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特点之粗浅研究
2017-11-25曾真
曾 真
民国时期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特点之粗浅研究
曾 真
民国时代的中国以社会进化论、民族优胜劣汰为主要题材的国史新思潮已成为一个主流,其推动了学界以新思潮为指导的编撰历史教科书的热潮。涌现出一大批有特色、有影响、质量上乘的历史教科书。笔者以民国时期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为研究对象,对其特色展开分类论述。
民国时期 历史教科书
民国年代,以天演论物竞天择、民族竞争为主题的新理念成为了主流,这种意识上的新思维推动了学界编纂历史教科书的热情,加上当时形势的因素,一批有素养的历史学家的参与,在此期间涌现出一批有特点有影响力的历史教科书。本文以民国时期的中学以及小学的历史材料为研究对象,对当时的历史教科书表现出的特色展开论述,以期对当下的历史教科书的编纂有所裨益。
一、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脉搏的特点
民国和中国历史上其他的乱世时代一致,是英雄辈出,学术思潮汹涌激荡的时代,新的史学思想对历史教科书的编撰具有很大的影响,社会进化论、民族竞争等新思想大行其道。克罗齐曾指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其意就是指所有的历史陈述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现在当下的意识。民国初年,国家内忧外患不断,而这些史实被反映在历史教科书中,历史学家们期望通过这些著述最大程度发挥到史书的经世致用的作用。成书于20世纪20年代的历史教科书就非常着重著述军阀混战。吕思勉在其的《白话本国史》中指出:汉唐时代是中国征服了异族,而到了宋代至清代则中国多半被异族所征服,其中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军人之间的内讧。“这个时期,中国之所以辗转受累,而始终不能强盛,多少是直接间接受到军人的害。”“军阀与国家的关系可谓大了。”吕思勉就安史之乱发出这样的感慨:军阀割据对于国家来讲有百害而无一利,“莫说指望它来保护国家,就算是国家本身没有外侮,有了这班人就引起了外侮,外侮本来可以抵御,有这班人就无从抵御了。”[1]
而三十年代后期,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则更加激发出了中国历史学家的学术报国的豪情,陈登原在其编著的《高中本国史》的绪论里阐明国史的目的是在于“推往知来,怀旧感新,留恋、激发情志,影响我们的活动。”[2]陈登原在其书中振臂高呼“历史学不是要让人悲观,育人乐观,而是让人兴感。我们民族的创造力,在过去是怎么样!我们民族之抵抗强暴,在过去是怎么样!我们民族被亡于异族,而后来反正过来所用的辛勤付出,又是怎么样!吾民族常被困于天灾人祸,内忧外患,而终能得到绝处的逢生,又是怎么样!自然,吾民族的出路优秀,前途无限,是有历史在保证她!有历史在警戒她!真的有历史有保证她,有历史在警戒她!”[3]民国时期优秀的历史教科书,都是紧跟当时的民族危机,以高尚志趣的养成,民族思想的激发为主题的。
二、风格多元的语言特色
民国时期的历史教科书大多在语言上大多使用简洁明快生动的语言。民国陈衡哲的《西洋史》就是语言生动明快的代表之作,陈衡哲的《西洋史》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全书的间架结构融会贯通、线索条理分明;二、铺陈叙述夹叙夹议、有历实有说明有论断;三、用作者自己的语言来写,深入浅出、让读者易理解;四、文笔行文优美、遣词造句讲究。”[4]陈衡哲以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研究来撰写外国史。她在评价古罗马的文化对欧洲近代文化产生的影响时写了这样一段话:“古时文人说得好’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公元五百年,西罗马帝国横遭蛮族的蹂躏,西罗马帝国灭亡。但古罗马的文化却不以此忘记她的天责,结果是古罗马的文明在中古时期的欧洲大复活。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也是同样的道理,他虽受了外来武力的摧残,化为泥士,但他却不因此绝了希望。而是怀着文化的种子,跟着摧残者走入了西欧各地,后来便在那儿发芽展叶起来,为近代欧洲创造了一个灿烂的文化。”[5]同时,陈衡哲也注意到不能因为通俗易懂就曲解了本义,求真毕竟是历史学的根本,故而不能因历史撰述的通俗性损害了它的学术性。她说过“我编纂此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要让真理和兴趣同时展现在读者的心中。我既不敢将活的历史封埋起来,把他变为一滩死物,也不敢让幻想之神将历史引诱到他的领域内,去做他的恭顺奴隶。或者因此之故,我将不能见好于许多专门历史学家以及一些专门文学家,但我若能借此引起大众少年姐妹兄弟们对于历史的一点兴味,若能帮助他们了解一点点历史的真意义,那我的目的就达到了。”[6]显然,陈衡哲力图在展现真实史实的基础上,希望将历史活现演绎出来,激发起众多青年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这对于我们今天关于历史学的通俗性及学术性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开篇论述地理的书写模式
由于西方的地理大发现,近代的天文地理学也对近代的历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体现在历史教材的编纂中,一个重要的特质就是作者往往在开篇首谈地理。返观民国的历史教科书,这种历史的地理化已经成为一种范式,而被教材的编撰者普通应用。
(一)从概念与理论上来讨论地理学和历史学的关系
如民国顾颉刚、王钟麒编辑的《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一书,此书开头就以历史和地理为目录,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作了以下的论述,“但凡社会的形成,不论是行国还是住国,其必有附含的地盘,才得有所托迹。其必有特定环境的驱迫,才得有交流与迁变,才能逐渐构成一个新的境界。故此,地理学给历史的影响极大,他俩的关系如同连锁之势。我们在进行考察研究时,往往即地便可以证史,就史便可以证地。”顾颉刚另外还指出,正是因为历史和地理的关系密切,所以“一个地域的历史有一个地域的风土人情物产,”,“国别史”的研究才因此能够成为可能。[7]而傅运森在开篇谈到地理时,也曾作过一个比拟,“历史的经纬线到底是什么?一是地域,二是年代。地域是其在历史上的国名地名,读者要知道其国名地名在现今的何处;这是横的,如同纬线一样。年代是把历史上发生的事情,读者要知道在以前什么时候发生的;这是直的,就如同经线一般。学历史的人要是不明白这两项,那就是很散乱了。”“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地理的支配,所以不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到什么阶段,人类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力量如何增进,说到底其依然是一种适应自然的过程。”[8]换句话说,就是地理依然支配着历史。
(二)叙述疆域、政区、地势等具体情况
而有更多的问世于民国初年的历史教材在开篇就具体介绍了相关的疆界、行政区划、地形地貌等地理特征。例如,柳诒徵的《近代史略》,开篇是一个地理概略,介绍了清朝疆界的东南西北四极,疆土面积占地多少、行政区域如何时划分、河流山脉的分布、地形等地理情况。到了20世纪20年代以后,历史教材里开篇撰述更多的则是地球的起源或者是历朝历代疆域的如何变迁,如周传儒的《新撰初级中学教科书世界史》在绪论中就谈到“地球之成因”,何炳松也在其编著的历史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谈“地球和生物的起源”,李云坡则在他的绪言里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等。
(三)开篇首谈史地关系,而后展开地理状况
如赵瑞廷、沈澄壁的《新体中国历史》,其绪论中专门拿出一章,探讨了历史和地理之间的密切关系。作者说“历史与地理,如人的精神与肌理,有着紧切之关系。读史者所最应知也。气候带之寒热、地形之高下、无一不关系到历史之发达。与此同时,作者在对中国的所处地理区域、山川河流、土壤物产亦作了详细论述。沈颐的《中国历史讲义》与其相似,只不过作者首谈具体的地理特点,如历代疆域之沿革、地形地貌、清代的行政区域划分,再论述山川、河流、江海、物产以及人文地理:万里长城、京杭运河等等对于历史的影响。
以上可以看出,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开篇对地理的论述体现了传统和革新的思想。时常提到的历代政区沿革,颇似正史里的地理志,而开篇论述地球的起源,则是受了晚清以来,西方地质学、地理学的影响。
(四)注重用唯物史观研究问题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并得到了迅速发展。李大钊的《史学要论》诞生了,该书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学说、剩余价值理论以及阶级斗争的学说,并且李大钊在此基础上对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及史学理论和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它对唯物史观的宣扬和对构建中国历史学说理论所作出的努力,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奠定了根基,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萌芽。1930年,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中国历史的著作——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问世,该书采用大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并结合众多考古史料及文献史料,首次揭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其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正式形成。这些思想促使了民国的历史学家的史学、史识相对前人有所超越,在撰述中他们自觉与不自觉地运用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并反映到了当时的历史教科书的编撰上。例如重新设立了对秦末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古代的民族关系、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他们对老百姓的社会生活、日常风俗更为关注,在撰述中既拓展与加深了历史教材的知识面,又用更加客观的态度去评判历史事件。
诸如,在几乎所有的正统史书中,农民起义都被训斥为“盗”、“匪”、“贼”、“寇”,但是到了民国时期,反映在历史教科书中,已经逐渐开始对这些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评判。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四、结语
民国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十多年,而民国时期的历史教科书却在这段时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教科书不过是当时社会的一个载体,笔者希望借助对历史教科书的分析,保持对历史教科书的关注,解决一些困惑,并对当今历史教科书的编撰提供帮助。
[1]吕思勉.白话本国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
[2]陈登原.高中本国史(上册)[M].上海:世界书局,1935.
[3]吕思勉.白话本国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
[4]陈衡哲.西洋史(上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
[5]陈衡哲.西洋史(上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
[6]顾颉刚,王钟麒.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上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
[7]顾颉刚,王钟麒.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上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
[8]傅运森.新学制历史教科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历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