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浅谈
2017-11-25徐兆国
徐兆国
班主任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浅谈
徐兆国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出现心理的偏差、失范,将对他们一生的成长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预防问题的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作为班主任又不同于一般的课任老师。因为他更多地承担着关心学生全面发展的责任,班主任掌握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艺术就可以预防和矫正中学生的各种心理偏差,同时还可以完善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格,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
自尊 自强 自爱 自知 自持 自制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许多人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解决这些困惑问题,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中学生心理浅析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他们既要经历青春期的生理巨变,也要经历心理发展的种种困惑。他们强烈要求人格独立,但由于身心发育的局限使他们实际上又独立不了;他们有很强的参与社会的意识与倾向,不甘寂寞,但又心理闭锁,少行动多幻想;他们有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但对实现志向的过程却产生畏惧和恐慌的心理。正是这些身心特点使中学生的心理状态表现出可塑性、不稳定性、冲突性等特征。班主任要深刻认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这些特征,特别要深刻认识中学阶段的青少年由于性成熟带来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变化。要及早做出正确判断,采取果断措施、防止可能产生的问题。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人的心理健康是指在知、情、意、行方面持续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愉快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和谐的人际关系等。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具有以下特点:
自尊、自强、自爱、自知、自持、自制。
(二)中学生心理偏差的几种表现
人们生活的客观现实有自然界,有人类社会,两者对人的心理都有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类社会。班主任不能忽略自己班里学生中种种的心理偏差,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习问题
学习问题所占比例在三个年级中分别为各类问题之首,随着升学考试的迫近,初三学生的此类问题特别突出。据本校心理辅导室统计,学习问题占40%左右。可见学习方面带给学生们的压力是很大的。学习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是学习焦虑、学习疲劳、厌学症、学习困难和考试焦虑等。
2、家庭关系问题
我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发现:家庭关系方面的问题自初一到初三年级始终占10%——15%,属于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较恒定的因素之一,问题集中在与父母关系紧张、对父母有内疚心理、单亲家庭子女的特殊问题三个方面。
关系紧张。初中生正值“身心剧变”时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他们身体发育导致心理开始逐渐成熟,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不能再像小学生那样依恋父母,开始要求独立自由,挣脱对双亲的依赖;而父母却觉得孩子不听话了、自作主张、自以为是,如果老师和家长采取简单粗暴、严厉训斥的方式对待他们,就会使孩子产生厌恶和反抗情绪,使矛盾更加尖锐激化。
(2)负疚心理。有部分学生,尽管学习挺刻苦,但成绩一直不理想,父母也知道他尽力了,因此无论他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父母都不责备,而是尽心尽意地照顾好他的生活,变着法地鼓励他。父母越体谅他,他却愈加内疚。
(3)单亲家庭的特殊问题。随着离婚率的升高,单亲家庭正悄然融入社会。据本校的不完全统计,单亲家庭子女大致占5%左右,这些孩子普遍生活在这样一种状态下:由父母中一方抚养,缺乏正常的父爱或母爱。在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几乎人人都有心理偏差,但表现不同:轻者自卑导致郁郁寡欢或行为乖张;重者好怀疑并猜忌,对别人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
3、人际交往问题
我强烈感受到现在有些学生缺乏最起码的交往能力,如事事处处以“我”为中心,对人苛求,好嫉妒,爱猜忌别人;拉帮结伙,攻击他人;胆小羞怯,不善与人沟通等等。这些不当方式都会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及未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中学生的交往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同学相处。(2)朋友相处。(3)早恋。
二、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班主任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班主任自身的策略运用入手,二是从培养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入手。
(一)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运用
1、运用思想预测的方法
预测,即“鉴往知来”之意。思想预测指根据人们思想活动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事先估计和分析产生思想问题和不良品德行为的可能性,以求及早预防和早期纠正。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在社会生活环境、家庭影响下,生理、心理趋于成熟,思想活跃,经常产生思想矛盾,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表面看来,思想品德的种种问题是难以预测的,但是在中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品德形成过程中,必然性总是支配着偶然性,而偶然性则是必然性的反映。因此,中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总是有征兆可寻,有端倪可察,有前因后果可供思索。
2、教会学生运用心理保健的方法
班主任老师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应用心理保健的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学生主体积极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借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获得心理平衡。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转移法、宣泄法、自我暗示法。
3、用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感染学生
班主任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感情,始终都应以满腔的热情坚持工作。全国优秀教师丁榕在承受了失子的痛苦之后,她尽力用学生对自己的爱转移痛苦。她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他们,教育他们,从而得到了学生无比的崇敬和爱戴。所以,班主任无论是境遇顺利还是遭受挫折,在学生面前都要保持良好的心境,对待学生总是要满面笑容,以乐观的精神感染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语、表情、动作,流露出对每个学生都寄予希望,真诚的信任,殷切地期望他们不断进步。
(二)培养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1、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达到某一目标或完成某一项任务的心理状态。日本教育家日畸仁先生细致地研究了学生成绩差的原因,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由于缺乏自信心造成的。可见,自信心是人自身能力发展的巨大动力,是人们走向成功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2、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挫折可以称为是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紧张情绪状态,挫折感在个体的青少年发展时期表现较明显。他们常常会由于考试的失败、学业的担忧、社交的障碍、人生的思索等方面的原因体验到挫折感。它会给人带来失望、压抑、沮丧等紧张的心理和情绪反应。
3、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
交往与合作,二者具有重合之处,即都是要与他人建立一定的联系。交往与合作随着社会分工的愈来愈细而显得必不可少。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定的实践逐渐形成的。
总之,由于班主任的特殊身份和特殊便利,他的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作用就与一般的心理辅导老师不同,那么,他所应该采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这是结合班主任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产物,是学校开展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
[1]王以仁,陈芳瑞,林本乔著.教师心理卫生[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28~60.
[2]王以希,瑞博主.心理教育概论[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1~40.
[3]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研究中心编著.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手册[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27~42.
(作者单位:武威第十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