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被动句的对比与翻译
2017-11-25王晓南
王晓南
(青岛科技大学 山东 青岛 266061)
英汉被动句的对比与翻译
王晓南
(青岛科技大学 山东 青岛 266061)
被动句是英语和汉语中的重要句式,在翻译之前需要明白它们各自的特点和结构等。本文将具体介绍两种语言中被动句的结构和语用功能,以及主要的几种翻译方法,以指导我们对英汉被动句的翻译活动。
被动句;句法结构;翻译
英汉两语中都存在主动句和被动句,而在被动句中,句子的主语是某一行为作用的对象,即“受事”。英汉被动句存在诸多异同,表达被动语义的手段也很丰富,因此,明白其异同,可帮助译者在翻译时能有一定规律可循。
汉语不具备曲折语式的动词形态变化体系,因此,从传统的印欧语语言学的范畴来看,汉语不存在语态范畴。汉语和英语的差异在于,汉语是用词汇化手段来表示被动性的。
1 句法结构对比
1.1 英语被动句结构
英语被动句的句法功能是严谨的,英语语态句法定界是显性的。整体来说,英语主、被动结构形式稳定,定界分明。从形式上看,英语的被动语态结构稳定、规范,比较简单。
英语中表示被动性的手段主要是动词的被动语态,除此之外,英语也不乏词汇手段,如名词、介词短语等。许多英语名词都暗含被动型,如:his assassination(他的被谋杀)。此外,很多形容词短语或动词形态变化也可以表示被动,如:be welcome(受欢迎的)。
在英语中,既可以用被动句表达被动概念,也存在用主动语态表达被动概念的形式。以下将先讨论一般的被动句。
英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是这样的:“Subject+be(get)+V-en”,即“主谓”结构,主语是“受事”语义格,后加介词短语引出施动者。举例如:“He is hit by a football.”。
在一些英语被动句中,施动者被放在句末,以表示强调。如“It was invented by Bell.”(这是贝尔发明的。)这体现了“句末核心”的原则和对句子结构的平衡。
英语被动句中有时要明确指出施动者,而有时可以不必这样做,或刻意省去施动者。比如:“You are wanted on the phone.”这里的施动者就没有必要说明。
据统计,约有70%-80%的英语被动句中施事不出现;Quick也指出,英语中约有五分之四的被动句没有出现施动者[1]。
英语中用主动表示被动的句子叫做自然被动句。比如“The clothes washes well”。在这些句子中,动作的施动者并不是非常重要,句子强调的还是这些主语。还有一些假及物动词,如“cost”、“last”等动词,则没有被动形式,这是惯用法和逻辑方面的问题。
1.2 汉语被动句结构
汉语中主、被动的句法定界是隐性的。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在句子中没有可以区分的形式标志。
在汉语中,被动句主要属于“话题—评述”结构。在汉语中,有些被动语态是借助词汇手段实现的,如“被”、“让”等,用以上介词加上及物动词,构成“被+Vt”或“被+施事者+给+Vt”等句型。这类句子被称为有标识的被动句,也可称为显性被动。如“坏人被警察抓走了。”
所以汉语中可表达被动意义的词非常多。除了上述所说的,还有如“挨”(不完成任务要挨罚),“受”(他受前人影响)等。还有一些句子的结构,如“为……所”(他的想法不为人所接受),“在……中”(铁路在修建中)等等。
汉语中还有半显性被动,即用“加以”、“是……的”等句式。“是……的”是被字句的转换式。“是”与“的”之间的成分是“施事者的行为”,“是”以前的是“受事者”。这种句子的深层结构是“施事者+行为+受事者”(NP+VP+NP),即SVO。
汉语中还有一种“……的是……”句式,也就是“行为+受事者+的是+施事者”。这种句式的深层结构和“被”字句都是NP+VP+NP,即SVO,转换规则即是由“蛇咬我”变成“我被蛇咬”,再到“咬我的是蛇”。在这一句式中,“是”字前的“的”字结构大都是个及物动词的词组,如果不是及物动词,就不可能是半隐形被动。
最后还有一种“加以”句式。“加以”本身是及物动词,可以用动词构成动宾词组。这个组合动词词组的被动意义产生于“加以”后面的动词的及物性,往往用于加强理性行为。如“研究问题”,用这种句式表达就是“对问题加以研究”。
此外,在汉语中较常见的还有无标识的被动句,不适用上述中的标识词,同样表达被动的意思,即形式上主动,意义上被动的受事施事化句子。此类句子在汉译英的时候可以转换为被动语态。比如“衣服已经洗完了”等。
汉语中受事概念的施事化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语言事实,受事施事化最深刻的原因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和特征。在汉语母语者看来,人类一切行为都是人来完成的,因而形成一种主题思维方式。
按印欧语的语法规范,行为动词取主动式成为句中的谓语动词时,主语必须是施事者,而在汉语中是受动者,这样主动式行为动词就有了一个实际上是受动者的主语,我们可以称为“受事主语”,而行为的实施者便是施事主语。综上,汉语是主题为中心的语言,可以把受事、施事、行为三者以顺线性延伸方式紧密出列。
总之,汉语中表达被动意义的句子,无论形式为被动还是主动,都可以译为英语的被动句(或根据情况译为主动式)。
2 语用功能对比
在语言使用中,被动句随着说话人心理表现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倪巍通过对Lexis-Nexis Academic Universe 语料库和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进行取样分析,得出汉语中带感情色彩的被动句占90.3%(其中表消极色彩的最多,占75.8%),英语中占65.4%,且各种感情色彩的使用频率基本相同。[2]
在汉语中,受事者作为说话人关注的对象,常常被说话者附上感情色彩。不过在英语中,这种情况不是很明显。汉语的被动句里,中性动词或词组多用在表示消极义的句子里,而褒义动词或词组的使用频率最低。
在英语被动句中,中性动词的使用频率最高,大多数情况下用在表示中性义的句子中。就表积极义的句子而言,说话人对受事者的感情可能是肯定的,也可能是否定的或是中性的。
3 英语被动句的汉译
在英汉语态转换中的对策是抓住汉语注重词汇手段,倾向于以主动表示被动、不拘泥于形式而侧重惯用法的特点,而英语则必须定界分明,被动句用得比汉语多。
在翻译时,我们要先进行语态分析。首先,进行语态逻辑分析,以确定主语、谓语、宾语的相互关系。其次,进行结构分析。结构分析是对逻辑分析的重要补充,后者注重事物的内在关系,前者注重这种关系反映在形式上的合理性,即是否符合某一特定语言的特定的语法。
此外,还要进行语用分析。思维逻辑方式、句法结构特征与约定俗成法则三者是决定语态形式相辅相成的基本因素。从思维方式上看,汉语强调主体性,倾向于用主动,而英语倾向于用被动形式。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语态转换。
在上文中已经有所介绍,所以下面主要总结几种被动句翻译方法。这里主要讨论英语被动句的汉译问题。
3.1 译成汉语的“被”字句
在汉语中,最典型的表达被动意义的方法就是使用“被”字,如“The boy was abandoned by his mother.”可翻译为“这个男孩被他母亲遗弃了。”不过“被”字更多地是表达不幸或不悦,因此在使用时需要加以注意,适当时转换为“让”、“由”等词。
3.2 译成用“给”、“把”、“加以”等表示的被动句
“被”字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汉语被动句,同时这个词也有“遭到”的意思,常带有负面的感情,所以在翻译时可采用其他一些表被动的词,如“The three fighting services have been filled”,中文译为“三军指挥机构已加以充实”(加以),再如“The question was raised by him again”,中文译为“他又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把)。
3.3 汉语译成主动形式
有些情况下英语被动句译为汉语时可使用主动形式表达。比如“The bridge will be completed by the end of this year.”可以翻译为“这座大桥今年年底建成。”再如“This method can still be improved.”中文可译为“这个方法还可以改进(省去“被”)。”
3.4 译为无主语句
英汉两语中都存在无主语句,用来表达某种客观状态。比如“Smoking is forbidden here.”对应的中文为“此处禁止吸烟。”中文译文就为无主语句。
3.5 译成泛指主语
这里的泛指主语包括“我们”、“人们”等,此类句子是汉语的特色。如“He is believed to be the murderer.”可以译为“人们相信他就是凶手。”
3.6 译成“为……所”句、“被……所”句
例句如:“Yours is rather a tall order and will most likely be vetoed by the chicken hearted.”汉语翻译:“你这样要求未免失之过高,很可能被那些胆小怕事的人所否决。”
3.7 译成“是”字句等
英语中描写事物性质、状态的静态被动句再中文中可以翻译为“是……的”结构。如“The speed of an object is given in units of length and time.”这是表示一个事实,中文可译为“物体运动的速度是用长度和时间单位来表示的。”
3.8 正译与反译
在英汉互译中,还经常用到正译和反译的方法。比如在中译英时,有时反译更符合英语母语者的表达习惯,翻译也更加地道,就可以按照汉语语境中相反的用于习惯和表达方式将原文翻译成英语。而正译法便是与此相反。如:“Suddenly,he was in a car accident”(正译)“Suddenly,a car accident was occurred to him.”(反译)。[3]
4 总结
总的来说,英语句式开放,汉语句式封闭。英语是一种主语突出型语言,而汉语则是主题突出型语言,主题比主语更重要。两种语言在结构形式上没有简单的对应关系,因此翻译时需要灵活调整,使句子流畅、符合中英两语各自的语法,分别翻译成地道的汉语和英语。
[1] 谢景芝.英语被动句的对比与翻译[J]中州学刊,2004(6):200-202
[2] 倪巍,邵志洪.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0(5):128-133
[3] 赵玉闪,罗梦妍.试论英语被动句的比较与翻译[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192-195
王晓南(1994—),男,汉族,江苏江阴人,英语翻译硕士,青岛科技大学,研究方向:商务翻译。
H315.9
A
1672-5832(2017)07-02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