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兴衰
2017-11-25何子凤
何子凤
(皖西学院艺术学院 安徽 六安 237000)
浅谈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兴衰
何子凤
(皖西学院艺术学院 安徽 六安 237000)
二十世纪初在德国电影界兴起了一场空前的美学运动:表现主义。这场兴起于无声电影时期的艺术流派虽历时不长,但对整个电影艺术、特别是恐怖电影的发展有深刻影响,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闪烁着独特的艺术光芒。
电影;主观感受;表现主义
1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产生
1.1 文艺因素
二十世纪初期,法国巴黎一场画展中一组名为《表现主义》的油画吸引了人们的注意,“表现主义”由此诞生并在音乐、文学等艺术领域继续扩展,激起一场艺术潮热。德国也随之兴起了一些表现主义的团体,他们在传统艺术上追求形式上的最大自由、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极力发展表现主义。而此时,尼采的“上帝死了”使人们对长期的精神信仰产生怀疑从而处于茫然混乱之中,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开始质疑传统美学的原则和价值观,国内文艺思潮、政治思想极为活跃。
1.2 社会环境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一战结束期。作为战败国,德国政治局势动乱、经济,严重挫伤,人民生活疾苦,到处弥漫着社会异化和堕落,民众惶惶不安,犹如置身于混沌的梦魇中。此时,美国电影先驱——格里菲斯在电影艺术上的成就促成了好莱坞商业化电影制度形成,并以极强的竞争力侵占了几乎整个欧洲电影市场,使欧洲本土电影艺术受到严重的打击。欧洲艺术家们意识到好莱坞商业化电影垄断的严重性——占领的不仅是欧洲电影市场,更重要的是电影思想意识。为振兴本民族的电影艺术,艺术家们掀起了这次电影美学上的先锋艺术运动。
1.3 理论影响
康定斯基曾说过,艺术家“睁大的双眼应该紧紧盯住自己的内心生活,他的耳朵应该常常倾听自己内心需要的声音……”是的,表现主义艺术家关注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和主观感受。佛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则关于梦境的解释、尼采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斯特纳的神秘主及法国后印象主义和“野兽派”等理论思想对表现主义电影的实验创作影响很大,致使表现主义注重主观创造和直觉感受,作品中常充斥着强烈的对比、透着梦境、错觉亦或是主观幻觉交错的扭曲变形的世界。
传统艺术形式已不能满足艺术家们的精神诉求,他们急需寻求一个行人形式以宣泄自己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及反叛情绪。而有极强表现空间的电影艺术的出现恰好为这些艺术家提供创新平台、迎合了他们探索实践的需求。
2 表现主义电影美学特点
表现主义有自己明确的理论指导和鲜明的美学特征。1920年于柏林首映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一片标志着表现主义走向电影界。影片中充斥着奇特的表现手法、夸张且扭曲变形的世界,给人压抑、焦躁的感觉,而当时、当地这样的艺术氛围恰好符合战败德国动荡不安的社会现状,诠释了彼时人们内心精神世界。
表现主义艺术家受到后印象派的影响强烈地反对印象主义中心透视的传统空间的自然主义美学原则。主张突破事物外部的表象,表现内部的精神实质和主观情感的真实世界。提出了“是表现,不是再现”的美学口号,反对自然主义以再现的形式表现现实客观世界;反对表面的、虚假的再现真实,追求视觉感官的直观感受,强调未经心灵感染和影响的主观印象。表现主义大师弗里德里希曾说“闭上你的眼睛!”——眼睛所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象,只有闭上眼睛,透过心灵才能清晰地感受到包裹在表象内部的真实世界。
3 表现主义电影的没落
电影是一门大众的艺术,不可能完全脱离商业发展。其诞生之初即是本着反对好莱坞商业电影垄断世界电影市场的原则:认为好莱坞商业性叙事电影只一味地娱乐大众、没有艺术上的突破。因此,他们拍摄一系列“学究气”、艺术气十足的电影作品,极力发展电影精英艺术。不得不说,艺术家们想要振兴电影艺术的动机是好的,但一味的只强调纯艺术、小众艺术似乎过于偏颇。电影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没有大众的支持,电影就失去了与生俱来的特殊本质。若电影只追求小众的精英艺术而忽视它的重要受众——普通人群的需求,长此以往,则会缺乏足够的经济支撑,电影就很难发展。而表现主义电影由于它的手法假定性太大,艺术加工痕迹过于显露,超前的艺术思想远远超出了当时人们美学欣赏的能力,渐渐地流失了欣赏者。一旦丧失了观众,就注定要走向没落。
这场电影美学运动的没落与其产生之初的社会因素不无联系。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产生于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动乱的局势。一旦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逐步趋于稳定、经济渐渐好转,人们生活也逐步趋于稳定,自然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也会随之减少,人们更希望看到和他们生活相协调的事物。这样一来,表现主义电影表现的反社会、反传统的主题、思想与受众的价值需求相背离,加速了这一美学运动走向衰亡。
有声电影的出现也是促成表现主义电影没落的一个因素。无声电影丰富的画面给艺术家们带来了新的宣泄方式。艺术家们意识到电影与传统艺术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时空表现力,对纯视觉形式的美学形态的表现有着最直观的效果。而有声电影的出现,打破了表现主义电影追求的画面直观表现的平衡——突如其来的声音,让实验艺术家们一时间无所适从。
此外,在表现主义发展过程中,这场以实验为初衷的艺术运动最后又逐渐趋向于商业性、低级趣味性,后期作品多数比较平庸,一些优秀的电影艺术家也相继转移到美国,在德国持续了五年的表现主义在多重因素错综复杂的交错中走向了没落。
4 结语
回望整个电影发展史,表现主义电影的一起一落皆因时代使然,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一笔浓墨重彩,虽然最终没能逃脱没落的命运。然而,没落的只是它的形式,它在电影艺术上的探索实践所创造的美学财富仍代代传承: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拓展了电影叙事的表现手法、叙事形式;他们以独到的表现手法描绘主观的内心世界,开创了恐怖片的先河,对当今恐怖、犯罪等类型的影片的发展影响深远……这场思想超前的电影美学运动虽然历时不长,但并不影响它在电影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更不敢因此而忽略它对电影艺术的发展进步所作出的深远意义。
[1] [法]乔治·萨杜尔,邵牧君(译著).世界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
[2] 皇甫一川.表现主义电影[J].贵州:电影评介,1991-6
[3] 郑亚玲、胡滨.外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何子凤(1990-),女,安徽六安人,硕士学历,皖西学院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电影文学、新媒体动画。
J905
A
1672-5832(2017)07-00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