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角色定位研究
2017-11-25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辅导员担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和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责,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做好其角色定位是做好该项工作的重要保障。
一、高校辅导员及其角色
1.传统意义上的高校辅导员角色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辅导员最初是以“政治辅导员”和“政工干部”等身份出现在高校工作的第一线。大学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老师,不仅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传统意义上辅导员的责任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学生日常事务。
2.新形势下的高校辅导员角色
大学生因为和社会接触少,人际关系、就业等方面的经验缺乏,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高校也认识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颁布了一些重要文件,不仅指出了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辅导工作,还明确了辅导员要及时关心学生的心理变化,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进行疏导,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使辅导员具备日常管理者和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双重身份。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1.辅导员是心理健康的示范者
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强烈,个性较强,心理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使用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方法是难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对于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辅导员必须以身作则,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即高校辅导员要在自身气质、性格、处理问题的能力和道德品质等方面起到表率作用,成为大学生的示范者。
2.辅导员是学生心理问题的防御者
在日常生活中,每当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首先会向朋友、同学、辅导员等寻求帮助,一方面,有助于高校辅导员及时准确地收集大学生的信息,另一方面,有利于时刻关注和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做到及时地发现问题、处理和解决问题。此外,高校还要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活动,科学地引导大学生积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及时找同学或者辅导员等进行心理调适,将心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里。
3.辅导员是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者
由于高校辅导员特殊的工作职责,他们与大学生接触最为频繁,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察觉者。同时,高校辅导员也是大学生最信赖的老师、朋友。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决定了高校辅导员具有多重身份。其中,快速的反应能力、敏锐的察觉力成为高校辅导员必不可少的工作能力。每当发现或遇到突发性事件时,高校辅导员要全面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想法,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时疏导,引导学生尽快走出心理困惑。
4.辅导员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育者
大学生工作开展的基本单位是班级,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的管理者、引导者和活动组织者,同时,高校辅导员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育者。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此外,高校辅导员通过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活动,采用大学生喜爱的方式做心理测试、开展心理咨询等,这些形式都是培养大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的有效手段。
三、提升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的策略
1.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储备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规范了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方向、任务和目标。我们要以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出发点,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充实辅导员师资力量、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对大学生心理教育进行多方位的尝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但是,在新形势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面临诸多新的问题。辅导员的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储备不足等因素都会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目前,高校辅导员中,心理学相关专业毕业的辅导员比例比较低,大部分辅导员心理健康知识储备不足,不具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因此,高校需要对辅导员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补充其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其整体心理与道德素养。在与学生的交流、处理学生一系列问题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相关经验,时刻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及其发展规律,为后续的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注重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
当前,我国多数高校心理辅导教师数量极少,专业性不强,师资缺乏,甚至很多高校通过外聘教师或社会兼职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辅导员没有教学任务,作为专职教育管理工作者,主要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和日常管理工作。由于这种特殊的工作性质和任务要求,高校辅导员要与大学生时刻保持联系,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情绪、行为活动等,不定期与大学生谈心、沟通和交流,随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绪变化,及时做好心理跟踪和辅导工作。高校要求辅导员在宿舍轮流值班、手机全天候开机等,都是为了更好地加强大学生的日常管理、沟通和交流,更好地处理突发性事件,切实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
辅导员利用班会或多媒体教学等形式,不断加强大学生政治法律观念的培养,通过大学生心理咨询室、大学生心理辅导课堂,科学合理地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断培养和完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提高大学生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学习生活环境。高校辅导员坚持以大学生为中心,通过与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与大学生真正实现情感的共鸣;通过谈心,高校辅导员能够真正准确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动态,帮助和指导他们发现问题隐患,克服各种困难,真正搭建起学校、学生、家庭三者之间的桥梁。
3.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和积累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心理健康知识的辅导者和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者,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与高校辅导员关系密切。高校除了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外,更应该加强大学生德育、体育和智育的培养,可以通过时事政治讲坛、道德教育课堂、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高尚的品德情操;通过社团活动、体育比赛、歌咏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搭建网络心理测试平台,通过心理问答和心理测试及时发现、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从而把心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高校辅导员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不断积累经验,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路径。同时,辅导员应积极开展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探索大学生的心理规律,并不断积累经验,分析和总结处理各种案例的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4.建立并利用多层心理辅导体系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为活动的管理者,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更好地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高校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指导大学生学习和了解心理健康常识;通过不定期开放心理咨询室,了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惑和心理疑虑,对于存在潜在问题的大学生给予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真正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通过校园网、宣传栏等多种形式,让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以及心理问题的预防措施;通过创建QQ交流群、开设班级博客、安排心理测试、开展游戏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不断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1]吴静:《浅谈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科技信息》2010年第16期。
[2]朱珍葶,包生耿:《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探析》,《教育导刊》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