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记忆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价值探析

2017-11-25

长江丛刊 2017年29期
关键词:族群实效性记忆

欧 丹

历史记忆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价值探析

欧 丹

曾被汉人视为羌戎异族的人群在历史的选择、记忆与遗忘中融入华夏民族,勾画出了华夏民族的边缘轮廓,让人得以辨识整个华夏的全貌,成就今日的中华盛景。眼下各类社会思潮激烈碰撞,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凝聚中国人心、稳定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驱力,而如何使这一驱力的实效性发挥到极致,近代中国国族的形成和历史记忆的工具性价值给予我们新的思考和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历史记忆

王明珂在其《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十分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为什么是中国人?为什么55个性格迥异的少数民族也属于中华民族?在气候变迁、资源竞争与分配的现实考虑和需求下,华夏边缘不断扩张始终是主流,且期间伴有华夏成为非华夏的阵痛,最终拥有了今日的中国版图和数以亿计的炎黄子孙。阅读研究文献史料,分析文字背后的社会情境和人物心态,还原过往的真相,反思遗留的经验教训,人们总会变得更加明智,也会因传承祖先的财富而变得更加富有。党的十八大会议上习近平主席隆重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理念,而民族复兴不仅是让百姓生活达到高层次的小康水平,还要实现文化繁荣和思想进步,最重要的是让全民族真正凝聚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团结协作,抵御一切外来的分裂力量。杜威曾说“我们唯一的政治安全是教育”,为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中国产生了极具特色的教育形式,也是维护社会安定的精神武器——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集社会价值性和个人价值性于一体,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和阶级属性,教育主体利用符合统治阶级意志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准则对教育客体进行系统化、规范化和程式化地影响,使其将教育内容内化为价值认同,外化为行为自觉。就像一个族群,常以共同的仪式来定期或不定期地加强本族群的集体记忆,或以建立永久性的实质纪念物来维持这种集体记忆,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一就是以历史教育来制度化地传递所需要的集体记忆,达到凝神聚力的效果。鉴于此,利用历史记忆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调和实践过程中的矛盾,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又可适应外在环境的变迁。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困境

尽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悠久,但其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却是改革开放后逐步兴起的,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和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已具有较为完善的学科体制,教育实践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国家政策的推进贡献了重要力量。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来看,离该学科预设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且大数据时代和全球开放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多前所未有的挑战,综合言之,提高其实效性的困境主要有三点。

第一,教育客体具有高度复杂性。与华夏边缘的扩张,将少数民族纳入汉文化圈进行汉化一样,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家庭的教育客体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统一,使其形成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符合国家政治体制要求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个体的差异性为丰富学科内容和完善学科建设提供了依据和方向,同时也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难度,个体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差异体现了不同的利益诉求和德性水平,仅凭借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调和其中的矛盾。

第二,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和应用严重不足。族群认同具有现实性和自利性,根基历史也不过是在利益下凝聚人心的工具。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多停留于课堂教学,以背诵标准答案为考核方式,受教育者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意识欠缺,能力不足,难于发现这些理论的生活价值。若不及时调整,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将一直处于低迷状态,阻碍对现实政治和文化的认同。

第三,社会矛盾的叠加吞噬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信念和信心。增长的经济和开放的思想带来了社会的繁荣,也加剧了社会的分化,使得各类社会矛盾层出不穷,负能量逐步叠加。在华夏轮廓成形的过程中,集体和族群通过筛选、遗忘和重构记忆来应对气候变迁和解决资源分配的矛盾,最终形成共同的历史记忆来指引该集体和族群的发展。面对当前社会出现的信念缺失和信心不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应该是构建一种正向的集体记忆,指引人们度过难关。

二、历史记忆的工具性价值

记忆是人脑对所经历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是一种心理现象。记忆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选择性和可塑性,所以历史记忆可以看作是人们根据现实的需要对历史的追忆、反思和筛选重构,这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独特的认知形式。历史记忆具有强大的工具性价值,可以改变一个族群原有的认知形态,使其融合于历史发展的需要。提升个人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任务,也是历史记忆最善达成的效果,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提升人格修养。“朝闻道,夕死可矣”、“贵德重义,坚守气节”等是古人追求的人格品节,通过追忆、反思历史上那些生动鲜活的人物事件和传统文化,对改善市场经济下盲目拜金和利益至上的丑态大有裨益。

第二,提高道德境界。君子应当制怒、慎独和自省,是我们从研习文献资料中得出的道德标准和道德理念。尽管封建社会的道德中有许多泯灭人性的糟粕,但我们仍可从中选择出经世致用的精华,来培育现代人的道德品质。

第三,激发进取精神。不论是刊印成册的历史书籍,还是听老人讲述那口耳相传却未记载的历史故事,我们总能轻易找到激发欲望的敏感点,从而使我们充满信心地追求梦想,开拓进取。尽管文献史料是带有主观色彩的、经过情感偏见和权力关系制约的、不能完全等同于真实历史的东西,却丝毫不妨碍对后人情感的牵引和塑造。

第四,增进政治认同。通过梳理漫漫历史长卷,我们找到历史的起点,明确共同“起源”,以模拟同胞手足的情谊来加深彼此的联系,消除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隔阂,使少数民族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员的身份,增进对国家和现行政治体制的情感,减少社会冲突和矛盾。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欠佳的反思

(一)对历史记忆的模糊加剧了政治认同的难度

历史记忆的基本功能是认同和区分,为培育政治认同提供文化基因、历史溯源和未来图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任务是将政治体系的核心精神与价值观念转化为民众了解和参与政治的思想基础与行为准则,进而转化为人们的政治认同和政治信念。此外,政治认同理论的核心问题本就是为什么认同和怎么样认同,所以只有在充分认识历史、探究历史的基础上,才能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形成正向的情感依赖和情感归属。然而,受教育者对于历史常识的不甚了解和对历史事件的模糊记忆,使其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难以形成体系化的认知,从而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判断,终究难将所学的思想观念和政治观点转化为行为自觉。

(二)对历史记忆的解构与建构双重不足

解构历史着重于对文献文本的阅读、分析和批判,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基础,也是形成一种历史认知体系的一般方式。从对历史的解构中,我们可以寻到一脉相承的思想价值,也可以找到颠覆传统观念的证据,甚至可由历史的发展轨迹预测未来社会的走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对中国古代史、近代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史的解构,可以强化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提升“四个自信”。当然,思想政治教育也要理性对待历史记忆,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过度的文化保守和思想钳制,这就需要在解构历史记忆的同时进行合理的建构。建构历史要求在现有史料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解析脉络的阅读系统,帮助人们拆解历史记事的背景原因和意识形态。我们要从史料文字的表面入手,拨开叙述者个人主观偏见所设置的迷障,发掘文献背后隐藏的社会情境,以及当时社会对族群的认同与区分。而建构历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意义即是帮助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明晰这一教育的边缘形态,从而认清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延续性和不可或缺性。因此,注重对历史记忆的解构和建构,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努力的方向之一。

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

(一)充分利用根基历史的功效来强化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感

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在时空中的延续与变迁是历史的构成要素,历史记忆可以诠释或者合理化当时的族群认同与相对应的资源分配和资源共享关系,它常常强调民族、族群或社会群体之间的根基性情感,并以此来加强群体内部之间的亲密关系,弱化资源竞争的矛盾,因此也可称为根基历史。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增强同样需要一种根基情感,使受教育者意识到身为中国人需要接受执政党的政治洗礼,需要培育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品质,需要树立正确的“三观”来指导自身的全面发展,这一切都是天然的权利和义务。而基于根基历史所催生的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会对个人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远比被动接受思想灌输更为生动、深刻和难忘。

(二)关怀人性的自然需求,特别是边缘群体的利益诉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是兼具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存在物,所以一切历史的创造都离不开三种属性的客观需要。换言之,历史的产生也是为满足人性需求的结果,华夏边缘的形成与维持是在一定利益诉求中人们为维护共同利益所做的努力。同理,思想政治教育在其社会功用上是为了满足政治认同、价值构建和社会动员,在其个人功用上则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信念追求,因而归根结底必须是以人为本,承认人的自利性,关怀人性的自然需求,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所预期的目标。值得一提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不仅要包含社会大众的普遍需求,还要将边缘群体的利益诉求纳入其中,使更广泛的受教育群体获益。

(三)以历史记忆培育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

历史记忆是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的基础性条件,而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既是历史记忆的目标和归宿,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对华夏历史的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是现阶段公民对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的集中体现。立足于历史记忆与文化和政治认同的内在逻辑,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和历史记忆在理论上的契合性与现实中的互动性,探索以历史记忆培育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的策略路径,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环境变迁和社会转型的有益尝试,也是其丰富内容和创新形式的方向。

[1]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J].历史研究,2001(5).

[2]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康立芳.以历史记忆培育政治认同[J].湖北社会科学,2016(5).

[4]王绍霞.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2).

[5]罗丰 .什么是华夏的边缘[J].中国史研究,2008(1).

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宁夏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宁夏大学社会科学类校级课题“思想政治教育学术体系完善与科学育人规律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GIP2017058)。

欧丹(1991-),女,汉族,陕西汉中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族群实效性记忆
从彭阳姚河塬卜骨刻辞看西周早期西北边域族群关系
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学实效性探究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归来吧!精灵(大结局)
浅析不同层次的认同是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