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战略研究
2017-11-25熊倩
熊 倩
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战略研究
熊 倩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长江中游城市群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即是要集中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不同高校在内的所有教育资源的合集,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
城市群 高校 教育 协同发展
崛起于21世纪初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是城市功能多向发展、区域关联彼此加强、产业合作日臻深化而形成的中国中部地区大型城市区域网络,它是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要一环,对解决中部地区长期发展滞后而引发的中部塌陷问题有积极意义。在此背景下,如何整合长江中游城市群高等教育资源,形成统一的高等教育共同体,以期为中部地区发展提供强劲的人才动力和智力支持,成为摆在教育界人士面前的一道必做题。
一、长江中游城市群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优势
(一)高校资源优势
长江中游城市群高校教育潜力巨大,科技教育资源丰富,单从办校规模来看,截至目前,长江中游四省的高校数量如下:湖北本科高校43所,专科高校56所,独立院校24所,民办高校18;江西本科高校24所,专科高校51所,独立院校13所,民办高校14所;湖南本科高校36所,专科高校70所,独立学院15所,民办高校16所,安徽本科高校33所,专科高校73所,独立学院11所,民办高校19所。长江中游四省的211高校共14所,其中湖北7所,江西1所,湖南3所,安徽3所。众多高校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乃至全国提供了良好的社会人才和科研成果,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保障。
(二)交通条件优势
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优势明显,为人才流动提供了良好条件。以武汉为例,素有九省通衢之说,距南昌260公里,长沙300公里、合肥320公里,并且城城之间现有高铁、动车直达,与此同时,长江中游城市群之间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交通立体系统日益完善,打破了四省间山水相隔、地形多变的阻碍,这也为远离故乡、异地求学的高校学子提供了出行方便。
(三)文化关联优势
长江中游城市群相近相邻,历史上人口流动、人员交往频繁,文化关联性很高。早在战国时期,四省大部分地区皆属楚地,唯楚有才,楚文化崇文尚武、兼容并蓄、自强不息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提供了文化条件。
二、长江中游城市群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阻碍
(一)人才外流
虽然长江中游城市群高校众多,但是北上广深仍然是众多毕业学子的就业理想地。这里既有心理观念的因素,但更多是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原因。人才外流实质上反映了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展相对于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唐地区仍显滞后。因此,各地之间必须要加强经济合作,形成特色产业,为人才专业能力发挥创造平台,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创造先决条件。
(二)利益冲突
长江中游城市群高等教育协同发展,需要打破各类行政条条框框,这势必会引起某些利益的波动,引起利益既得者的抵制与反感;长江中游城市群内的高等教育资源分散,办学模式多样,经费来源不同,而每项差异性的后面都有一个潜在利益驱动,这也为统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造成了困扰。
三、长江中游城市群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一是做好理论调研。高等教育工作者自身必须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有深刻的了解。高等教育工作者应做好调研工作,加强长江中游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将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利用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经济的发展来促进城市群内高等群育的发展;二是转变偏隅一方的思想,充分认识到区域教育发展的前景和趋势,着眼于整个中部至全国的教育格局,协调好各自利益,实现区域高等教育共赢;三是关注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二)平衡长江中游城市群间的高等教育资源聚敛与分散
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高校分布中可以看出,九成高校集中在武汉、南昌、长沙、合肥等省会城市,这与省会城市行政及经济上优势相关。然而高校过于集中,不仅要占用省会城市的各类资源,同时也不利于人才流动,高校毕业生大多数时候会优先选择省会城市生活就业,而忽视了长江城市群内二三线城市的发展前景。随着沿长江产业带的铺开,原先集中于省会城市的产业会逐渐迁移到长江中游的其他城市,以达到经济的均衡发展的目的。
(三)构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格局
一是高等教育学科设置和学术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应立足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在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上,找准定位,有的放矢,让高等教育的产出,包括人才产出和技术产出,能够适应长江中游区域社会发展需要。二是长江中游高等教育应走区域联合发展道路。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发展一体化,必须同样包括教育一体化。长江中游四省文化相近,地理相缘,有共同的高校资源优势、交通条件优势、文化关联优势,这为高等教育一体化创造了可能。
[1]石楠等. 转型发展与城乡规划[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2]刘祖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我国大学群发展政策研究[D].北京:北京航天航空博士学位论文.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知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