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2017-11-25

长江丛刊 2017年29期
关键词:育人文化教育

毛 鸽

论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毛 鸽

地域文化是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养分,文章基于此概述了高校文化育人的内涵、特征与价值,进而探讨了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中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然后就如何在高校文化育人中融入地域文化提出了几点探索,包括扫除思想障碍、发掘文化资源、开展文化实践、强化教育研究等,促进地域文化与高校文化育人的融汇共进。

地域文化 高校文化育人 文化融合 实践

一、高校文化育人概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大学的灵魂。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最高环节,以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为教育目标,在我国教育事业乃至社会发展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至于育人的手段与模式,则有很多,最为典型的为课堂教育,此外,实践教育、社会教育等都属于高校育人的常见模式。高校文化育人是其育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指以高校文化作为学生培养与教育资源的育人方式,其中,高校文化是最为核心的内容。高校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教育历程中所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个性气质与相当稳定性的文化,包括组织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内容。

高校文化育人相比于其他育人途径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点特征:首先,在育人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育人是高校的天职,如何育人则言人人殊,传统的教育以知识传授为主要内容,因此,教育中存在着僵化性,文化育人秉持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作为育人的核心,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予以相应的文化熏陶与教育,教育活动更为和谐;其次,在育人目标上坚持全面发展。文化育人不同于一般的知识育人,它着眼的是学生整体,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某一课程的学习效果或某一方面能力的训练结果。

高校文化育人是当前高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且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文化育人的地位与价值还会持续凸显。文化育人相比于一般性的育人方式而言,其价值体现在以下两点,首先,其育人方式是感染性的,而非强制性。传统教育以学生为教育客体,采用各种教育方式方法对学生“强行”灌输教育内容,学生接受效果一般,文化育人则以感染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接受教育,教育效果更佳突出;其次,其育人效果是长期性,而短暂性的。相比于一般教育中存在的记忆规律现象,文化育人的效果更佳持久,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也更为深刻。

二、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必要性

1、强化高校文化育人的必然举措

文化育人是当前高等教育中方兴未艾的内容,在学生培养与教育质量提升中发挥着非常突出的作用。文化育人不同于一般性的课程教育体系,其根据基础性、综合性与全面性,在学生的素质发展与素养提升中意义显著。当前高校文化育人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其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最为典型的便是文化内容的片面性与薄弱性,部分高校文化育人中所以来的文化体系非常薄弱,既没有进口时代精神融入时代文化,也没有扎根民族社会,吸收传统文化,仅仅以高校办学中形成的一些文化作为育人内容,影响了育人的实际效果。地域文化是区域发展中所形成的,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价值,流传至今的地域文化都是经受住时代考验的地域文化,有着非常突出的育人价值。高校作为培养人才、提供智力支持、为地方服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区域内知识传播与积累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特殊地域文化氛围的影响,因此,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中,对高校文化育人自身的发展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与意义,是全面提升文化育人效果的重要手段。

2、传承地域优秀文化的客观需要

地域文化是各区域人民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的文化,承载着不同区域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是各区域人民群众的精神粘合剂,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价值。然而,当前地域文化的生存处境并不容乐观,存在着消亡的风险。一来,在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开展的今天,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乡土社会呈现出空心化的现象,而乡土社会正是地域文化扎根之处,乡土社会的空心化使得地域文化生存举步维艰,最为典型的便是各民俗文化、地方戏曲的凋零。二来,改革开放后,东西方交流日益增多,西方文化对中国人,尤其是年轻群体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人,思想开放,非常容易接受西方文化,久而久之,传统文化便受到了冷落,地域文化更是如此。在高校文化育人中融入地域文化自然也就是传承地域优秀文化的必然要求。

(二)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可行性

1、疆域辽阔,地域文化丰富

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的前提之一,就是地域文化自身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只有在具备了此点条件的前提下,地域文化才可能融入到高校文化中,也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文化育人的作用与价值。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有着非常丰富的地域文化,比如五岭以南的两广文化,以进取、奋发为特征,长三角的吴文化以好学、深思为特征,河南一代的中原文化以包容、自强为特征。不仅如此,即使在同一文化板块内,不同的次区域也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比如江苏省内就可以分为吴文化、金陵文化、江淮文化、中原文化四大板块,而在每一板块内部又有一些细微的不同,江淮文化中的扬州文化与淮安文化就有着不小的差异性。正是地域文化体系庞大,不同地域文化众多,使得我国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中具有了可行性。

2、联系密切,交流日益增多

一直以来,高校教育存在着“与世隔绝”的现象,“象牙塔”式的学问研究虽然有助于学术的纯粹性,但过于脱离社会、脱离时代的学术研究不仅难以取得预期中的研究结果,甚至会适得其反。新时期,在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以及市场经济的引导下,高校与社会的交流日渐增多,高校逐渐融入到区域社会之中,成为区域社会的一份子,这既体现在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逐渐脱离了“单打独斗”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注重发挥社会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也体现在高校反馈社会的内容与服务日渐增多上。也就是说,高校与地域社会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交流也日益增多,这就为地域文化融入到高校文化育人中开辟了一条渠道与路线,为地域文化发挥育人作用,实现育人价值提供了便利,更好地凸显了地域文化在高校育人中的独特地位与重要价值。

三、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策略

(一)扫除思想障碍,重视地域文化的育人价值

思想层面的问题是最为基本的问题,也是影响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中的首要问题,尽管地域文化的育人价值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在融入高校文化育人中仍然存在着不少思想阻碍,致使其育人价值未能得到有效发挥。部分教育者认为高校本身就肩负着繁重的教育任务,既要负责学生的通识教育,更要注重学生的专业教育,根本无暇分心于地域文化,强行在高校文化育人中融入地域文化会导致教育资源的错配与浪费,也有部分教育者认为地域文化是非常专业的文化体系,融入高校文化育人难度系数高,很难真正实现此一目标,畏难情绪严重。此种想法本质上都是错误的。对此,高校要彻底扫除思想上的障碍,将地域文化作为高校文化育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重视地域文化的育人价值。地域文化虽然具有专业性,但其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本身就是校园文化育人的重要养分,在校园文化育人中融入地域文化不仅不是自愿的错配,相反,能够更好地实现高校文化育人的价值,提升高校教育效果。

(二)发掘文化资源,提升地域文化的育人能力

地域文化能够融入到高校文化育人之中,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地域文化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文化体系,举凡特定地域古往今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都可以称作地域文化,事实上,并非所有的地域文化都适合融入到高校文化育人中,且受高校教育形式的限制,也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在高校文化育人中融入地域文化,此时,以特定地域文化依托,从中发掘文化资源就显得尤为必要。地域文化是特定地域乃至全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是公众的,任何人都可以从中汲取养分,但地域文化在高校文化育人中的应用必须与契合高校教育需求的形态呈现出来,也就是说,必须在地域文化与高校文化育人中间构建相应的媒介与桥梁,而承担此一重任的则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从高校定位、专业教育与学生成长的三个角度出发,仔细梳理地域文化中能够满足此三点需求的内容,将之搜集、整理,作为职业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提升地域文化的育人能力,切实发挥地域文化在高校文化育人中的作用。

(三)举办文化实践活动,营造地域文化的育人氛围

在高校文化育人中,存在两种基本的教育方式,一种为理论教育,一种为实践教育,二者在教育理念、教育形态、教育作用上有着很大的差异性,理论教育以课堂为阵地,以文化课程为内容的教育,具有系统性、全面性的特征,实践教育以活动为阵地,以文化活动为教育形式,具有生动性、深入性的特征,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文化育人体系。地域文化在高校文化育人中融合时,除了需要依托于文化资源的发掘以来,更应该突出文化活动的重要性,以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活动来营造良好的地域文化育人氛围,从而使地域文化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学生的培养与发展。当然,在地域文化活动举办中,学校需要做好以下两点内容,首先,突出主题,紧扣地域文化的特色与特征,凸显出地域文化的主旨,使文化活动不仅仅是高校文化育人的载体,更是文化传承的孔道;其次,重在参与,充分赋予学生在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作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切实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提升文化活动的育人作用。

(四)强化教育研究,摸索地域文化的育人机制

地域文化在高校文化育人中的融合,对地域文化与高校教育而言,是一项双赢活动,双方都能从其中获得有益的内容。目前,地域文化已经与高校文化育人紧密关联,并有着不少的互动,但这种互动与融合多流于表面,且缺乏可持续的空间,难以真正发挥好、实现好地域文化在高校文化育人中的作用与价值。高校需要强化教育研究,在反复的研究与实践中来摸索地域文化的育人机制,构建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中的长效机制,使地域文化真正成为高校文化育人的一部分。对此,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最为稳妥,也是效果最为显著的方式方法。高校在文化育人中需要从两个层面出发,开展课程体系建设,一方面将地域文化概论作为通识教育的内容作为各科学生都要学习的基础性内容,让学生对地域文化有一个粗浅的认知,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专业属性,合理发掘地域文化,打造更加全面丰富的专业课程体系,比如针对汉语文文学专业的学生,发掘地域文学文化,编写地域文学史等教材,增加专业课的内容。

四、结语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文化育人中,地域文化的融入是大势所趋,这不仅是地域文化自身传承的客观需要,也是提升高校文化育人效果的必然举措,两者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一方面地域文化“浸润”着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带有较强的地域烙印并植根于地域文化之中,为其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具有导向、辐射等作用,是一种较高的文化品位、层次,引领地域文化的前进方向。对此,高校在教育中需要扎根于地域文化之中,充分发掘其中适宜于学生教育的内容,提升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1]刘莉萍.基于地域文化的地方高等教育文化资本构建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5):55~56.

[2]何海翔.地方高校应主动融入区域文化传承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5(06):56~58.

[3]徐岩,唐登云,骆睿.充分运用区域优秀文化资源探索高校文化育人新途径——以藏羌区域文化为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6,18(03):99~104.

浙江财经大学)

本文系教育厅一般课题(项目编号:Y201738502)“区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探索和实践”。

毛鸽(1979-),女,汉族,浙江诸暨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育人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题解教育『三问』
年味里的“虎文化”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