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紫砂曼生壶
2017-11-25张岳龙
张岳龙
摘 要: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紫砂茶器,在其延续与更新的演进中,已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也体现了永不衰落的人文价值。本文从紫砂壶的历史源起,着重探讨清代以陈曼生为代表的文人壶的造型、装饰、工艺及文化内涵,以自然材料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功用性与艺术性的密切联系。彰显着它永久的艺术魅力,对于传承和发扬蕴涵东方文明的工艺精神和审美理想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紫砂壶;陈曼生;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0-0024-01
一、前言
紫砂壶的制作可追溯至北宋。北宋早期诗人梅尧臣《宛陵集》第十五卷《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均谟寄茶》中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的描写;第三十五卷《答宣城张主簿遗雅山茶次其韵》还有“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瑕”之句。这里所说的“紫泥”、“砂罂”都是指的宜兴紫砂。谪居宜兴的苏轼亦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因此人们把紫砂提梁壶成为“东坡壶”。又蔡司《先进录》里记载:孙高士为元末人,名孙道明,号清隐,曾以其居名“且吃茶处”。明代周高超《阳羡茗壶系》:“壶之土色,自供春而下,及时大彬初年,皆细土淡墨色,上有银沙闪点,迨硇砂和制,谷绉周身,珠粒隐隐,更自夺目。”
陈曼生(1768—1822年),名鸿寿,字子恭,又号老曼、曼寿、曼公,还有夹谷亭长、胥溪渔隐、种榆仙客、种榆道人等别称。清乾隆、嘉庆年间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乾隆三十三年生,道光二年卒,在世五十五年。所刻铭文篆隶楷行都有,行楷有法度,八分书尤其简占超逸,篆刻追踪秦汉.兼工花卉、兰竹。著有《种榆仙馆摹印》、《种榆仙馆印谱》、《种榆仙馆集》、《桑连理馆集》等。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前后,陈曼生在宜兴附近的溧阳县做地方官。在此期问,他对紫砂茗壶发生兴趣,又结识了宜兴的制壶名手杨彭年、杨宝年、杨凤年兄妹并对杨氏“一门眷属”的制壶技艺给予鼓励与支持。更网为自己的爱好。于是在“工余之暇,辨别妙质。创制新样,手绘十八壶式,请杨彭年、邵二泉等制壶”,“壶铭多为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杳梅史所作,亦有曼生自为之者”。同时,陈曼生亲自运刀刻铭镌句,刀法道逸,在题刻壶铭时,也很注意与壶的形状切合.有独到之处,契合文人七大夫的审美趣味,所制之壶世称“曼生壶”。此种制铭名士和制壶名工的合作结晶,同属两美,堪称“珠联璧合”。
二、曼生壶文化内涵的多角度构成
(一)造型特征
曼生壶之所以盛名于世,是因为他把金石、书画、诗词与造壶工艺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创造了一种独特而成熟的紫砂壶艺术风格。罗桂祥先生在他所著的《宜兴炻器》一书中有所评论:“陈曼生的成就在于,其一,他对当时的制壶好手如杨彭年的大力支持并鼓励其创作;其二,在他热心的鼓励下,当时他交往的一群文士雅好紫砂,并且参与在壶上进行书法、篆刻、绘画的创作;其三,他本人在艺术上的独创性,不但在壶上刻上其精彩的书法及切合茶壶本身意境之题句,而且设计了不少壶式。陈氏不单为18世纪创立了一种新的风格,且其影响至今不衰。”人常说“曼生十八式”.
(二)装饰题材
装饰是紫砂壶工艺中经常运用的手法。它将自然形态的素材进行概括加工,选择自然形象巾最真实、简洁、精美、生动的部分,使纹样造型比自然形象更美、更典型、更理想,其目的是为了把纹样设计与器物造型吻合协调,相得益彰,使紫砂壶有一种特殊的美。曼生壶的题词题句,均为当时的文人、书画名家撰制,典雅隽永,耐人寻味。从现存的许多实物、资料来看,曼生壶铭确实是经过作者精心构思并且用心创作的。其文格调之高,境界之深亦非一般铭文所能比拟的,它不仅是文学的精品,也是艺术的精品。
(三)工艺特色
紫砂壶的生产,从陶土做坯到产品烧成.要经过选料、炼泥、制坯、成型、书画雕刻和人窑烧炼等工序,其中以成型为主要工艺过程。紫砂壶的制作成型都是由手工操作的,是包含着情、意、境、趣等丰富内容的凝练抽象形式的确立,当然也离不开整齐、均匀、划一等一般美的实用工具式的格局。
(四)文化内涵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陶瓷茶器,紫砂意在其延续与更新的演进中,不断为陶瓷艺术增辉,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也体现了永不衰落的人文价值。黑格尔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荚高多少。”留在此.我认为曼生壶的文化内涵取决于紫砂壶的意境美。意境绝对尊重作品外形式的存在,斟为这正是它立身存照的根本。南于意境的作品起点,它在体现自身特征时也往往比较偏于朦胧含蓄。大凡意境越高的作品,其韵趣的价值也就越高,而这种高当然又必将反映出作为人的格调趣味的高。
文人雅十参与紫砂壶的设计制作,表现了他们的闲情逸致、恬淡牛活,这此既实用义美观的艺术品,不仅平添了生活情趣.还表现广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对理想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韩其楼.紫砂壶全书[M].北京:华龄出版社,2015.
[2]王子怡.重任陶瓷茶器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吳彦颐.清代宜兴紫砂曼生壶研究[J].艺术百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