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途径研究

2017-11-25

领导科学论坛 2017年11期
关键词:创业精神素质意识

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的核心是什么?是人的创新创业意识,是育人为本的价值体现。在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其根本目的和价值不是培养每个学生都成为发明家和创业型人才,而是以创新创业为内核、以立德树人为教育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以及创新创业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主导者和建设者必须要全面发展。大学生不仅要拥有完善的科学知识、健康的体魄,还要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具备创新思维。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有的选择直接就业,有的选择继续深造,无论选择怎样的发展,都必须要有创新创业意识,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这是促进个人发展所必需的自身素质。

一、创新创业的内涵分析

创业教育,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本研究所讲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创新,另一方面是创业。创新创业能力对一个人的要求是相当复杂的,不仅要求他们能够对于自身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利用,还需要将自己创造出来的成果与创新创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创新创业能力包括三个方面。

1.知识层面

从知识方面理解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指的是学生需要就具体的创新创业知识进行系统的了解,然后通过知识的学习对于创新创业的原理和一些技能进行系统的掌握,从知识层面对于创新创业能力的理解是促进创新创业精神培养的前提条件。

2.方法层面

从方法层面去分析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主要是充分利用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对于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观察、分析、解决,不断促进创新方法的应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促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该层面重点强调人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3.态度层面

从态度层面分析,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指的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地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挥,需要学生个体树立一种意识,充分利用一些技巧和策略促进学习和工作中创新意识的开发,这种意识代表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群体,其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主观能力和意识取向。促进创新创业意识的建立,在促进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为发展的秘密武器,不断促进正确思维方式的养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二、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团队创建困难,项目缺乏延续性

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根深蒂固,所以高职教师自然也会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仔细分析目前的形势,高职院校的学生严重缺乏自主的创新创业意识,申请创新创业项目的积极性严重不足,创新创业团队建设遇到了重重阻碍。有些创新创业团队在建设的时候很多学生是凭借暂时性的兴趣进行项目的申请,在项目获得批准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对于所申请的创新创业项目已经没有了兴趣,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这是非常正常的。还有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迫于专升本或者实习择业的压力,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实践。再加上高职院校的特殊培养模式使得创新创业项目的实践操作起来存在困难,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所以团队建设困难,在项目立项之后缺乏有效开展的动力是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首要问题。

2.教学指导缺乏,创新创业素质欠缺

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经历快速起步发展后暴露出诸多教育理念、教育资源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澄清创新创业教育价值理念,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模式,进而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性回归。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需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只有教师的综合素质过硬,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发展,但是就当前的高校教育环境来看,学校并没有加强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师资力量,在很多高校存在的一个普遍现状就是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教师很多都是青年教师,这些教师本身也是刚参加工作,教学经验不足,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也不足。师资力量不足就很难保障高校大学生的教育质量,无法让学生学会什么是创新,应该怎样创新。

3.缺乏创新创业训练平台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的,所以一般由团队完成。这些团队一般都是跨专业、跨年级的,所以导致师生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很难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这就需要学校为他们创建有效的交流平台,促进交流。但是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很多高职院校是不具备这种交流平台的,正是由于创新创业交流平台的缺乏影响了整个创新创业过程的实现。此外还有一些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缺乏充足的经费,导致一些项目由于资金不充足而无法进行下去,所以缺乏有效的创新创业平台是阻碍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养的绊脚石。

4.教学改革有待深入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专业课程的融合。封闭式的创新创业课程设计无法激发学生持久兴趣,因此需要在专业课程中挖掘、植入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促使学生将所学专业与创新创业相互结合,从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自觉性、主动性。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所以当前的高职院校的教育迫切需要深入改革,不断促进理论指导实践,综合分析学生的创新创业发展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三、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

1.以职业素质养成为基础,强化素质养成

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需要以职业素养为依托,不断促进职业素质的养成,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一毕业即面临就业,所以需要学生具有综合性的实践能力才能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进行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践的教育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踏实进步、吃苦奉献的职业素养,丰富职业素质的教育资源是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关键。在学生的培养上将创业技能与项目设计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发学生创造力、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团队协作、有效沟通和理解人的能力,强化学生对技能的认同,树立他们创新意识和发展他们企业家思维。

2.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突出本位能力

教师在讲授创新创业课程的时候需要充分确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将各项综合性的课程融合进来,让最具创业精神的教师成为创新者,同时开发出将企业家精神灌输给学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充分感受到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不断促进他们创新创业思维的养成。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例,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这样有利于在学生中产生榜样的示范作用。

3.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发展的需要

对高职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目的是教授创业知识,锻炼创业能力、培养创业精神,这样的创新精神是所有用人单位都需要的。所以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本着充分为学生发展负责的态度展开教学,教学过程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兴趣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找准切入点,逐渐渗透创新创业知识,逐渐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因此,要积极探索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强化路径,以期对今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和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有所借鉴。

[1]王秀红:《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究》,《职教通讯》2015年第4期。

[2]赵艳,刘伟:《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精神和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究》,《才智》2012年第18期。

猜你喜欢

创业精神素质意识
集体记忆中的大庆创业精神建构与整合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路径探究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实用人机交互”教学改革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