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习近平民本思想的形成

2017-11-25

领导科学论坛 2017年11期
关键词:民本总书记马克思主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熏陶

“民本”一词首次出现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一书中。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梁启超使用“民本”来概括古代思想家们关于“重民、利民、惠民、爱民、养民”等一系列思想的相关论述,后人就沿袭此说法来代指历史上将民众视为治国兴邦之根本的政治学说。

但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民本思想的历史可以追朔到几千年前,早在商周时期,君主为了统治的需要,就有了民本思想的萌芽。西周时期的思想家们在总结殷商的亡国教训时,已经开始将目光由虚无的“天”“神”转向了实体的“民”,并且注意到了“民”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在他们看来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只有根基牢固了国家才能安宁。到了春秋时期,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进一步发展了周公的“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他提出了“敬德保民”的理念,要求君主应当惠民利民,为政以德。后来儒家学派的另一位代表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念,将民本思想推到了新的高度。荀子更是将这种重视人民的思想归纳为“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载舟,也可覆舟”。此后,统治者也开始意识到人民对于国家兴衰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施政中也开始加大对人民的关注。

儒家文化一直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所以自秦汉以来,民本思想一直是中国政治思想的主流。它“重民、亲民”,以及“为民请命”的理念对于后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它是为统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而服务的,并非是人民自身要求,而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种施舍。所谓的“重民、亲民”就成为一种奢侈品,不可能真正实现,这也是我们在继承和学习中需要摒弃的。

传统的民本思想具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但其关爱人民、富裕人民、亲近人民的施政措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也为习近平总书记民本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

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接受和运用

出生在革命家庭的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将马克思主义视为自己毕生的信仰。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这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等经典论述中可见一斑。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指导下,习近平总书记从地方到中央的工作与实践中都时刻以人民为重,无论是早年在河北正定县县委书记任上,还是后来在福建、浙江等地主政时,其施政理念都深深地烙上了“一切为了人民”的印记。担任总书记后,在他的“中国梦”论述中多次提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字里行间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感,也昭示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习近平总书记融会贯通后孕育出新的理论之花。

列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俄国的实际形成了列宁主义,并以此为指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习近平总书记也深受列宁主义的影响,他的民本思想的形成也离不开对列宁主义的接受和运用。列宁曾指出:“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的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也意识到了群众觉悟的重要性,他通过大力反腐、建立文化自信、加强社会治理等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认可。通过这些举措,不仅增强了广大群众对国家的信心、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也使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觉悟不断提高,能让广大人民群众以更加饱满的激情融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使得“中国梦”一点一点变为现实。

三、几代领导集体的民本思想继承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也在马克思主义民本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不断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民本思想。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的提出了“群众路线”的概念,“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强调:“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提出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上升到了衡量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的高度。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说到,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民本思想和理论为习近平总书记所吸收运用,是其民本思想的又一直接理论来源。

四、个人经历提供的实践来源

实践是理论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丰富的成长经历和长期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实践为习近平总书记民本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年少时因为受父亲冤案的牵连有过被批斗、受饥饿甚至被关押过的经历。不满16岁的他并没有被这样的困难所吓倒反而选择去陕北延川县的农村插队。在陕北,从小在北京成长的他习惯了住窑洞,也习惯了早出晚归和当地群众一起从事生产劳动活动。七年的知青生活不仅磨炼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意志,增强了他的信心,更重要的是让他能扎根于群众并了解群众所需所想。后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回忆这段插队经历时说道:“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称自己是黄土地的儿子,他觉得陕北高原是自己的根,是陕北的那片黄土地培养了他脚踏实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坚定信念。七年的知青生活使得习近平总书记成为一个心系群众的有担当的人,他把对国家、对人民的关怀都深深地融入到了自身的思想和人生追求之中,这样的经历也为他民本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科学的思想更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而形成。习近平总书记的民本思想就是在吸收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的民本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发展而来的科学思想。真正做到一切以人民为重,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作为自己的目标,将为人民服务真正落到实处,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使得全国各族人民能真正自发的参与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使得全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

[1]杨超:《共筑中国梦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研究出版社2013年版。

[2]石国亮:《解读中闽梦》,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3]人民日报出版社编辑组:《中闲梦中国的奋斗与复兴》,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年版。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13年12月版。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6]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2014年8月再版)。

[7]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2014年3月再版)。

[8]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9]李小宁:《民生论》,人民出版社2015年11月版。

猜你喜欢

民本总书记马克思主义
“两元保险”背后的民本思维——西安交大教授王立剑:风险管理再添一筹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体现
兜底治疫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历代赏石文献中所蕴含的民本思想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