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模型

2017-11-25

小品文选刊 2017年20期
关键词:可塑性环境因素消极

陈 昊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南 250358)

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模型

陈 昊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南 250358)

人类具有发展可塑性的观点早已被广泛认可。实际上,个体身处相同环境而有不同发展结果涉及发展可塑性的个体差异问题。所谓个体间发展可塑性的差异,是指不同的个体对于自身生活经验及环境的敏感性存在差异而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个体的发展可塑性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发展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基因和环境共同塑造了个体的行为,并提出了不同类型的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模型。

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素质压力模型;不同易感模型;优势反应敏感模型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伴随着行为遗传学的兴起,遗传与环境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问题再次引起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近十年来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发展,则使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探究成为可能,并日益发展成为心理学领域的前沿和热点研究问题之一。时至今日,主导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研究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素质压力模型、不同易感性模型和优势敏感性模型三种。

1 素质压力模型

罗森塔尔首次使用素质压力理论来解释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素质压力模型的观点是,一些个体由于自身具有的“脆弱性”而对环境中的压力事件更易感,还有一些弹性个体由于缺乏这些脆弱性因素而不易受到不利环境的影响。素质-压力模型主要关注的是消极环境对脆弱性个体的不利影响,并未说明个体对积极环境的反应差异问题,实际上该模型暗含着弹性个体和脆弱性个体对积极环境或非逆境环境的影响没有差异。

然而,有证据表明某些个体在消极环境和积极环境中都具有发展可塑性,而这种情形并不符合素质-压力模型的假定。

2 不同易感性模型

不同易感性模型由贝斯基基于进化论的思想 提出。该模型认为,由于某遗传特征或者基因的影响,那些容易受到消极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心理或行为问题的个体,也容易受到积极环境的影响而表现优秀或良好。即同一遗传特征或基因型同时具有使个体变得更好或者更坏的效应。

不同易感模型看起来比素质易感模型更为全面,但这是否就是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全部模式呢?普鲁埃斯和贝斯基发现尽管上述两个模型都能解释一些现象,但这两块拼图并不能拼出完整的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模式。

3 优势反应敏感性模型

普鲁埃斯和贝斯基进一步提出了优势敏感性模型: 在有利环境下,一些个体对该环境更敏感,做出更多积极的回应,即某些个体更容易受积极环境因素影响而表现良好的倾向,而那些对积极环境因素反应不敏感的倾向则被称为优势阻抗性。

4 三种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模型的异同:

(1)相同:三种模型都主张个体对环境的反应性存在差别,有些个体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有些个体则对环境影响不敏感。

(2)差异:三种模型考察的环境因素范围不同。素质-压力模型认为携带“风险”等位基因的个体更容易受消极环境条件的影响而表现出更多的心理或行为问题,但该模型忽视了积极环境的影响;优势反应敏感性模型则主张在积极环境条件下携带某基因型的个体比其他个体表现出更少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或者发展更为良好,但不关注消极环境因素的作用;不同易感性模型则同时关注不同性质环境因素的影响,认为那些携带“可塑性”等位基因的个体在消极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更多问题的个体,且在积极环境条件下会表现出更少的问题或者发展更为良好。

5 问题与展望

当前,关于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影响个体发展的问题正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尽管现有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为我们理解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对个体发展可塑性的影响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但现有研究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

第一,缺乏支持各模型的强有力的研究证据。例如,虽然有一些支持优势敏感模型的实证研究,但总体而言,支持该模型的研究证据还比较弱。根据优势敏感模型的假设,优势敏感个体更容易从积极环境中获益,而对消极环境不敏感(正是这一点使其区别于差别易感模型)那么在一项验证该模型的研究中,就需要同时测量携带某种基因的个体在积极及消极环境下的发展结果。只有当这些个体在积极环境下有更好的发展而在消极环境下没有不好的发展结果时,才能够支持优势敏感模型,否则有可能实际上支持的是差别易感模型(在积极环境下发展更好,在消极环境下发展更差)。但遗憾的是,现有看起来支持优势敏感模型的研究并没有同时测量不利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因而实际上无法坚定地表明是支持优势敏感模型还是差别易感模型。因此,在后续的研究当中,应当在同一研究中既测量消极环境,又测量积极环境;既考察积极的发展结果,也考察消极的发展结果。

第二,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机制仍然不清楚。尽管现有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表明基因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从而对个体的心理或社会功能产生影响,但如何交互或具体的机制是什么还不清楚。当前,有研究尝试借助影像学技术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揭示其机制。

第三,多个基因结合的研究仍然缺乏。综观现有研究,多数研究探讨的是环境因素与单个基因的交互作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但考察多个可塑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的研究还很少,而探讨多个可塑基因在积极环境中的累积积极效应的研究更少。因此,未来急需更多揭示累积可塑性基因作用的研究。

第四,现有大多数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研究均为相关研究。贝斯基等人认为,如果个体由于自己的基因结构唤起了某种教养方式,那么教养环境就取决于孩子的基因,这就阻止了在相同环境下对不同易感性的考察。另外,在相关研究设计中,容易将基因与环境因素的相关关系错误解读为两者的交互作用。因此,未来需要更多的实验研究和干预研究以更好地揭示基因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1] 王美萍.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理论模型及其检验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 2015, 23(10):1852-1858.

[2] 张卫, 甄霜菊.发展可塑性的个体差异——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06-111.

[3] Ellis B J, Boyce W T, 贝斯基 J, et al.Differential susceptibility to the environment: An evolutionary-neurodevelopmental theory.[J].Development & Psychopathology, 2011, 23(1):7.

R181

A

1672-5832(2017)10-0281-01

陈昊(1992—),男,汉族,山东淄博人,心理学硕士,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猜你喜欢

可塑性环境因素消极
消极的后果
空间环境因素对西北地区电离层空间特征影响
甲基苯丙胺改变成瘾小鼠突触可塑性基因的甲基化修饰
钢结构在建筑装饰工程中的运用
认知的发展及衰退模式
城市物流配送系统的环境因素影响评估
浅谈写字教学
造成数学学困生的原因
浅谈会计目标定位
让自己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