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文化资本对流动儿童阅读的影响
2017-11-25房雅娜展丹丹
房雅娜 展丹丹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家庭文化资本对流动儿童阅读的影响
房雅娜 展丹丹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1 引言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农民数量在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人由过去分散的“单身外出”方式转变为“举家迁徙”,大量的农村流动儿童跟随家长来到陌生的城市,由此带来了流动儿童在流入城市的义务教育问题。家庭是流动儿童城市化的初始环境,为流动儿童的社会化提供了基础条件。因此,家庭教育也必将深刻影响到流动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北京是流动儿童比较多的城市之一,本文以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为视角,分析在京流动儿童的家庭文化资本与流动儿童阅读的关系。
布尔迪厄把资本理论从经济领域引入文化领域,把利益的观念从物质的商品扩展到观念的商品。他在《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一文中给“资本”下的定义是:“资本是积累的劳动(以物化的形式或‘具体化’的、‘肉身化’的形式),当这种劳动在私人性即排他性的基础上被行动者或行动者小团体占有时,这种劳动就使得他们能够以具体化的或活劳动的形式占有社会资源。”①文化也是一种资本,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获取社会资源,改变或者维持我们在社会秩序中的地位。文化资本这一概念是布尔迪厄在其著名论文——《资本的形式》一书中提出来的。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概念包括了各种各样的资源,比如词语能力、一般的文化知识、审美偏好、关于教学体系的信息以及教育文凭等。根据布尔迪厄的理论,文化资本以三种不同的状态存在:首先,以身体化的状态存在,即文化的内化;其次,以一种涉及客体的客观化形式存在,如书籍、艺术品、科学仪器;最后,以机构化的形式存在,即教育文凭制度。文化资本可以和其他类型的资本相互转化,如经济资本(货币与财产)、社会资本(熟人与关系网络)、符号资本(合法性)等。本研究中的家庭文化资本包括,亲属所具有的身体化、客观化和制度化的文化资本。
2 研究对象简介
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小学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位学生是在读二年级的A(人名代称),A的老家在安徽,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跟随父母来到了北京,家里有姊弟三人,父母经营了一家出售茅台酒的小店,姐姐在读小学,弟弟还没到上学的年龄,需要人照顾。另一名学生B也在读小学二年级,是家里 的独生女,大概四年前跟着父母搬到北京,爸爸在一家公司上班,母亲在一家饭店当服务员。因为父母工作较忙,所以B平时放学后都一个人在家。调研者中有一人每周五都去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小学给她们上课,所以跟调查对象建立的比较好的联系。我们每周会对她们进行一次访谈,这样的访谈持续了一个月,对她们的基本情况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3 研究结果
3.1 家庭文化资本现状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主要采取的方法是访谈法,访谈的问题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从事什么职业,文化程度怎么样?
(2)学生在家里有没有自己独立的书房与书桌?
(3)家里都有哪些课外书籍?
(4)写作业的时候是否有父母的陪同?
(5)父母是否会经常给自己检查作业?
(6)父母是否经常带自己去图书馆?
(7)父母是否经常带自己去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如画展等?
(8)自己是否经常阅读课外的书籍?
(9)自己是否在课外时间参加补习班?
在对A和B的访谈中我们对她们的家庭文化资本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①客观化的文化资本
A和B的父母文化程度都不是很高,工作的收入也比较有限,经济压力比较大,所以住的房子都是租来的,面积都不是很大,房屋的面积有限,她们都没有独立的书房,基本上都是在卧室的旁边有一个小的桌子就是她们学习的地方。尤其是A的家里姊妹二人共用一张书桌,很难给她们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虽然家里的空间相对比较狭小,但是家里也有一部分课外书籍,基本上都是跟学习相关的学校要求买的学习资料,一些其他的课外读物却很少,英文的读物几乎没有。一方面是因为父母的文化水平有限,并不知道哪些课外读物适合她们,觉得完成学校的要求就可以了;另一方面是因为家长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陪她们阅读,觉得她们的年龄小,买了可能她们也不会读所以就没给她们买其它的读物。
虽然家里的经济条件有限,但是家里的电子设备都比较多,如电脑、IPad等。但是A和B用在学习上的用途却很少,基本上都是用来打游戏、看电视剧。
②身体化的文化资本
为了生计,父母很少有时间带孩子去图书馆、科技馆等。在一次放学后与B的爸爸聊天我们了解到,因为工作比较繁忙,在B的放学时间他都要跟公司请假去学校接她,把B送回家后在赶回公司上班,一直到他们下班之前都是B一个人在家里写作业或者看看电视。与B不同,A的父母自己经营了一家出售酒的店面,在时间上相对比较自由,但是由于家里孩子比较多,所以父母花费在她身上的时间并不是很多。
在与A和B的父母聊天中我了解到,虽然他们也意识到教育参与的重要性,但由于文化水平和思想意识的局限,所以只会给孩子买一些学校要求的课外书让他们自己阅读。虽然家长们也认为教育孩子比赚钱更重要,但是由于很多条件的限制,如经济压力、工作比较繁忙等,加之他们自己本身就不是很爱读书,所以陪孩子读书的时间较少,也很少带孩子去博物馆之类的学习场所。他们一般没有时间或者没有能力辅导孩子进行更好的阅读,更没有时间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等,教育参与的时间和机会也极为有限。而其他家庭成员对被调查者阅读的影响也有限,如A的姐姐只比她高了一个年级,平时作业比较多,闲暇的时候还要帮妈妈照顾弟弟,所以不能对A的阅读进行辅导。
③制度化的文化资本
A和B的父母由于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因此,在很多课外读物的选择上不能很好的给她们进行指导和帮助。尤其是在英文读物的选择上和阅读的指导上,她们的父母几乎不能给她们提供帮助。
3.2 阅读情况
在和她们的聊天中我了解到,她们的课外读物基本上都是学校要求去阅读的。除了学校的正常课以外,她们基本上周一到周五学校下课后都要去补习班学习,有英语班、数学班、语文班等等。周六的时候她们的一部分时间是在外面学习舞蹈,所以阅读的时间也十分有限。有一次上课的时候,A说能不能今天不上课,因为语文老师举办了朗诵比赛,她想练习,但是每天都有不同的补习班所以没有时间,听她说完后,我们更加了解她们阅读时间的紧张。虽然她们每天的任务很多,但是我们却发现她们阅读的书籍很多,基本上都是一些童话故事类,有的时候她们的父母比较忙,没时间陪她们读书,但是为了培养她们的阅读习惯、增加她们的阅读量,她们的父母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一下两种:
(1)物质奖励
父母有的时候为了生计不在家,B的父母每天把她接回来之后,就要赶回去公司上班,只有她一个人在家,A的父母有的时候忙于生计也没有时间陪她读书,为了让他们完成阅读量,加上小学生的自觉性并不是很强,父母会通过一定的物质奖励让他们来完成学校要求的阅读书籍,比如你读完这本书就给你买什么东西之类,通过激励的方式来达到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的目的。
(2)补习班
很多在京的流动儿童父母为了生计没有时间陪孩子读书,所以在学生下课后把孩子送到补习班进行学习,在完成学校作业的同时,阅读一些课外的书籍来增强孩子的阅读量。
3.3 家庭文化资本对阅读的影响
综合两个孩子的情况,可以知道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只是一种工具,怎样利用还因人而异,孩子读不读书、怎样利用电子产品是带有不确定性的,就这两个孩子而言,她们大多数时间利用手机等电子产品进行娱乐消遣,没有充分利用网上的阅读资源。可见,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对促进孩子阅读是有限的。通过调研发现,身体化的文化资本和制度化的文化资本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父母的教育观念、对阅读的态度、阅读习惯、学历等等会影响孩子的阅读习惯、阅读内容。虽然二者的父母没有阅读的习惯、文化水平有限而无法指导孩子阅读,但是他们都认为教育很重要、阅读很重要,所以他们会采取物质奖励和给孩子报补习班的方式激发孩子的阅读动力、扩大阅读面。此外,制度化的文化资本直接影响家长对书籍的选择,从而影响到孩子的课外阅读,如A和B的父母学历不高,不懂英文,家里几乎没有英文课外书,父母几乎不能指导孩子的英文阅读。
4 对家长的建议
首先,买种类丰富的孩子可以读懂的课外书籍,让孩子有书可读、有书可选。在电子产品的利用上,父母应该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电子产品是把双刃剑,要采取恰当的办法限制孩子用手机、电脑等打游戏、看电视剧的时间。此外,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利用电子设备查阅学习资料和利用网上免费学习资源,当然要尽量保证学习资源的趣味性,要符号孩子的口味。
其次,家长要重视孩子的阅读,并能身体力行,感染孩子。由于父母平时工作时间比较繁忙,在周末休息的时候可以多陪孩子去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地方,拓宽孩子的视野,获取新知识。此外,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阅读,言传身教,营造一种阅读的氛围,帮助孩子养成闲时阅读的习惯。
最后,家长可以学习新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增长见识。现在网络学习资源十分丰富,包括音频、视频等,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发展自己,以此可以用更好的方式引导、培养孩子。
注释:
① 闫西安.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及其实践价值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6:3.
房雅娜,中央民族大学,比较教育学。
G78
A
1672-5832(2017)07-02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