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传统农耕文化传承的价值和设计策略

2017-11-25林鸿邓芬江牧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7年5期
关键词:农耕传统农业

文/ 林鸿 邓芬 江牧(苏州大学 艺术学院)

论传统农耕文化传承的价值和设计策略

文/ 林鸿 邓芬 江牧(苏州大学 艺术学院)

农耕文化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的物质基础,还影响着世世代代人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农耕文化,有利于实现和稳定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尤其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国民道德缺失、价值观颠覆的现状下,学习和弘扬我国传统优秀农耕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农耕文化 ;传承 ;价值观念

一、农耕文化的内涵

我国是一个有着长久历史的农业大国,几千年来的农耕生活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农耕文化。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在我国长达几千年的社会中,农耕是最合适的生产方式,也是国家最基本的经济形态,可以实现社会的自给自足。农耕文化是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形态,因此包含着物质、精神两个层次的内容。物质内容指农业生产、衣食住行、水利灌溉、耕作器具等农耕生产生活相关的事物;精神内容则体现在仁爱慈孝、忠信爱国,天人合一、顺应天道自然等伦理观念和哲学思想上。

不同于游牧民族的流动性,农耕民族要长久的在同一片土地上生产作业。从这一点来看,农民必须要对聚居地的天时运转了解深刻,同时对土地进行精耕细作、提高生产效率,而统治者也必须尊重农业规律,才能保障统治的稳固。也就是说农民要“顺天时,量地利”,统治者则要“使民以时”。这种协调和谐的观念,是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的实践中得来的。长久的安居乐业,沉淀了无穷的生活智慧,探索出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天道自然规律的平衡。同时,农业生产对人力的要求,强化了农民繁衍后代的意识,形成了一种孝悌文化,养老育小,生生不息。这种孝悌文化是古代社会的伦理基础,家庭孝悌文化通过儒家的改造,又形成了君臣相处的忠君思想。忠孝文化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紧密的纽带,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这也是中华民族无数次化险为夷、得以存续的重要原因。诚然农耕文化有其局限性,如小富即安,不思进取;讲究宗亲,缺乏自律等,对清末闭关锁国的形成要负部分责任,但是农耕文化中形成的不屈不挠、强烈的存续意识也让我国在救亡图存的危急时刻坚强不屈,转危为安。

图1 博物馆内的农耕文化展示(意大利)

综上,农耕文化包含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相处之道。也正是因此,在不发达的生产力条件下,农耕生活下的中华民族能够世代繁衍、不断壮大,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历经战乱而能迅速恢复,吸纳、包容并同化游牧民族。时至今日工业社会条件之下,农耕文化始终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尤其对全球化背景下的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耕文化的传承价值

1.传承农耕文化有利于我国社会的稳健转型。

农业的转型。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村人口越来越少,农村人口减少对农业现代化提出了要求,必须在农村人口减少的前提下,保障农业生产和供应。党的十七大报告里面指出,中国的现代化绝不是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而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就要求对待农耕文化进行现代化的解读,对其负面的东西加以批判、去除,对其优秀、先进的部分进行传承和发扬。几千年中国的农耕文化陶冶下的中国农民也有着勤劳、勤俭、互惠、好学、求稳、忍耐等许多鲜明的特征。从这个角度讲, 传统意义上的农耕文化是值得去传承的。在现代化过程中,农民数量越来越少,为了保障农业发展,必须要培养优秀的新型农民。用现代农业技术为农耕文化注入新鲜血液,提升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发展新农业产业,再结合传统农耕文化的优秀传统,让优秀的新农民在物质上通过新产业得到发展,同时在精神上可以像传统的农耕者那样安居乐业,保证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思想观念的转型。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思想观念的转变是非常大的。在西方的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精神生活遭遇了巨大的危机。经济利益驱使下,科学变为谋利手段,重科学轻人文的社会状态使人文发展在利益侵袭下裹足不前,无法为人的生活提供意义支撑和理想信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泛滥,造成人们的精神迷失。中国必须要吸取西方的经验教训,探索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社会转型的特定时空条件增加了思想观念转变的复杂性 , 一方面, 部分人的心态还受到旧有的传统观念的束缚 , 这不利于生活方式向现代的转变; 另一方面, 还有些人虽然认识到旧有观念的不足,但是却极端的全盘接受西方思潮,对其负面的价值观也不加以分辨排除, 成为物欲膨胀、意义生活迷失的片面发展的人。因此,我国的精神文化建设面临着多重任务。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必须对传统文化中包含的优秀的资源,特别是体现人类共同伦理道德的内容,进行批判地继承和利用。农耕文化是中国发展了几千年的内涵丰富的文化,对其予以批判的继承和发扬有利于我国社会的稳健转型。

2.传承农耕文化有利于缓解工业文明带来的焦虑

工业社会不同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忽略个体差异,注重工业生产效率,有丰富个性的自然人被“螺丝钉”化。同时,快节奏下的都市生活,娱乐文化盛行,经常在一场娱乐之后更加疲惫、空洞,该文化背景下人的思考缺少深度,思维也受到限制。工业化环境造就了个体的焦虑,而空洞的都市文化又放大了这样的焦虑,个体焦虑累积之后反过来又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英国作家、批评家罗金斯注意到了英国工业化进程中环境被破坏这一社会现象,工业化割裂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以至于现代人对财富追求积极,导致思想和情感分离。当一个人的内心被情感占据之时,思想就难以容身了,同时若一个人的内心被思想占据,那么就会缺少情感。思想和情感的平衡是缓解焦虑的必要条件,情感让人对生活充满热情,思想则让人们对生活保持克制。在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中,既有劳动人民对农耕生活的强烈情感,也由此衍生出了诸子百家等优秀思想,这对于现代生活来说是有指导意义的。

图2 农耕时期的劳动工具

农耕文化诞生于乡土民间,与普罗大众共生共存,带有强烈的人文色彩,包含了儒家、道家等优秀文化思想。儒家思想也注重群体和谐,但并不忽略个体价值,这种兼顾个体与群体的思想正是解决工业化个体焦虑的良药。儒家重视人的“诚”,要求人要有“羞耻心”,强调个体的修身。由内而发地从思想上修养自己,从而达到安居乐业的境界。这种肯定个体的主体性与主动性的思想内核,有利于现代人应对工业社会时尚、娱乐文化的诱惑与冲击,保留个体的自然人属性,寻得精神层面的平和,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原则定位个体的存在,以“日三省吾身”的态度给自我减压、自省,缓解焦虑。

3.传承农耕文化有利于保护农村公序良俗

都市化进程对农村生活方式与文化传统的影响剧烈且深刻。在都市化进程中,由于大都市在文化方面的强势,农村传统文化、良风美俗与价值系统遭到冲击并崩溃 , 使人们在实际生活上丧失了原有的价值观或者说放大一些不好的价值观,比如讲究排场、巨额彩礼等。同时由于农村教育水平落后于都市,个体的现代文化机能未能及时、充分发育,广大农民与农村地区对都市文化中的糟粕、诱惑更难以抵挡,更容易吸收其没落、腐朽的部分。

生活空间与内心世界的物化, 使文化与精神生态问题在都市社会中变得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经济较为落后,传统的丧葬、婚庆仪式吸收了都市中恶劣的文化,北方一些农村丧礼上举办色情表演已经成为正常现象。结婚彩礼一年比一年重,陕西的部分农村出现“抢结婚”现象,男方选择尽早婚以节省彩礼,由此而来的是结婚年龄过早,结婚双方心智不成熟,导致离婚率很高。在公序良俗遭到破坏的农村,缺少理性氛围,相较城市更容易出现心理与精神方面的病例。我国精神障碍患病率14.4%,农村明显高于城市;山东48个自然村的调查显示,农村常见精神病患病率为6.1%,比十年前有升高。在儿童与青少年群体中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也显著高于城市。

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融合中将其发扬光大是必要的。弘扬农耕文化,不仅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共建美丽乡村和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农耕文化包含的勤劳、淳朴、勤俭等内涵,是农村建设中抵御都市消费文化侵袭的有力武器。

三、农耕文化传承的设计策略

1.加强对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

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农耕文明正发生着基础性的动摇,一些文化遗产正在或者已经从我们身边悄悄的消失。在过去的30年时间里,中国农村消失了40多万个村庄,伴随着传统民居、历史街区被无情的拆毁,无数珍贵的农耕文化资源消失殆尽,踪迹难寻。加强对我国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已经迫在眉睫。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大部分原始村庄已经遭到破坏,但是仍有一些自然村落由于偏僻的地理位置和落后的经济而幸存下来,较好地保存了旧村落原貌以及传统习俗等传统农耕文化。这些村落所具有的独特的建筑布局、生活方式、节庆习俗和农事活动都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几千年的积淀,我们应该竭尽全力去保护。尤其在发展农村经济的时候,不能以破坏传统村落为代价,而应以传统村落和农耕文化的保护为基础。对自然村落以及其农耕文化的保护不仅仅指保护农村清新古朴的原始风貌和文化习俗,还要传承和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帮助提高农村经济和生命活力,以保证农耕文化源远流长。

2.注重对青少年的农耕文化教育

随着工业化发展,城市迅速崛起,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在城市安居就业、繁衍生子,逐渐与农业隔离开来。出生在城市里青少年,从小生活在远离农业的环境中,对传统农耕文化了解甚微,中华民族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断代危机。

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我们民族进步昌盛的关键因素,青少年作为我国未来的建设者,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具有重要义务。因此,有必要将农耕文化编入教学系统,让农耕文化进入书本、进入课堂,让广大青少年了解我国传统农耕文化。此外,还要注重青少年对农业生产活动的现实参与。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农业生产工具和资料的使用来增强对农耕文化遗产的认识,另一方面,在农业生产劳动中体验收获劳动果实的喜悦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培养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美德。为了让青少年更方便地参与到农业生产活动中,学校可以建设校园蔬果种植实验基地,开设农耕实践课堂,帮助农耕文化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居住社区也可以引入农业,将农作物与社区绿化景观相结合,让青少年以及家人可以一起耕种,并在耕读传家的田园生活中学会仁爱慈孝。另外,社区中可以开设时蔬烹饪课堂,既能帮助提高青少年的生活生存能力,又能宣传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

注重青少年的农耕文化教育,不仅可以让城市里的青少年了解传统的农耕文化思想和健康生态的农业生产方式,唤醒他们对农耕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意识。也能使城市里的“离乡者”回味过去的田园生活,从而珍惜、保护和弘扬农耕文化。

3.推广都市农业并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

在经济发达的今天,生态环境恶化、食品安全、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日益凸显,喧嚣繁华的城市里,人们变得浮躁不安、空虚迷茫。这时,人类开始追寻人的本源,希望回到先民的智慧当中去感受传统农耕文化的宁静和厚重以求安抚内心;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向往青山绿水、安静闲逸的田园生活。这种背景下,发展和推广都市农业显得尤其重要。

都市农业的形式丰富,具有生产、生活和生态等多种功能,既能在防洪排涝、涵养水源和净化空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又能够提供绿色自然景观和农耕文明实体;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日常食物,又能满足人们体验田园生活、旅游观光等精神需求。推广都市农业应该从以下两个方向进行。一是积极发展城市郊区大规模生产的工业型农业,以保障城市的食物供给;二是从农耕文化传承的角度鼓励发展中小型休闲农业和传统农业。为了保证都市农业的健康、全面发展,政府需要制定各项保护措施,完善农业相关法律,制定农业管理制度保险制度。对于生产型农业需要健全农业生态规范,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提高农产品市场流通;休闲以及传统农业方面,需要帮助宣传和推广,投入资金协助构建农业相关设施,和健全支持市民合法开发、运营农园等政策体系。在政府的引导和法律的支持下,发展的都市农业,不仅保证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保障了人民的食品安全,更对我国的农耕文化起到弘扬和传承的作用。

4.注重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经济的共同发展

中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历来以农为本。在中国古代,农业是治国安民的头等大事,在现代,农业的发展、粮食的丰收同样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和社稷的存亡。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设备用于农业生产,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形成了种养加工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经济。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虽然奠定了中国的经济基础,提升了我国实力,但同时也使农业渐渐远离了我们的视线,致使传统农业中的优秀农耕文化逐渐被遗忘。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所以延绵不断,与我国“因地制宜”、“顺天应时”、“天人合一”等优秀的农耕文化思想离不开关系。为了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要注重经济的发展,更应该注重文化精神、思想传统上的传承和发展。近年来,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如雨后春笋,展露于我国各个地区。这种将民族文化与休闲、旅游等功能结合起来的新型产业形态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无疑是巨大的福音。农耕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也必将得到弘扬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文化旅游产业仍然具有商品性质,是以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的,在文化内容和现实形态上往往有厚此薄彼的取舍或者粉饰,大多不能将传统文化完整地展现给大家,因此,除了通过文化旅游产业来发展与传承传统农耕文化外,我们还应该增加农耕文化博物馆、农耕文化公园的建设,积极举办农耕文化讲坛,创建农耕文化论坛……将农耕文化的发展置于农耕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

四、农业景观是传承我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新载体

传统农村是农耕文化的起源地与承载中心,农村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厚生利用的农耕生活、捻土焚香的民间信仰以及口耳相承的民风习俗,都是对农耕文化最完美的展现和延续。然而,随着全国性的城市化发展,传统农村或衰落或被城市文明所同化,农业向现代化转型,传统农耕生产生活场景逐渐消亡,与之同时,农村所承载的传统农耕文化也面领着没落的危机。这种情况下,传承农耕文化需要发展新的途径,发掘并利用农业的审美功能,以景观的形式来展现农耕文化的博美。

图3 民间农耕文化博物馆

中国地大物博,不同的自然环境孕育的农作物种类、农耕方式和人文习俗不尽相同,形成了丰富百态的农业景观。换句话说,我们所看到的不同的景观形态都与之对应着不同地域的农耕文化和风貌。如色彩斑斓、层层叠叠的哈尼梯田、展现了云南省元阳县“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气候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轻舟浮泛,渔火闪闪的景观展现的是南方水乡渔猎的文化。农业景观的自然呈现是对农耕文化最直观的展示,而对于已经消失的或者无法客观展现的农耕文化内容,如原始农耕聚落,祈福仪式,节庆活动和场景等可以通过模型、雕塑、多媒体、真人场景模拟等景观表达方式再现。由于农作物具有种类丰富和生命力强等特点,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使得农业可以替代一些绿化景观,形成农业特色景观并广泛分布于各个地方,如城市公园、街道绿化、居住社区、屋顶庭院以及居住室内。因为具有地域类型丰富,表达方式多样,规模灵活多变等特点,农业景观除了能满足人们的休闲与审美需求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我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起到承载作用,有助于延续地方农耕文化、促进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农业景观对于传统农耕文化的承载作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对农耕文化发展历史的展示;二是对传统农耕生产器具和农耕生活器物的收录与展示;三是对农作物种类及其特性的展现;四是对农耕生产生活场景和民风习俗的再现;五是提供了农耕生产生活体验平台。以江苏省溧阳市南山景区的“吴楚农耕文化园”为例,整个景区由农耕文化园、农趣体验园、生态制陶园和采茶制茶园四大主题园区组成。农耕文化园区设置了农耕生产和生活用具区、农民文化和民俗乡情区以及原始手工作坊等展示区域,对古代吴楚的农耕生产及农民生活用具进行了实物展示,展现了其独具韵味的传统农耕文化;采茶制茶园区在展示吴楚茶叶生产过程时更展现了“采茶姑娘茶山走,茶歌飞上白云头”的美丽场景;生态制陶园和农趣体验园区则提供了制陶、喂鸡、捕鱼等农耕体验项目,让人在学习传统农耕文化时真实地参与其中,感受到农耕的辛勤与快乐。

五、总结

工业社会一边给我们带来丰富的物质享受,一边又摧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精神文明,甚至包括纯朴的自然人性。在我国环境频现危机,人民普遍出现精神空虚、价值观颠倒、道德迷失的现状下,学习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精神和传承农耕文化传统刻不容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传承中华民族农耕文化要注重保护相关文化遗产,注重优秀文化思想延续,注重创新并建设新时代的农耕文化,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发扬光大,才能保证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1]彭金山.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对现代农业之意义[J].西北民族研究.2011(01).

[2]胡光伟.农耕文化的现代解读——农耕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 中华文化论坛.2009(S2).

[3]夏学禹.农耕文化的传承价值与路径探索[J].中国乡镇企业.2012(12).

[4]李淑梅.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方式与人的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5(03).

[5]宗锦耀. 弘扬农耕文化拓展农业多功能[J].黑龙江粮食.2015(12).

Study on the Value and Design Strategy of Traditional Farming Culture Inheritance

Farming culture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wisdom of our peopl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t is not only the material basis of Chinese people to live and multiply on the earth. but also affects the values and ethics of the generations of Chinese. Inheriting the traditional farming culture is conduciv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Especially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our country, it is of great sign ifi cance to study and carry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excellent farming cultur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erious damage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e lack of morality and the subversion of the values.

Farming culture ; inherit ; values ; morality

10.3969/J.ISSN.1674-4187.2017.05.007

林鸿,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艺术学历史与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 姥海永)

猜你喜欢

农耕传统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耕初体验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耕旧事十二韵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