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阈下思政教学整合地域文化资源的路径
——基于安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改革实践
2017-11-25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这一观点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安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教学改革中立足地方实际,遵循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价值导向,坚持本土化思路,充分开发可供利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改进和丰富教学内容,积极探索将地域文化资源有机整合到思政课教学中的方法与路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弘扬红色文化资源,铸就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不灭灵魂
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理论、革命经验和革命精神凝结而成的革命传统,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信仰一脉相承,而信仰教育又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灵魂,这就决定了红色文化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从红色文化的形成发展和精神内核看,文化自信都是贯穿其中的思想精髓。因此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思想价值,有机整合到高校思政课中,铸就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不灭灵魂,是提高教学实效性,培育和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
安徽理工大学所在地——淮南是一座以煤立市、因矿而兴的城市,其发展历程是一部在党领导下的人民奋斗史、抗争史、创业史。淮南市是安徽境内党的火炬最早被点燃、党的旗帜最早被举起的地方,安徽省第一个中共党组织——寿县小甸集特支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抗战爆发后,日军侵占淮南矿区,推行“以人换煤”的罪恶政策,数以万计的矿工被迫害致死,尸体大都被抛弃在荒山脚下,堆积如山。面对侵略者的暴行,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开始了不屈不挠的抗争。以彭雪枫为代表的广大新四军指战员们浴血奋战,抗日救国。无数英烈长眠在淮南这片大地上,为这座城市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精神”塑造着淮南这座城市的气质与风骨,挺起了淮南城市“精神脊梁”。1949年1月,淮南矿区获得解放。淮上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红色创业”历程,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人物,如创造全国最高生产纪录的大通煤矿风镐手酆绪然,荣获苏联共青团金质奖章的李郢孜、一矿革新能手刘金石,等等。回顾淮南市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的见到“红色道路”已经铭记在这座城市发展的集体记忆之中,深深融入淮南的城市文化血脉之中。
安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将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以“淮南煤矿发展史”专题形式编入辅导教材,运用经典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向大学生宣讲;组织大学生赴寿县小甸集特支纪念园、大通万人坑旅游景区、九龙岗日军侵华遗迹、潘集“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园”和凤台板张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现场体验式实践教学”;积极营造红色校园文化氛围,协助校团委组织大学生开展“安徽境内新四军抗战遗迹调研团”活动,深入研究和宣传新四军的光荣历史,其中《安徽境内新四军抗战遗迹调查》获得“2015年全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优秀奖”,通过红色文化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渗入,在培育和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取得教学实效。
二、融入传统文化资源,打造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人文底蕴
坚定文化自信必须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是民族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强大文化基因决定了其是涵养文化自信的沃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因此,实现传统文化资源与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机整合,在传承与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打造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浓重人文底蕴,进而有效培育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淮南市历史悠久,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下辖的寿县作为四朝古都,是安徽省最早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三个城市之一,拥有七大古城墙中唯一保存较完好的宋代城墙。《淮南子》与花鼓灯是淮南市最具吸引力的文化品牌。安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教学改革中,通过教育基地、课程选修、学术讲座、知识竞赛、实践活动、网络媒体、名师工作室等载体积极整合淮南本土传统文化资源,2014年安徽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基地落户寿县博物馆,成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家乡教育和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场所;积极开设《中国文化导论》等课程,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积极开展“安理工百家讲坛”等学术讲座,邀请淮南市作协主席、市地方办公室主任等专家来校举办“绝代奇书《淮南子》”“《淮南子》与淮南文化”等主题学术报告,使大学生通过学习地方特色文化切身感受到国学经典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增强爱国爱乡情感和文化修养;连续举办全校传统文化知识大赛,营造传统文化知识教育与学习的良好校园氛围,促进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民间艺术进校园”实践活动,唤醒大学生民间文化意识,推动民间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在校新闻网不定期开辟“淮南传统文化”专栏,对大学生进行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在线教育;依托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计划以及“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项目,成立“德与法工作室”,宣传与弘扬本土传统文化。这些实践探索为思政课教学积淀了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望者与继承者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多元文化冲击下部分大学生存在的文化自卑,提升了我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利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成果,彰显高校思政课教学之时代特色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起来的,它在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也借鉴吸收了世界优秀文化的精髓,具有先进性的文化特质,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根本。而城市精神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是城市历史传统与精神风貌的积淀与结晶,是地域性群体精神的集中表现。地方高校是所在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城市精神的影响。作为当前主流意识的凝炼,城市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培育和践行城市精神的过程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价值内核的内在一致性决定了弘扬城市精神对于高校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然而目前城市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存在着“重城市物质文化建设,轻城市精神文化建设,忽视城市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倾向。因此,需要积极主动地将城市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彰显出高校思政课教学之时代特色。
2011年,淮南城市精神被提炼概括为:“亲山乐水,崇文尚武,厚德载物,求实创新”。安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教学改革中,积极将淮南城市精神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利用播放淮南历史文献纪录片、城市形象宣传片等视频教学方式,完整全面地阐释淮南城市精神的内涵;探索演讲法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大学生开展“我心中的淮南”主题演讲;运用情景探究法,组织大学生赴淮南市档案馆等机构实行现场教学。这些实践中的探索都被证明十分切合大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在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朱桂莲,李晶:《德育视角下的中国红色文化研究综述》,《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6期。
[2]韩剑尘,王琦:《淮南市煤炭工业遗产价值及其保护与再利用》,《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第7期。
[3]齐冰:《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特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4年第6期。
[4]王本领:《城市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