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2017-11-25

长江丛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运动队高水平体育赛事

叶 慧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叶 慧

高校中发展竞技体育,对学生提升体育竞技技能、打造学校个性体育文化、营造良好体育氛围,以及国家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现有高校竞技体育体系设计在目标定位、教育体系、统筹布局、竞赛体制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本文就主要对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高校 竞技体育教育 体系

高校竞技体育教育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学生在完成一般学习任务的前提下,进行专门的体育项目训练,不断提高其体育运动水平和比赛竞技能力,以在体育比赛中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指出: “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创办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我国竞技体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普通高等学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目标是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做贡献!”毋庸置疑,高校开展竞技体育教育,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体育强国的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高校引进竞技体育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我国专业运动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体育成绩突出文化素质偏低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不仅不利于我国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运动员队伍,也不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高校中引进竞技体育课程,一方面可以利用高校丰富的教育资源、系统的课程、专业的教师,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提供学术支持,使学生能够德、智、体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教师一般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系统的教育方法和体系,也能够为学生的体育发展提供专业支撑和系统训练。通过体育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理念在体育教育事业中的充分贯彻,也是当前提倡的“体教结合”理念的必然要求。

(二)促进学校品牌建设和体现商业价值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学生运动员队伍,通过比赛体现体育的魅力和价值,使运动员得到磨砺、淬炼和提升,彰显高校的体育精神和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在大学扩招、许多高校竞争优秀生源的情况下,能够有一支专业的、高水平的运动员队伍,代表学校参加各类体育赛事并取得优秀成绩,不仅表现了学校全方位发展的教育理念,以此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而且是学校综合实力的一部分,有助于打造学校教育品牌。同时,学校也能够以举办体育赛事获得门票收入,以及商业赞助形式创造经济价值。比如:美国密西根大学和圣母玛利亚大学,每年仅竞技体育给学校带来的收入超过20万美元。

(三)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输送人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参加全球最重要的体育赛事——奥运会时,其代表团的大部分运动员为大学生。2004年雅典奥运会,美国共派出537名奥运选手,其中417人都是来自在校大学生和毕业于美国大学的运动员,占运动员总数的比例高达78%。声名显赫的游泳神童18个奥运金牌得主菲尔普斯,即是美国密西根大学体育管理专业的大学生。高校竞技体育可以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后备力量,是体育人才成长的沃土。在高校中发展竞技体育,不但使高水平运动员有归属感,还有效地发挥了储备体育人才的作用。为我国发展体育事业,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打下坚实基础,亦成为发展我国竞技体育成果显著的一条康庄之路。

二、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定位不够全面

在我国高校中发展竞技体育,是为了将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包括文化科目资源和体育专业教育资源,与运动员的体育优势结合起来,使运动员全面发展。不仅能够学到文化知识,也能够借助专业的体育训练,将自身体育方面潜能最大化发挥,在各类体育赛事上赛出优异成绩,为国家争光,并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提供后备力量。但是,在目前的高校竞技体育发展中,目标定位并不明确。一些高校存在短视行为,只是将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参加各类赛事并取得优异成绩作为提高学校知名度的手段,并不切实在提高大学生运动员综合水平、为国家体育事业发展输送人才方面下功夫。比如现阶段,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是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队伍竞技的主要平台,各个高校也都积极主动参加。但是在参加各类国际赛事,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做贡献方面,只有极少数的高校完成目标,比如清华大学的跳水队,北师大的刘翔。而在培养大学生运动员全面发展方面,很多高校只注重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并为校争光,导致他们训练和比赛任务繁重,影响了作为大学生正常的文化学习,这对于大学生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极为不利。

(二)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教书育人是高校神圣而光荣的使命。相对于普通大学生而言,高校运动员的教育分为文化教育和竞技体育教育两部分,由于长期的、甚至从小开始的体育训练可能会占用正常的文化学习时间,造成文化方面较弱,因而对其进行文化科目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有学者指出:“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在校期间的主要矛盾是竞技体育和文化教育的问题。文化教育包括德育和智育,是运动员文化课学习问题; 竞技体育是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与比赛问题。优秀运动员的竞技成绩是通过长期、系统和专业训练的结果,因此,优秀运动员在役期间文化教育不足是导致大学生运动员学习困难和文凭‘注水’的主要原因。”文化教育和竞技体育教育不能合理安排、齐头并进,成为高校竞技体育教育体系的一大短缺。同时,由于大部分高校没有条件聘请有丰富竞赛实践经验、专业的高水平教练员,很多高校由体育老师兼任高校运动队的教练角色。实践经验不足,兼顾公共课导致力不从心,成为体育老师兼职教练的一大弊端,也成为教育体系的一个明显不足。

(三)统筹布局不够合理

经验表明,高校发展竞技体育,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应该根据高校的体育基础、场馆设施、资金支持、人力资源等,做科学的论证,选择竞技体育项目。通过科学规划和本校实践相结合来设置运动项目,可以有效地防止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无序化和项目设置随意化。但是在我国,高校运动项目统筹布局不合理的现象依然存在。高校在设置运动项目上,考虑到资金支持、群众喜好或体育基础,往往倾向于选择群众基础较好或者是传统性明显的项目,其结果是一些项目成为“香饽饽”,被许多高校“抢占”,导致招生困难、生源不足、质量不高,高校体育竞技项目发展不均衡。

(四)竞赛体制亟需完善

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目的之一就是参加各类体育赛事。经常参加体育赛事也是检验培训成果、推动高校体育教育积极性、为国家选拔体育人才的重要渠道。比如在2005年土耳其伊兹密尔大运会上,来自清华大学的学生运动员胡凯表现突出,一举夺得田径男子100米金牌,获得征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机会。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各个省、市、区之间,各高校之间举办体育比赛并没有全面规范地铺开,作为大学生运动员参加的主要比赛——大运会也只是四年一次,单项目的全国大学生比赛一年一至两次,对于全国数百高校的大学生运动员来说,参赛机会仍然太少。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很多运动员没有机会参加高水平的体育赛事,自身参赛经验不足,竞技水平很难获得更大的提升,陷入“只训不赛”的尴尬境地。

[1]樊申元,秦纪强,孙文树.普通高校开展竞技体育的意义[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7):199~200.

[2]王凯珍,刘海元,刘平江等.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02):126.

[3]高明发,赵颖,陶伍建等.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与发展问题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07):161~164.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体育教学部)

叶慧(1984-),女,汉族,湖北十堰人,硕士,中原工学院体育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运动队高水平体育赛事
四个聚焦保障高水平安全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巧用“体育赛事”解释相遇与追及的两类典型问题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蒙古高校运动队培训机制研究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