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学习兴趣
2017-11-25陈焕辉
陈焕辉
如何提高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学习兴趣
陈焕辉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每个人都会优先注意感兴趣的事物并心驰神往地去活动,当人们以兴趣为前提去从事某项活动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也很深刻,不易忘记。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学习兴趣进行深入的讨论。
学习兴趣 道德与法治课
目前学生思想解放,思想活跃,思维敏捷,他们有的宁愿掏一、二百元看场演唱会,却不肯拿出十元钱听教授讲一节课;他们宁愿掏一、二百元做个发型,也不肯拿出十元钱买本书阅读。这就是人的兴趣在起作用,我们会为感兴趣的亊而努力去做,乐意去做。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兴趣进行一些探索,供大家商榷。
一、巧设导语,引发学习兴趣
好的开头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导火索,是决定着整堂课成败的关键。因此,作为教师应特别注重新课导入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合理性,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要善于利用此时此地的情景,巧设教学情景,渲染气氛,使学生想听课、乐意听课、集中精神听课、越听越想听。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的亢奋状态,所以,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引入部分要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我在讲“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课题时,我就给同学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非洲大草原的奥兰治河两岸,生活着许多羚羊。动物学家发现,东岸的羚羊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强,奔跑速度也比西岸的快。动物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因为这些羚羊生存的自然环境是相同的,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异?于是,他们在两岸各捉了十只羚羊,然后把它们分别送到对岸。一年后,送到西岸的羚羊繁殖了14只,而送到东岸的羚羊只剩下3只。原来,东岸的羚羊之所以强健起来,是因为东岸生活着一群狼。面对这样的艰苦生存条件,东岸的羊群必须使自己强健起来。讲这个故事,其目的是让学生懂得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仍然是法宝,是我们获得成功的保障。现在青少年学生虽然生活、学习条件优越了,仍应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这一传统美德。后来,有个学生在课后日记中写道:“过去我认为老一辈革命家打天下,就是为了我们下一代能过上幸福的生活。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我们应该好好享受,不需要艰苦奋斗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的思想转变了,以后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艰苦奋斗这一法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话真不假呀!”通过这个故事,同学们听课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二、形象比喻,提高学习兴趣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材中一些理论、观点比较抽象。如果我们在注意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能讲究一点趣味性,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就可以使理论增添具体的感情色彩,从而促动学生的学习兴致,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原理和观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判断能力水平,尤其在讲授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就能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比喻恰当,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而且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促动学生去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如,在讲“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观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规律,可以用“量体裁衣”打比喻,即把生产力比作人的身体,把生产关系比做衣服,并说明人的身体随着年龄的增长、个头的增高、体型的变化,所穿的衣服也要随着身高和体型的变化而不断更换尺寸,这样做出来的衣服穿在身上才合体。正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都是这一客观规律起的作用。用“量体裁衣”来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比喻贴切,印象深刻,可以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的内涵。
三、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学习兴趣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与积极性的高低,常常依赖于对教师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以善教的艺术去折服学生,而且要以人格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和影响学生。教师除了要有人格魅力外,在教学中,要以一颗火热的心爱护和关心学生,真诚地对待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在课堂上注重多表扬少批评,经常走到他们中间,找他们谈心,多参加他们的活动,为他们服务,这样才能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应多给他们关爱,多找出其闪光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只有这样,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知,才能对道德与法治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今天的中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及表现欲望较强,渴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只要我们爱他们、尊重他们、体谅他们、赏识他们、信任他们,那么他们就会亲近你、信任你,你说的话他们才相信,你传的道、授的业他们才听。只要学生相信你并且明白了道理,得到了知识,尝到了学习的甜头和好处,他们才会倍加珍惜。
四、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否取得长足的进步,往往取决于我们能否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在过去课堂教学中,我们多数是“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教师只是讲讲、写写,学生只是听听、记记,对知识不能完全理解,认知能力不能提高,很多东西都是抽象的、模糊的,很难真正搞清楚。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现代化教学手段,诸如电影、电视、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了过去黑板、粉笔作为唯一教具的传统教学模式,既然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图表、动画、立体声响融合起来欣赏,这不仅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鲜活,真正做到“图文并茂”而且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有身临其境之感。比如我在讲“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一内容时,先播放了VCD盘,让学生欣赏盘中的生动画面,聆听歌曲《春天的故事》,然后再结合歌词内容,充满激情地向学生讲述深圳当时那空前的改革举措和场面,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性。这样,学生就轻松自然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认知能力,领略到文中的最高境界。
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不断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促进学生轻松愉快的学好道德与法治课。
五、优化结尾,激励学习兴趣
课堂总结是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收尾阶段,是教师富有艺术性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转化升华的行为方式。完善、精要的“结尾”,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让学生达到前后浑然一体的美妙境界。
第一,优化教师“结束语”。好的结束语可以让学生带着美感下课堂,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走出课堂,它要求精辟而又便于记忆,既概括教学内容的要领,又是形成新问题的契机。在讲完“学习的理由”后,我做如下概括:学习在人生的发展历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给我们能力;帮我们成为一位合格的公民;也是法定的权利和义务;也是一种好的情感体念。把一堂课的内容概括为几句话,这样易记,不易忘记。
第二,让学生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着上完一课内容之后,让学生对课堂的知识要点和讲授内容思考几分钟,然后指定一名或几名同学走上讲台,当一回“准老师”作简要的复述。这种做法促使学生积极动脑,由老师“要我学”,养成“我要学”的好习惯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如讲完“国家的宏观调控”这一内容后,一个同学总结为: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但由于市场不是万能的,具有自身的弱点和缺陷,所以,国家要进行宏观调控。市场就像“无形的手”,宏观调控就像“有形的手”。我后作精简复述。可以用一句顺口溜“有形手,无形手,手拉手,向前走”来表达两者的关系。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教学来说十分必要的。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的需要,选用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学习,并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揭阳市惠来粤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