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离婚》中的婚姻概念隐喻研究
2017-11-25肖媛
肖 媛
(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 南宁 530000)
《中国式离婚》中的婚姻概念隐喻研究
肖 媛
(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 南宁 530000)
婚姻一直以来被视为人类社会中重要的社会关系。但由于婚姻是一个多层次、复杂的概念,人们很难为婚姻做出完美的定义。本研究选中国女作家王海鸰的《中国式离婚》这部以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基于概念隐喻的框架,旨在从认知的角度来分析这部小说中的婚姻概念隐喻,探究普通人对“婚姻”这个概念的理解和认知模式。
概念隐喻;婚姻隐喻;《中国式离婚》
1 引言
“婚姻”不仅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且也是大多数人的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幸福美满的婚姻是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基石。人们关心婚姻问题正是向往和谐融洽的婚姻关系的表现。当下人类社会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的婚姻观也在相应地变化。概念隐喻理论提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思维的方式。婚姻概念隐喻便承担起反映人类对婚姻的思维变化的媒介。
2 文献综述
国内外隐喻研究现状。国外的学者多把由美国语言学家莱考夫和英国哲学家约翰逊共同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视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新分支。他们的代表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和《女人、火和危险的事物》都详细论述了概念隐喻理论。传统哲学提出认识世界的两种方式,即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而概念隐喻理论提出了认知世界的新方式,即经验主义。传统隐喻研究只关注语言内部结构,现如今的隐喻研究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和修辞方法,而是人们用一种事物来认识、理解、思考和表达另一事物的认知思维方式,人类思维的基本特征就是隐喻。
国内对隐喻的研究要从1994年赵艳芳和林书武发表了关于隐喻认知研究的相关论文,我国对隐喻的研究才从修辞方式“比喻”中分离出来。由此可得,我国以认知语言学为视角研究隐喻的历史比较短。据李美和彭建武(2010)对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我国概念隐喻的研究自2000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且概念隐喻研究文献涉及范围包括英汉概念隐喻对比研究、概念隐喻与外语教学、概念隐喻属性研究、概念隐喻综合分析研究、概念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国外各种语言学教程和语言学理论逐渐为国内学术界熟知,尤其是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许多学者由此开始相关研究。
3 《中国式离婚》中婚姻隐喻研究分析
3.1 《中国式离婚》的简介
长篇小说《中国式离婚》是王海鸰的代表作。该小说获得《当代》长篇小说年度最佳奖。因为深受读者喜爱,之后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中国式离婚》是一部主要围绕外科医生宋建平与妻子林小枫的婚姻而展开的小说。宋建平与林小枫是一对中年夫妻,育有一个五岁的儿子。二人的婚姻因为经济、误会等诸多原因而出现了危机。
3.2 《中国式离婚》中婚姻概念隐喻的分析
3.2.1 婚姻是战争
(1)战争状态是婚姻的紧张状态
战争是敌对双方试图用暴力手段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或冲突。敌对双方进入战争状态,就要随时保持警觉,任何一方稍有差池,就有可能失去整个战局。当婚姻中有了冲突,而夫妻双方又不肯妥协,就形成了敌对的状态,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①林小枫出现在门口,她听出宋建平的语气不善,一脸临战前的警觉。(P45)
例①中,林小枫希望宋建平辞去公职工作,去外资医院谋职。但是宋不肯,于是用分房来惩罚宋建平。宋建平决定要解决这个事情。林小枫知道她的丈夫要向她发难。林意识到“战争”一触即发,所以她才一脸大战来临的“警觉”。
(2)战争中的战士是婚姻中的妻子或丈夫
战士是战斗的实施者。骁勇善战的战士有助于取得战争中的胜利,疲待懦小的士兵只能战死沙场。夫妻双方如同战士一样在婚姻的战争中互相厮杀,试图取得最后的胜利。
②他严阵以待。(P184)
例②中用了“严阵以待”,正是对士兵在备战时阵容有序,随时准备战斗的状态。作者正是将士兵的形象投射到丈夫的形象上去。宋建平对妻子厌倦,不愿意和妻子在同床共枕,于是慌称自己是功能性阳痿。林小枫为他寻医又开了一堆调补的中药。于是每晚宋建平都要喝上一大碗的中药。这天宋建平接连做了两个外科手术,身体极其疲乏,实在是不想喝那碗中药。于是他“严阵以待”打算和妻子抗争。例②是将战争中战士的概念投射到婚姻中丈夫和妻子的概念上。
(3)战争中的战略是婚姻中的策略
战争中的得当的战略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婚姻中夫妻也会使用一些策略来调控婚姻关系。
③这时候林小枫尚还能保持冷静,继续进攻,“明天周末,我们可以晚一点一起嘛。”(P175)
③中包含了进攻这一战争策略。一名优秀的士兵必须知道他越冷静,他赢得胜利的机会就越大。宋建平对林小枫的行为越来越厌倦,所以一直拒绝与妻子同房。林小枫认为房事是心理和情感的需要,在一个星期五的晚上向宋建平求欢。但是宋建平不愿意,于是就出现了林小枫的不断恳求和“进攻”。最后宋建平只能慌称自己是性无能,夫妻二人不欢而散。
3.2.2 婚姻是交易
买卖货物是最朴实的交易活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随着物物交换而发展起来的,金钱也是商品贸易的产物。婚姻关系中也会涉及到情感的交换,只有一方的付出,无法维持婚姻。
(1)商人追求的利益是夫妻共享的利益
交易中一定存在利益。对利益的追求也是商人经营的初衷。所谓“无利不起早”,商人追求高利益。成功商人必备的技能就是权衡利弊。
④不结婚会失去她,最后只好,两害相权取其轻。(P127)
“两害相劝取其轻”是中国成语表示两种损害放在面前,应该选择伤害较轻的那种。④是刘东北在面对娟子逼婚的时候所做的决定,他如同一个商人一样权衡了结婚与否的利弊。娟子告诉刘东北如果不结婚她就要跟他分手。刘东北一直厌恶和恐惧婚姻,他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女友非要结婚。但是他确实是真心爱着这个女孩。“不结婚”就意味着永远失去娟子,这样的损失实在太大。相比较而言,还是“结婚”的损失更少。
(2)交易中涉及的人是婚姻中的妻子和丈夫
交易中会涉及到买方和卖方。买方追求的是商品的品质,卖方追求利益。总之双方各取所需。夫妻之间涉及到物质的交换、情感的交换等。付出总是希望得到回报。
⑤她的一次性付出,并没有换来终生保障。(P151)
在例⑤中的“付出”把妻子构造成了交易中的买方,卖家在交易时会向买家保障商品的质量或者提供售后服务。林小枫的丈夫在此处被视为交易中的卖方。小说中的林小枫为了宋建平辞去了小学教师的工作,负责其了家里的大小事物。她认为自己为他们的家,他们的婚姻“付出”了这么多,只希望丈夫能够领情,体贴她。但是他们的婚姻却危机不断。宋建平没有为林小枫的“付出”提供相应的回报。这才是林小枫对宋建平不满的真正原因。
3.2.3 婚姻是建筑
(1)建筑物的兴建是婚姻的开始及建筑物的拆毁是婚姻的结束
一栋高达耸立的建筑也是从一砖一瓦盖起来的。在使用多年后,破旧危楼也要面临拆毁的结局。一段婚姻就好比一起盖房子,恋爱的过程就是打地基的过程,两人今后度过的婚姻岁月便是在盖楼的过程,楼房盖好后要经过风吹雨打,夫妻二人要不断维护它,才能保证它的使用寿命。
⑥“我主要考虑的还是你。一个女人,三十多了,要工作要带孩子,还要考虑再建立家庭吧?”(P85)
⑦宁拆十座庙不破一重婚啊。(P165)
《中国式离婚》里面有同样的表达如例⑥,宋建平和林小枫打算离婚,此处正在讨论他们离婚后各自的生活,宋建平友善地为林小枫考虑,觉得她今后的生活不容易。这里“建立家庭”也就是指的重新开始一段婚姻。例⑦是中国的谚语,宁拆十座庙不破一重婚。婚姻是两个人的缘分,能一起开始一段婚姻的确不容易。中国人对婚姻的破坏者都是鄙夷的态度。维持家庭的完整才是普通人希望的婚姻。林小枫误以为娟子就是破坏她和丈夫婚姻的第三者,于是把娟子约出来见面。一看到林小枫,娟子就知道了宋建平之前带来的肖莉并不是宋太太。但是娟子没有向林小枫说出这个事情,她明白这事情一说搞不好会让他们离婚。这里“拆”和“破”都是表达一个意思。建筑的拆毁或者破坏都是指的婚姻的结束。建筑的概念被投射到了婚姻。
(2)建筑的维修是婚姻的维护
建筑的维护是延长其使用寿命的必要措施。如果人们想要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就应当定期对建筑物进行修复和维护。建筑物能为我们挡风遮雨,婚姻也会遇到一些苦难,会出现些裂痕,需要维修。
⑧都不甘心,都想重修旧好都想勉力维持。(P263)
宋和林因为款待宋建平同学的事情又发生了争吵,他们的婚姻已经不如以前一样“稳固”。他们做了很多努力终于维持了和睦的状态。结果好景不长,他们的婚姻又出现了裂痕。但是他们都想要“重修旧好”。⑧表达了宋和林都不想要放弃他们的婚姻,所以他们想“重修”和“维持”他们的婚姻。
3.2.4 婚姻是容器
容器具有边界、容积等特征。人类对容器的体验是基本的身体体验。大多数一夫一妻制婚姻指的是一对男女共同生活,不能在融入第三者。因而婚姻也是有“容积”,只能容纳两个人。婚姻对婚姻中的夫妻都有约束作用,因而婚姻有边界。
⑨刘东北笑了:“吃醋了是不是?看到自己的妻子也不是非你不可,也可以红杏出墙,也会另有所爱,心里不是滋味是不是?”(P283)
例⑨刘东北和宋建平合谋,假扮网友和林小枫网恋,为的就是抓住林小枫也有不忠婚姻的把柄。结果,林晓枫真的以为刘东北假扮的网友是自己的知己,倾吐心声。刘东北把不忠婚姻的女人比作“红杏”。“墙”则是容器的边界。
3.2.5 良好婚姻是健康状态
身体健康的状态被映射到良好的婚姻关系中去,疾病被用来构建糟糕的婚姻状态。
⑩“娟子,病急乱投医可不行”(P312)
例⑩中娟子和刘东北已经离婚了。刘东北的再婚对娟子打击很大,于是她频繁约见网友、相亲,但是结果差强人意。宋建平看在眼里,就对娟子苦口婆心地相劝。此处宋建平把娟子的离婚状态比作“疾病”。想要痊愈就要结婚,但是不合适的结婚对象就如同寻找到了不正确的医生。
4 总结
通过对中国小说《中国式离婚》的婚姻隐喻分析,有以下几个源域:战争、交易、建筑、健康、容器。人们对生活中的人、日常用品、可见可闻的行为和事件所产生的基本体验都帮助我们来理解更为复杂的、抽象的概念。人类的认知活动根植于日常的身体经验,尽管文化背景不同,身体经验却是相同的。人类相同的身体构造和感知器官决定了人们在婚姻隐喻化的认知功能和规律方面具有同大于异的特点。
4.1 习俗因素
中国的婚姻涉及到礼节,是礼仪婚。古时嫁娶有六礼可循,注重礼节也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一直到民国时,礼仪婚才演变成法律婚。但是直到今天,不少中国传统家庭还是遵守一些礼仪婚的礼节,甚至认为不完成一些婚礼仪式就不算的上真正意义上的结婚。婚礼礼节中“过门”指的是新娘被接到男方家后,拜见翁姑及男方其他长辈的习俗。完成这个礼节,新娘才被男方家认可,承认他们的婚姻生效。“过门”也是婚姻是容器的具体隐喻表达。在《中国式小说》中婚姻是容器的隐喻中,“净身出户”的隐喻表达,就是受到了中国传统婚礼习俗中“门户”的影响。
4.2 地理环境因素
中国属于大陆型国家,再加上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地理环境的差异孕育了不同的植被,“红杏”就产自中国。红杏抗旱、抗寒、抗盐碱性强,喜排水良好的疏松土壤,盛产于中国的山西南部。中国人常常把不忠于婚姻的女人比喻成“红杏”。《中国式婚姻》中提及的“红杏出墙”是婚姻是容器这一隐喻的具体表达。
4.3 中医文化因素
中国的中医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之中。中医不同于西医,中医讲究调养,讲究“慢调细养”治疗疾病的根源。而西医更关注的是效率,有疗效快的特点。《中国式结婚》中提炼出的“良好婚姻是健康状态”的隐喻中引入了“疾病”的概念,把糟糕的婚姻状态或“离婚”比喻为“生病的状态”。但是不能“病急乱投医”则表明了中医“细调慢养”的原则,不能够为了疗效快而不根治。
[1] Cynthia Dickel Dunn.Cultural Models and Metaphors for Marriage:An Analysis of Discourse at Japanese Wedding Receptions[M],Ethos,2004,(3):348-373.
[2] Evans,Vyvyan,and Melanie Green.Cognitive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6.
[3] 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 包芳.英汉语中爱情婚姻隐喻对比分析[J],倍宗学刊,2010,(1)
[5] 杜垚.“婚姻”的认知模式:基于汉语和英语语料的隐喻分析[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6] 李美,彭建武.对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J],现代语文,2014,(11).
[7] 王海鸰.中国式离婚[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
本项目获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gxun-chxzs2016055资助
J90
A
1672-5832(2017)07-0046-02