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扶贫”
——以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为例
2017-11-25游彦茹
游彦茹
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扶贫”
——以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为例
游彦茹
我国目前已构建了一套健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随着资助方式的具体落实,从经济角度减轻了他们的负担。目前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的主要是步入大学后的学习、生活和交往等方面的压力。本文针对我院三个五年制专业的贫困生,把握不同阶段的贫困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精准扶贫”,引导其以乐观的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激发其潜能努力学习,将贫困的压力转化为奋斗的功力,全面发展、掌握本领、克服困难、摆脱贫困。
经济困难学生 心理特点 精准扶贫
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得家庭经济贫困学生(以下简称“贫困生”)在大学生中的占比逐年上升。有资料显示截止2012年全国贫困生约占全国在校大学生总人数的30%左右,随着面向全国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实施,贫困生占比还在持续上升。围绕贫困生的资助,经过不懈努力,目前我国已构建了一套健全的贫困资助体系,即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校内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为主体的多种方式混合资助体系,各种资助方式的具体落实,从经济角度减轻了贫困生的负担。
调查表明,贫困生在高中学习阶段一般都具有优秀的个人品质,具备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刻苦学习的优良品格。进入大学后,随着环境的改变,特别是在与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进行相互融合过程中,造成了横向对比的落差,主要表象为:一是,日常消费的窘迫,与其他同学生存状态的反差;二是,贫困生多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教育环境相对落后,综合培训的机会较少,导致进入大学后出现在城市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不适应。预期愿望与现实状况之间的落差容易对贫困学生的思想状况、文化心态、心理状况等产生深刻影响,且这些影响往往又是负面的,诸如:消费能力对比带来的悲观情绪、交际障碍、性格内向等问题;综合能力对比带来的进取精神减退,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减退,对自我认可度降低等问题。因此,贫困生在步入大学后极易在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面临压力,进而影响角色转换,产生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影响整个大学生活。故而认为,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更应该从心理、环境、氛围等方面进行帮扶,以帮助他们促进个性完善、人性完美,保障其思想、道德、学识、才能各方面全面发展。
一、建筑类专业贫困生特点
研究表明,随着大学生活的不断深入,不同年级的贫困生需要引导解决问题的侧重点不一样,一般认为大一贫困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角色转换、自我认知不准确、盲目攀比等问题;大二贫困生面临基础课程学习,信心、世界观、价值观、恋爱观塑造等问题;大三贫困生面临专业知识学习、实践能力锻炼、职业规划等问题;大四学生面临感恩教育、社会适应性、求职能力提升等问题。
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针对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三个五年制专业的贫困生,把握贫困生心理特点,分步骤以活动的方式从心理、环境、氛围三个层面,面向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对不同阶段的贫困生进行“精准扶贫”,引导其以乐观的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激发其潜能努力学习,将贫困的压力转化为奋斗的功力,全面发展、掌握本领、克服困难、摆脱贫困。
二、“精准扶贫”对策
通过对贫困生整体状况进行系统研究,整体把握贫困生生活状况、学习状态和心理状态,了解贫困生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为项目实施和活动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针对性靶标。
针对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三个五年制专业的贫困生群体,按照年级进行划分,以问卷调查、民意调研、集体座谈、个别谈话等方式,对贫困生阶段性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和重点把握,基于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结果,针对关键共性问题制定可行性活动方案,通过“精准扶贫”的方式引导解决不同阶段贫困生面临的主要问题,让贫困生的思想、道德、学识、才能得到全面发展,以高度自信的态度面对社会。
依托学院辅导员队伍开展有关理论研究,制定整体实施方案,做好顶层设计,落实心理辅导;依托班主任队伍,组建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开展活动实施指导;依托学院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的力量,开展调研活动,实施方案中的具体活动;依托学院科研团队和专业导师队伍,提高专业指导的水准与高度,提升专业认同感和自我成就感;依托校内他院资源,转换专业学习视角、拓宽学生知识面;依托校外合作单位,将学习定位、实践教学等向课堂外延伸。搭建项目实施全方位、全介入辅导网络。
依托活动的开展和研究,针对不同阶段的贫困生心理变化特点和精神需求,围绕心理、环境、氛围三个层面,从环境适应、沟通交流,信心树立、信心巩固,专业认知、专业实践、专业熟知,职业规划、职场训练,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塑造,感恩教育及精神传承等角度,全方位靶向开展“精准扶贫”系列活动,以帮助贫困生促进个性完善、人性完美,保障其思想、道德、学识、才能各方面全面发展,以高度自信的态度面对社会,步入社会。系列活动的开展,既对不同阶段的贫困生有针对性,还在一定范围内兼顾了对其他学生的教育;既实现了对精神的“精准扶贫”,又实现了对“扶贫文化”的营造和传承。
三、结语
通过此项研究,贫困生因家庭贫困带来思想、精神和心理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大一贫困生能顺利完成角色转换和环境适应,对自身优势形成准确认识、物质攀比心理得到有效克服;大二贫困生能对世界和个人自我价值有正确判断,对自身专业有深刻认知;大三贫困生能在学习生活中树立上进心,敢于表达爱,敢于挑战专业学习和实践,自信心得到进一步巩固;大四贫困生能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清晰认识,综合实力得到全方位提升,做好了踏入社会的心理准备;大五贫困生对自己的人生充满期待,开始思考感恩回馈,以自己的方式激励学弟学妹。初步构建起规划性、系统性、针对性高度集成的靶向“精神精准扶贫”机制。
[1] 张社争,杨文军.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6.
[2] 仲丽娟,ZHONG Li-juan.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研究的盲点[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3] 顾高菲,潘涌,GU Gao-fei,PAN Yong.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困境成因及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
[4] 亓红强,刘青瑞.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探析——以东北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例[J].科教文汇,2013.
[5] 亓红强,田冠仁,黄丽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研究——以东北大学为例[J].教育,2016.
[6] 徐佳辉,方凤玲,白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影响因素研究——以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为例.新校园旬刊,2016.
(作者单位: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游彦茹(1984-),女,汉族,山西太谷人,硕士,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