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学何以可能
——儒学的当代社会意义分析

2017-11-25刘文奇

小品文选刊 2017年14期
关键词:修己时代精神儒学

刘文奇

(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063)



儒学何以可能
——儒学的当代社会意义分析

刘文奇

(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063)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思想建设的基石,历代中国人都成长于儒家文化的熏陶之中。以仁爱、民本、和谐为核心的儒家价值观既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历史宝藏,它对于重塑我们每一个现代化公民的精神世界、建立和谐的社群伦理关系以及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儒学;价值观;社会意义

1 重建意义世界:儒学对当代社会人之精神生活的价值

人生活在社会中间,必然会产生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等各种关系,也就必然产生动物所没有而人却必须遵守的一些规范与道德等。人的本质来自社会生活,所以在考虑人生问题时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如何处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在《论语》里也有反映。“士志于道,而不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这是讲要追求做人的道理、追求道义,而不是追求富贵。从另一方面来说,总觉得吃不好、穿不好,“耻恶衣恶食”者,这样的人“未足与议也”,“君子忧道不忧贫”就是这个意思。孔子还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之。”(《论语·里仁》)就是说符合道的可取,不符合道的就不可取。《论语》比较具体地讲到了所谓“志于道”是什么东西。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这是曾子对人生的一种理解。人一生是“任重而道远”的,人活在世上,肩负着很重的责任和使命,要完成这个使命,就要弘扬人道,要“死而后已”。子路问孔子怎么做一个君子,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就是要修养自己,让其他人也能够很好,能够安居乐业,不仅要安周围的人,还要安所有的老百姓,这件事情很难做到,像尧舜这样的圣人都发愁,未必都能做到。但这就是儒家的理想。当前,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富裕,进而人们提出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秩序、诚信的职业操守等更高的要求,希望在精神需求和文化修养上更加和谐。而现实上,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上也呈现出了一些不足的问题,如不讲公德、缺乏正义、不重视公平、友情和亲情的弱化等,这种行为和事情严重破坏了社会风气,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这给和谐文化建设提出了挑战,带来了压力。而儒家道德文化理念上的“修己慎独”的精神追求,正是为这些挑战和压力“排忧解难”。而这种途径的理论支撑点就是儒家的“修己慎独”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追求强调个人的内心道德自觉,注重“内省”“慎独”的精神修养。作为人们基本道德底线和道德规范具有极其重要的现代意义

2 儒学在时代精神构建中的作用

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构成同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既是时代的主题,也是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取得共识的时代精神。当今中国的时代精神表述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以人为本、和平发展、社会和谐、与时俱进”的精神。

关于“革故鼎新”的改革创新精神。“革故鼎新”一语,出自《周易·杂卦传》:“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革故鼎新”旨在强调坚持变革,去旧更新。它表达了儒家先哲重视变革的思想要求。《周易·系辞传》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其意是说,事物发展到极点(“穷”),就要因时变革;只有变革,才能打开前进的通道;打开前进的通道,才能长治久安。今天,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在深化。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风俗习惯等,都在变化之中。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程度日益加深,社会变革任务不断加重。我们只有树立创新的思想观念,确立坚持变革、与时俱进意识,才能以变应变,处变不惊,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3 儒学之于社群伦理建设的意义

儒家在人伦关系上推崇相互协调的和睦交往及其意义在人伦关系上,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如果我们扬弃其注重等级名分的糟粕,那么,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原则可以说就是提倡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原则。儒家认为,人不是孤立自存的,而是处于各种人际关系中,人只有在相互交往中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儒家提倡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交往,“礼尚往来”。而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基本原则就是“仁”,“仁”的根本是孝悌之德。其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由此形成了一种浓烈的家庭亲情,对家庭的稳固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孝悌之情的扩展就有了所谓的忠恕之道。“忠恕”是由“仁”派生出来的,也就是“仁”由家族之爱走向泛爱的中介环节。儒家认为“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其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由于条件、背景等各种要素差异的原因,使得各个阶层、社会组织、人与人之间等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而儒家在人伦关系上所推崇的相互协调及和睦交往正能沟通人们的思想感情、调节人们在处理人己关系时“能近取譬”,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欲望和要求,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帮助他人,这样人们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学会了“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孟子·腾文公上》)“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宽广情怀,使人们能安老怀少,有责任地为家庭、朋友、社会而去把住自己的言行,从而以达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朋友有信”的井然有序的社会。

[1] 张岂之.中国儒学思想史[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2] 田广清.和谐论——儒家文明与当代社会[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

[3] 方立天,薛君度.儒学与中国文化现代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 朱贻庭.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5] 孔令兴.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J].理论导刊,1998(2).

刘文奇(1991.07-),男,汉族,陕西西安人,现为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B222

A

1672-5832(2017)07-0203-01

猜你喜欢

修己时代精神儒学
试论毛泽东在通道转兵会议上体现的时代精神
“儒学在西部暨丝绸之路的传播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召开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苏州传世家训中的修己之道及其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孔子的“修己”思想与当代大学生孤独感关系的研究
儒学交流在路上
应用儒学的兴起
——儒学创新发展的趋势与愿景
现代艺术的盛宴彰显“一带一路”时代精神
论语小故事,人生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