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之我见
2017-11-25卢静
卢 静
(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6)
师生关系之我见
卢 静
(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6)
师生关系是在学校教育中,师生双方为完成教育目标,以信任、关心、尊重为前提而形成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人际关系。[1]传统理想的师生关系是什么呢?杜威曾说,在共同参加的活动中,教师也是一个学习的人,学生虽自己不知道,其实也是一个教师,师生愈分不清彼此愈好。[2]他们彼此忘记谁是师谁是生,这就是一种理想的师生关系。在中国,孔子也曾说过教学相长,意思大抵是教师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和学生一同成长,而在韩愈的《师说》中也曾说到“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生间的平等自是不言而喻。由此看来,贤哲们都在追求一种平等美好的师生关系。
但现实中的师生关系又是如何呢?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向来有师道尊严之说。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他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按照这样的教师价值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要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做到“师云亦云”。即使毕业后,自己也当了教师,也不能把老师的教导抛在脑后,否则就是背叛。教师甚至被提到“天地君亲师”极高的地位。当然,这也有一定的社会原因。在封建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想要进入上层社会并在上层社会保有地位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讲得就是这样一件事。在那样一个信息闭塞的环境下,满腹经纶的教师占有绝对的话语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不仅负责你某一时段的学习,甚至还会影响到你一生的命运。比如明朝大儒方孝儒就被诛杀十族,他的门生不曾幸免,师生关系可谓如此紧密。桀骜不驯的李敖,曾经在一场节目里给他的小学老师下跪,不以学生如今的声誉,地位为衡量标准,曾经是老师就永远为师。这一跪也反映了在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一种亲情的延续。教师是学生一生的景仰。
历史上,师生关系并不是一直如此甜蜜。在元朝曾有九儒十丐的说法,教师的社会地位仅仅比乞丐稍稍高那么一点点。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对知识分子给予了残酷而无人性的批判,学生对教师的各种批斗,使师生关系到了冰点。改革开放后春风回暖,作为臭老九的教师终于又迎来了他的生命之春,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工资高于公务员工资的百分之十,后来又实行的教师资格证的考核大大提升了教师专业化水准。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教师应该以愉悦的心境去创建更为美好的师生关系。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大潮的来临,我国的物质文明有了极大的丰富,但精神文明并没有与之齐头并进,反而在社会上有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读书无用论更是甚嚣尘上。被扣以春蚕,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帽子的教师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下,特别是基础阶段教育的老师,收入水平沦为社会中低水平,社会地位也大不如前。在社会人眼中,就是一个迂腐的穷教书的。学生也唯金钱至上,从学生到家长再到社会,都是希望在学校镀金之后能够找到好工作拿高工资,整个社会弥漫着金钱的味道。
在这样一种成功与金钱拥有量为正相关的浮躁环境下,一部分有着躁动内心,希望在教师工作之外赚外快,于是找各种兼职:各种有偿家教,校外补课,开店等。不仅在社会上造成不好的影响,而且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没时间备课,只是重复着多年前的积累。摊上这样的老师,学生只能自认倒霉,只能在自我学习中把握命运的方向。当然,这只是教师队伍中的极少的一部分,还有很大一部分,十分看重学校的奖金,使出浑身的解数,为取得好成绩而拼命工作。“于是教学历程就变成了教师告诉和学生被告诉的事体,不激发学生自动求知的本性,却驱使儿童被迫的诵习代表事务的符号,硬以外铄力量取代儿童潜在的动力。这种不调动儿童那在动力而填鸭般的灌输知识,无异于将不思饮水的马迁到河边强迫他饮水,这种教育是愚蠢的”[3]具体表现在压缩学生休息时间,剥夺学生娱乐时间,让学生从早上五点半到晚上十一点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上课,不断重复做题,以加快做题的速度,提高对知识的熟练掌握程度。适当的练习以及接受知识学习是有一定的好处的,但超过一定的度就危险了。在这样的教师眼里,学生只是分数,是未来的奖金数。当然其中也还有一部分教师本着教书育人是一份良心活,在夹缝中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但他们的处境不容乐观,在如此现实实际功利性强的学校环境下,温文儒雅的课堂往往会沦陷,根本没有成绩可言,尤其是在升学压力较大的县城第一中学。
如此状态下的教师又会培养出有什么样的学生呢?有学生是发自内心真心喜欢老师的,毕业后也常常和老师联系,但这样的学生较少,也鲜有当时成绩好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本着我交学费就是来这消费的,所以老师是为我服务的,我有错误,老师可以提醒,但没有权利管教我。师生关系便不再纯粹,沦为消费与被消费的关系。
当我们在理论上高喊着“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时候,学生,家长乃至社会是不买账的。一是因为“一朝为师,终身受益”的教师日渐减少。很多教师在忙着向钱看的时候忽略了自我的道德和学术修养,缺乏去感染和引领学生的人格魅力。教师职业虽然也是养家糊口的工具,但他有特殊性。他面对的不是钢筋水泥,不是冰冷的零部件,而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从这个角度讲,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像韩愈那样践行自己的信仰并不惜为之赴汤蹈火。要有这个思想觉悟,不能因为自己的前(钱)途而只注重成绩不管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行的教育,也不能因为教师是普通人就降低自己的要求。一定要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一基本的要求。二是教育就是要在发现错误时纠正偏错。教师可能因为知识积淀不够,在处理学生犯错问题时,做出一些不恰当的教育行为。从而丧失了家长和学生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信任。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是作为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我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家长也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要明白学校不是万能的,不要认为把小孩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就可以不闻不问,一切由学校负责。无数事实证明,家庭教育往往比学校教育更重要。三是学校的双眼紧盯着每次大考后的最高分,优秀率以及在各个兄弟学校的排名。某些中学,班主任基本从5点半到校,中间可能有两三个小时的休息时间,这期间也是要保证随叫随到,会一直持续到晚上十二点,如果查夜的话会更迟。学生也是从五点多到校,每餐的时间只有半小时,中午是在课桌上趴着睡,午休时间为一小时(这个时间段也会有老师找部分同学或全班落实知识)也会持续到晚上十二点。这样的幸苦换来的是高考达线人数飞速递增。在这样一种高压的环境下,师生关系急剧恶化。基本没有学生会把老师当朋友,即使在学生毕业后的聚会吐真言也会说,那时真得很恨老师,为什么把我们逼的那么紧。
那么,在目前升学压力大的高中如何才能建立平等互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呢?
第一,创建特色鲜明的学校文化,让学生在开展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显露才华张扬个性,也让老师们除了课堂之外,拥有更多的途径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我们要好的成绩,但是我们也要好的生存环境!河北衡水中学以好的高考成绩闻名也以管理严格而被各个学校学习,但除了这些,他还有优秀的备课组,让人感动温暖的励志活动,不光只是严,紧,铸就了高考神话。宽松平和的校园环境,摒弃唯分数至上,眼里有学生,将服务学生作为校园建设的宗旨,也会为我们带来期待中的师生关系。让夸美纽斯所说的“学校是儿童心灵的屠宰场”成为永远的历史。
第二,和学生做人格上平等的朋友。在多元信息的社会里,教师已不再是唯一传授知识的媒介,很难再现传统师道尊严。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掌握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所以,那种知识的单向传输和被动接受的控制与服从师生关系已经不复存在。“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和学生就应该成为彼此信任,能够相互学习的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课堂的主导者,课下则是学生的知心姐姐,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师生可以在一起吃饭,甚至可以一起聊人生聊未来。所以我认为最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互爱的。
第三,帮助学生悦纳自我。在高中,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时期,有时会觉得自己特别棒,有时又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特别的卑微。特别是在考试成绩不理想,与同学发生矛盾,或者是有些事情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围等的时候。如果你的心中有学生,你就会发现他们的异常,这个时候你必须介入,你要以朋友的身份,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去和他们分析商量,也不要以过来人的身份居高临下。完全是朋友的关系,把他看作和你一样会有人生困惑的同类,他就会认同你,把你当做朋友。反过来,你在教学上有什么问题,你可以去请教学生,他们会很乐意的告诉你。有建立了这样的关系,你才能在日常的教学中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伸出你温暖的双手,那在你需要学生的时候,学生就会回馈你更美的心灵。
[1] 彭杰.中小学师生关系扭曲的现实透视与理性诉求[J].教师教育学报,2015(8):41.
[2]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25.
[3]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15.
卢静(1982—),女,山西忻州人,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教育学。
G635.6
A
1672-5832(2017)07-02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