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画教学模式的现状与思考

2017-11-25杨晶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临摹师承写生

杨晶

摘 要:中国画教学是学院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无论是专业美术学院还是师范类院校,在中国画专业教学中一直存在一些矛盾的碰撞。从古代的师徒传承到现代融入西方美术教育思想的中国画教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探讨和完善。在当下艺术多元化的时代,中国画教学应当在传统师承的基础上,适当采纳西方扎实的基础教学方式,以融合的方式改良中国画教学,并注重中国传统审美和经典文化修养的提高,以达到中国画教学的最好效果。

关键词:中国画;教学;传统;师承;临摹;写生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0-0236-01

一、传统中国画教学的模式

中国画教学在人们的普遍认识中指的是现代中国画教学。既然有“现代”一说,那么其必然对应着“传统”这个字眼。实际上,从中国画传承的角度上来说,中国画的教学可以上溯到遥远的古代,即师徒传承制。据考证,原始时期的巫师就是文化艺术和知识的保存和传播者,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形成了师徒传承的教育方式。而这种师徒关系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对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进行知识的传授;另外一种没有血缘的非亲关系,但经过长期近距离的相伴学习,形成了宗派的师徒关系。比如魏晋南北朝就是师徒教学方式的盛行时期,出现了诸如卫恒、卫夫人、谢赫、谢安等父子兄弟代代相传的家学传承。在师徒传承的教学中,临摹和读谱成为重要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对于经典作品的临摹实际上重于写生。它强调的是在临摹中掌握传统中国画的笔法、用色、墨法程式和审美习惯,掌握传统造型方法和美学观念,在沿袭前人优秀作品的基础上学习传统艺术。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出的“传移模写”指的就是临摹这个学习过程。随着历史的发展,在宋代出现了官办的“画院”,其高层次、高水平和专业化使之成为培养画家的摇篮。虽然“画院”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审美情趣,但大批优秀画家的出现使其成为最专业、最具学术性的创作和教学机构,同时也树立了该时代的审美标准。与之前的教学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宋代绘画专注于写生的过程,强调写生所带来的真实和细腻。

二、学院式中国画教学探索

二十世纪初,西学东渐,形成了以学校为主的美术教学格局。国内美术院校的建立以及大批留洋的画家回国执教,使西方的绘画思想和美术教育方式被引入中国。徐悲鸿的美术教育体系成为中国美术教育的标准。他强调写实,将素描做为中国画的基础课进行造型训练。他认为西方的素描训练是科学,“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能够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体现对于人的关照。

徐悲鸿用西方的美术教育理念代替了中国传统的师徒传承的教学方式,弱化了临摹的作用,他甚至认为中国画之所以日益衰落,其原因即在于“案头模仿”之风太盛。

他想通过中国画教学的改革推进中国画的发展。在中国画的教学上,两位美术教育家有各自的教学观点,也存在共识。其实,更多的研究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明晰,对于他们不同观点的争论随着时间和一批批学生的成长得到了某种印证。

三、现代中国画教学思考

1.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深入研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结合历代画论研究,体悟古人思想精华与绘画理念。只有做到对传统经典的充分理解,对传统中国画审美观念的充分解读,才能建构扎实的传统中国画观念和理论基础。

2.以临摹为首要基础。对于学院中国画教学来说,如何制定适应中国画的教学模式是一个需要验证并加以解决的问题。经过长期探索,我认為中国画基础教学可以有一定量的素描教学,在素描教学中注重对于线条的捕捉,强调线条造型的能力,弱化体面和光影的成分。这样的教学要求是从基础阶段就重视对线条造型的把握。之后的临摹课程是重要的基础教育环节。通过“师古人”的临摹,练习传统的笔墨能力,在研读经典作品的同时,充分领会古人的造型、笔墨趣味和作品立意。这样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是临摹加自学,使学生能够在全面的学习中自然地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

3.强调写生的重要性。古人在中国画创作中重视“师造化”,即师法客观世界。元代大家黄公望、王蒙生活在江南,朝夕相望于江南山水,创作出了《富春山居图》《青卞隐居图》等不朽名作;现代的李可染先生走遍大江南北,写生创作。其中除了对景写生之外,还应注意到写生中的“目识心记”。这个过程是从写生到创作的一个自然转化的过程,使画家能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在基于广泛临摹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的写生训练,继而达到创作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传统的中国画教育历经了数千年,其伴随中国画的发展而进行着不断的调整和变革,在现当代同样保持着在历史长河中摸索和改进的状态。在地球村日益拉近人与人的距离中,各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不可避免地日益凸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个命题上,我们还有更多需要付出的努力和放大的视点。我相信,我们所尽力保存和流传的文化,无论在历史车轮中的哪一个节点,都是值得思考和发扬的。

参考文献:

[1]郑午吕.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

[2]高师.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徐伯阳.徐悲鸿艺术文集[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endprint

猜你喜欢

临摹师承写生
昆剧“传”字辈师承探析
师承授受经验谈
师承与独创之美
高中美术课堂临摹训练研究
写生与美术教学
从《擒庞涓》看孙膑与孙武的师承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