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终结论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2017-11-25王辉
王 辉
意识形态终结论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王 辉
自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意识形态终结论,实质是用西方自由民主的“普世价值”来代替社会主义制度,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并对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建立产生危害。我们必须要认清这一思潮的虚伪性,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加强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强化大学生对中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意识形态终结论 大学生 价值观
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西方极具有影响力,这种思潮宣扬的“普世价值”来影响我国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判断,从而动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为了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引导我国当代大学生从不同维度理解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的虚伪性与其实质,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课题。
一、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历史演变过程
20世纪50年代,“意识形态的终结”成为热点,其理论依据是“冷战”的结果及西方反社会主义的思潮的泛滥。在不同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分别是雷蒙·阿隆、丹尼尔·贝尔、福山和亨廷顿,他们在中国也是深有影响的人物。雷蒙·阿隆在《知识分子的鸦片》中向深陷在意识形态泥潭中的人们发出的警告:“政治还没有发现避免暴力的秘诀。但是,暴力一旦自认为服务于历史的真理和绝对的真理,它就会成为更加惨无人道的东西”[1]。贝尔指出,整个历史呈现给人们一个简单的事实:对激进的知识分子,旧意识形态已经失去了它们的“真理性”,失去了说服力。在现在西方地区,知识分子不再持彼此截然相反的立场和观念,在下面的政治问题形成了大体共识:认同福利国家,希望分权、多元政治体系和混合经济体系。1988年贝尔在纪念阿隆的文章中断定,“意识形态已经变成了一个堕落到不可救药的地步的语汇。罪恶亦复如此”[2]。传统的意识形态的斗争没有必要了,应该封存于博物馆。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东剧变的发生,以福山和亨廷顿为代表,西方学术界又掀起新一轮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热潮,在全世界引起巨大的反响。亨廷顿认为,“冷战结束之后,全球政治文明中的冲突将取代意识形态及其他冲突成为最主要的冲突,在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共产主义的崩溃,冷战的国际体系成为历史,在冷战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2]
二、 “意识形态终结论”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意识形态终结论从不同的角度危害我国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尤其是通过比较隐蔽的方式如网络传播,以一些消极的方式和价值观侵蚀大学生的灵魂。
西方国家宣扬“意识形态终结论”并且鼓吹其所谓的价值观。在传播西方国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过程中,意识形态终结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其中最多的是与虚无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联系在一起的。甚至有些大学生又以消极、滞后的观点来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出现的曲折,造成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动摇不定。当代大学生对入党有积极的热情和参与意识,一方面因为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所取得成就以及所形成的万众一心的感召力,但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多样化和复杂化也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其中急功近利性和实用性表现明显。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
(一)开展批判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教育
部分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观念比较淡薄,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斗争的艰难性缺乏认识,对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真实企图认识不够。高校要采取各种形式和途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团日活动、义工活动等,加强学生自我的意识形态教育,能辨别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的虚伪性,认清其真正的实质和企图,从而坚定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并且高校需净化校园思想的环境,坚决取缔各种反党反国家反社会主义的行为,坚决清除各种腐朽丑恶的思想和行为,建立起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意识形态的核心就是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积极回应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社会思潮,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新时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从实践上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使其成为大学生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终结的坚实武器装备。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参与者和未来建设者,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结合起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的防范和抵御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思想。
[1]冯克利:阿隆与“意识形态的终结”[J].读书,1998:150.
[2]〔美〕丹尼尔·贝尔.张国清译.意识形态的终结[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63):51.
(作者单位: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