1922年创刊),在学术界独树一帜,在师生中影响深远。其中,吴宓、梅光迪为吕叔湘直接授课的老师,对其产生较大影响。1925年,由于学校校长郭秉文被段祺瑞政府免职而导致的“易长风潮”,致使一批著名教授纷纷离去,如吴宓、柳诒徵等赴任清华大学,竺可桢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学校教学科研水平急剧下降,吕叔湘于此时转学北京大学借读,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1926年,北伐军打到湖北,京汉、津浦两铁路客运中断。吕叔湘坐船回到南京,并在东南大学毕业。吕叔湘毕业后,先后在丹阳、安徽、苏州等地中学任教。1935年,吕叔湘考取江苏省公费留学英国,次年赴英。初到牛津大学人类学系听课,结识了杨宪益、钱钟书、杨绛、向达等人。后到伦敦大学选修图书馆管理、参考书、分类编目,他认为改进我国的图书馆有利于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吕叔湘与在伦敦的中国留学生为声援抗日救国,搞义卖,举行报告会。伦敦的华侨亦关心国内战事,但很少有人能看英文报纸。他与陆晶清、向达等人把国内情况汇编成小报,分送华侨。他还经常同王礼锡夫妇、杨人楩、蒋彝、熊式一夫妇在黄少谷家聚会,交换国内来信中的情况,募集捐款”[1]611。吕叔湘得悉家乡丹阳沦陷,家人已逃难至长沙,便于1938年提前回国。
(二)工作后的交游
1926年大学毕业后,吕叔湘回到丹阳县立中学教英文。由于教学任务不足,校长陈湘圃让他兼教国文文法,以丹徒马建忠所著的《马氏文通》为教材,这为吕叔湘研究《马氏文通》、并于日后出版《马氏文通读本》提供了契机。1927年,吕叔湘到苏州教书,在苏州中学阅读了丹麦学者叶斯柏森的《语法哲学》等语言学名著,奠定了他以后进入语言学研究的基础。期间,吕叔湘还与沈同洽、沈问梅、胡达人等人合编《高中英文选》,被广泛使用。
1938年回国后,由于江苏已经沦陷,吕叔湘一家流亡到湖南。其后,吕叔湘转道云南,在云南大学文史系任副教授,结识了好友施蛰存。在施蛰存的鼓励下,他给《今日评论》周刊写了一篇文章——《中国话里的主词及其他》。这篇文章是吕叔湘第一篇有关汉语语法的文章,由朱自清的《新的语言》引发,因此结识了朱先生。
1940年,吕叔湘离开昆明,迁居成都,任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与韩儒林、傅懋勣、闻宥同事。此时,吕叔湘致力于近代汉语研究,发表《释您、俺、咱、喒,附论们字》《说汉语第三身代词》等论文,开辟了汉语语法研究的一块处女地。1941年,吕叔湘结识叶圣陶,应约为中学语文教员撰写汉语语法书——《中国文法要略》。
1942年,经李小缘介绍,吕叔湘改任成都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同时在金大外文系任课。他孜孜不倦地从事研究工作,于1942年至1948年间发表了一系列语法研究论文,对新中国成立后的汉语研究中的主宾语讨论有一定影响。抗日战争胜利后,金陵大学于1946年迁回南京,吕叔湘仍任该校中国文化研究员,同时兼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1948年,吕叔湘迁居上海,任开明书店编辑。期间,他和朱自清、叶圣陶合编《开明文言读本》,认识了王伯祥、顾均正、章锡琛、周振甫等“开明人”。1950年,吕叔湘应聘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同年,应胡乔木、马叙伦之约,同叶圣陶、魏建功、郑林曦到教育部商讨文字改革工作。1951年,与朱德熙合写了《语法修辞讲话》。一段时间内,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汉语语法、教学语法、研究语法的高潮,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吕叔湘改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同时也是中国文字改革研究会委员,负责汉语课本编写工作,邀张志公相助。1953年2月至5月,吕叔湘参加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团,向国内介绍苏联语言學界情况。6月兼任语言研究所副所长。虽然常有杂务缠身,但仍专注于语言研究工作,与黎锦熙、王力、吕冀平等语言研究者来往密切。1970年,吕叔湘下干校劳动。1971年回京,每天除按规定参加政治学习外,一些老朋友渐渐开始走动,语言学研究也重新展开。endprint
二、吕叔湘交游个案考述
(一)吕叔湘与友人交游
1.吕叔湘与吕冀平交游
吕冀平,是“建国后成长起来的屈指可数的几位最有影响的语法学家之一”[2]。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哈尔滨师范学院教师,黑龙江大学副教授、教授等。吕冀平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汉语语法学,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转向语言规范化问题。1983年出版了代表性专著《汉语语法基础》,吕叔湘曾对此书给予过嘉许,张志公在此书《序》中说:“这部书是迄今为止运用《暂拟系统》解释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法现象最为详备的一部著作。”[3]
1953年9月5日,吕叔湘看到吕冀平寄给《语文学习》杂志和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几篇文章,就主动致信表示“很佩服,愿意多多联系”[1]68。这封信成为吕冀平走上语言研究道路的强大推力。吕冀平在为《吕叔湘全集》写的《薪尽火传不计年——记吕叔湘先生》一文中说:“我在学生时代学的是工科,是在叔湘先生的感召之下才改变初衷,决心走上语言学习和研究这条路的。”[1]3711955年2月,吕冀平参与由张志公主持的“暂拟汉语语法教学系统”(简称“暂拟系统”)的拟定工作。期间,吕叔湘要他起草《汉语》课本语法部分供讨论的提纲。初出茅庐的吕冀平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参校名家,择其善者,从工作实践中得到了锻炼,也受到了吕叔湘严谨有据的治学风格影响。
《吕叔湘全集》第19卷《书信选》中收录了1935年至1988年间吕叔湘寄给吕冀平的24封信。信中讨论了吕冀平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吕叔湘都一一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为其解惑并鼓励他继续钻研。同时,赠送了大量与其音韵学研究相关的书籍,分享自己的研究经验。吕冀平说:“回首往事,感受最深的是四十多年来叔湘先生时时给予我的光和热。”[1]371吕叔湘对吕冀平的栽培是前辈发现人才并扶育的一个典范。
2.吕叔湘与胡明扬交游
胡明扬,中国人民大学原教授,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他的学术活动主要是对现代汉语语法、汉语方言的研究,并结合汉语实际对语言学理论进行研究,还向国内介绍国外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尤其在汉语方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成果,为中国语言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55年,胡明扬发表了一篇语言学理论文章,批评吕叔湘和丁声树,但也由此开始与吕叔湘交往。后来,在吕叔湘先生和丁声树先生的指导下,他开始调查家乡方言的代词,并于1957年在《中国语文》上发表了《海盐通园方言的代词》一文。该文注重方言语法研究,打破了传统的只注重语音语汇的方言研究局面。在后续的方言研究中,胡明扬的论文《海盐通园方言中变调群的语法意义》和专著《海盐方言志》及他主编的国内第一部方言语法论集《汉语方言体貌论文集》都注重对方言语法的研究,促进了汉语方言研究的深入发展。
1960年至1962年,吕叔湘让胡明扬与他一起研究《老乞大》和《朴通事》。在吕叔湘的指导下,胡明扬发表了论文《〈老乞大谚解〉和〈朴通事谚解〉中所见的汉语、朝鲜语对音》。该文依据对音材料整理出16世纪北方话的语音系统,解决了汉语语音史上的一个重大课题,成为近代汉语语音研究的经典性文献。近代汉语的历史分期长期以来一直存有争议,胡明扬以语言要素本身的变化为标准,提出了独到的分期意见,他的隋末唐初说与王力的宋元说、吕叔湘的晚唐五代说被认为是三家有代表性的看法。
在《吕叔湘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中,胡明扬回忆:“吕先生不但不计较我对他的无理批判,而且还收留了我这个跟他没有任何关系的语言学的门外汉,从读什么书、什么问题该请教哪位前辈教起,把着手热情教导、点拨。”[4]5作为语言学界的前辈,吕叔湘包容了初入语言学界的后辈,并大力提拔。信件往来中,吕叔湘从不吝啬对后辈的关心,从讨论国内外语言学界的动态和近期的热点问题到询问生活健康近况,他亦师亦友的学者风范和长者风范深深地影响了与他交往的学者,足以成为学界楷模。
(二)吕叔湘与学生交游
著名语言学家江蓝生、王菊泉、廖秋忠、陈平等人皆为吕叔湘的学生,在先生的指导下都学有所成。《吕叔湘全集》第19卷《书信选》中收录了1979年至1992年吕叔湘寄给王菊泉的20封信,信件中,他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业,始终坚持对学生高度负责、认真严谨的态度。王菊泉在《试论吕叔湘先生对我国语言对比研究的贡献——纪念吕叔湘先生百年诞辰》一文中道:“对于平时布置的作业,大至结构布局和具体内容,小至标点符号和错字别字,吕先生都是认真批改,或者提出修改意见,从不马虎。”[4]45这样认真的工作态度一直延续到他卧病在床也不曾停止。1998年初,王菊泉寄文章给吕先生请求指导,先生虽卧病在床却并未推辞,而是让女儿将文章内容念与他听。吕叔湘先生言传身教,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到了他严谨负责的治学态度。
吕叔湘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研究,而且十分关心學生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状况。在与王菊泉的通信中,常叮嘱他要“挤点时间做点体育锻炼”[1]22。江蓝生说他既是严师,又像慈父,在后辈学子身上花费的心血根本无法计量,当得起“人民的语言学家”[4]2-3。
结语
吕叔湘幼时的教育和年轻时出国留学的经历为他打下了古典文学和西学的基础,在后来的教学与研究实践中,他才能得心应手地从事语言对比研究,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在交游中,吕叔湘大力提携后辈人才,以严谨谦逊、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影响着他们,为中国语言学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抛去学术上的成就,吕叔湘先生的治学态度和处世品格都是值得当今学术界学习和传承的,有利于营造自由宽松的研讨氛围,促进学术研究进步。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吕叔湘全集(第19卷)[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2]戴昭铭.淡泊宁静道始行——记吕冀平先生[J].学术交流,1999(2).
[3]吕冀平.汉语语法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吕叔湘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第十六大学生科研项目立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6C546),指导教师:王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