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国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017-11-25李建国郑兴斌
李建国 郑兴斌
浅论我国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李建国 郑兴斌
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围绕我国医学院校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我国医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路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批判性思维的相关制度建设,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融入到日常教学科研实践之中。
医学生 批判性思维 培养
批判性思维是现代教育研究思维的一个重要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将培养批判性思维列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主要目标之中,已对欧美的教育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一、批判性思维释义和作用
“批判的(Critical)”源于希腊文kriticos(提问、理解某物的意义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或判断的能力”)和kriterion(标准)。它提出了发展“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①它的目标是追求合理性。它既包括求“真”, 也包括求“善”和求“美”。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没有批判社会就缺乏继续向前发展的动力,这种观点得到美国各界尤其是大学的认同和支持。批判性思维已成为美国教育、科研或其他领域习惯的思维方式。20世纪80年代,批判性思维已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核心。20世纪末,把批判性思维确立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已得到全球普遍承认。但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在我国(大陆)还是一个较为陌生的概念。
加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关键和基础,能促进塑造理性公民以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个人学业进步、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重要保障。在中国(大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多次对中国教育提出疑问,引起各界人士的深思,为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破解“钱学森之问”,党中央、国务院已吹响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号角。在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亟需研究者和教育者开拓批判性思维领域,以帮助我们厘清自我,看透世界。
在医学领域,由于人及其医学问题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在医学活动中,医学生能否恰当运用分析批判的精神选择、判断各种信息,并得出较为合理的结论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医学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提升国家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医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我国多数医科院校在理论教学中, 常常是老师讲解理论知识和习题,学生记笔记,以单向授课为主, 而引导式的互动教学法较少,每学期期末考试是衡量学生学业的主要标准。在管理上,多数学校崇尚整齐划一、令行禁止的管理模式,缺乏批判精神。在这样管理中,很多医学生以考高分为目标,学习内容孤立在象牙塔中,在课堂上不乐于讨论,靠死记硬背、大量做题取得优异考试成绩,如此功利的学习,使学习的过程变得简单、机械,学到的只能是冷冰冰的知识,忽视了道德和情感的培养,难以形成独立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临床实习教学中,医学生普遍存在“书面记录工作多,临床思维训练少,实践操作机会少”的情况。医疗行业存在论资排辈和等级观念重的问题,对临床病例的诊治普遍依赖高年资、高职称医师的临床分析和诊断,学生大多养成“一切听从上级医师”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实践的能力。这与医院各级部门对临床教学工作重视不够、临床教师自身批判性思维意识薄弱、学生在临床实习中缺乏主动性思考有关,也与国人传统思维惯性有关。很多人误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在故意“挑刺、找茬”,是在“滋生负能量”,故而与之保持距离,其教育收效不好可想而知。
三、我国医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路径
(一)要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相关制度
2016年10月16日,教育部长陈宝生在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闭幕式上讲话强调,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做好5件事,其中一条就是抓教学方法,改变灌输式教学方法,强化师生互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给我们指明了改革的方向。著名学者施一公说:“在大学这个本应该思想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地方,如今的教育在管理上‘一刀切’,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此说切中要害,但如何改观,显然需要时间、需要改革,尤其是建立健全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相关制度是重要的一环。
(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大力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
作为教师,其着眼点要放在如何点燃学生思维的触发点上,使学生的头脑处于发现的姿态。苏格拉底说过:“教育是点燃。”我们常说老师是一根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而教育更重要的是点燃学子心中的火种。课堂作为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作为医科院校来说,应该多一些研究课题,加强课题引领下的课程一体化建设,多一些课堂启发、课堂辩论、考核激励等,使医学教育在灌输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逻辑,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让学生爱说“这是真的吗?”逐步养成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参与式理念三种思维习惯,这些思维方式包括:清晰地认识和界定问题;分辨问题的不同论点与利益关系;搜集相关材料,并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围绕某一问题提出多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分析证据并运用推断、类比等常见的推理方式进行考察,提出合理的判断和最佳方案,将使每位学生终身受益。
作为教师,要主动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够平等发表自己的意见。伏尔泰说过,“你说的话,我一个字也不赞成,但我要拼命力争你有说这话的权利。”当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时,要以平等的态度与其探讨,鼓励学生不屈服于老师,不盲从权威,使学生在学习中、思考中、辩论中找到自我。由于医学生来源广泛,每个人的兴趣和个性不同,教师不适合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子塑造,要具有自由、容忍和普遍主义的传统精神,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供良好的土壤。在课堂上,当学生不按标准答案回答问题时,应该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赞赏。当学生对教材中的观点提出疑问时,老师应该高兴地说:问得好!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利于补齐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块“短板”。
作为教师,要强化临床实习教学环节,实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在临床讲课中,采用反思教学法、基于病例的学习方法(CBL);在教学查房和教学案例分析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PBL)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和积极性。加强医学生的临床技能训练、真实病例和临床出科考核等环节的实践,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多开设探究性课程、实习实践活动等,充分发挥医学临床教学在批判性思维培养方面的优势。
(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运用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客观条件再好,也离不开增强医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认为,“跨学科知识的广度、批判性思维是中国学生缺乏的。”②医学生要培养批判性思维,首先要主动广泛阅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基础条件,有了知识的广度后,他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会变得丰盈和饱满。当然,还要使学生有一定的认识深度。深度,就是事物本质规律、逻辑、原因的透解。王国维曾说,“如果缺少观点,缺少见识,读书再多,也不会对自己的学问有补,而只会使自己迷失在浩瀚的史料中而不能自拔。”③当前,我们处在一个被泛滥信息包围的时代,学生习惯于接受答案,而不去辛苦地考虑其答案的探索过程,尤其是得出的结论是否存在真实的根据,于是其所谓的“知识”不但肤浅,甚或是伪知识。所以在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要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和教育模式的思维定式,认真分析论证这些信息,以打开探索新知的突破口。
注释:
①John Dewey. How We Think. Boston: D. C. Heath.1910.
② http://learning.sohu.com/20110601/n309020997.shtml.
③张明明,王世军.清华大学四大国学导师的读书方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6):30.
(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胃肠外科)
李建国(1973-),男,河南开封人,博士研究生,现任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胃肠道肿瘤微创治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